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实现工作轧辊的适当的小径化,且能够有效地轧制硬质的轧制材料的轧制机及具备该轧制机的串联式轧制设备。因此,轧制机(11)具备:上下一对工作轧辊(22);上下一对中间轧辊(23),它们从上下方向分别支承工作轧辊(22),并且它们被支承为沿着轧辊轴向能够移动,在相对于轧制材料(1)的板宽中心而成为点对称的上下的轧辊端部具有尖细部(23b);上下一对加强轧辊(24),它们从上下方向分别支承中间轧辊(23);上下一对支承轧辊(41a~41d),它们从入侧及出侧分别支承工作轧辊(22);上下两对分割轴承轴(42a~42d、43a~42d),它们从入侧或出侧分别支承支承轧辊(41a~41d),其中,工作轧辊径的范围是(工作轧辊径)/(轧制材料的最大板宽)超过0.1且为0.16以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实现工作轧辊的适当的小径化,能够有效地轧制硬质材料的轧制机及具备该轧制机的串联式轧制设备。
技术介绍
以往,尤其是在硬质材料的轧制中,工作轧辊径越小,越能够使轧制材料变薄,因此使用小径的工作轧辊。然而,当工作轧辊径减小时,该轧辊自身的弯曲刚性下降,因此工作轧辊的水平方向的弯曲成为问题。因此,提供一种通过设置从水平方向支承工作轧辊的支承轧辊而抑制了工作轧辊的水平弯曲的轧制机。 另外,在上述那样的具备工作轧辊水平弯曲抑制功能的轧制机中,采用工作轧辊径的范围成为D (工作轧辊径)/B (轧制材料的最大板宽)=O. 075 O. I那样的极小径的工作轧辊。这种极小径的工作轧辊例如在非专利文献I中有公开,在该非专利文献I中,采用D(φ150mm)/B(1650mm)=0.09的极小径的工作轧辊。在先技术文献非专利文献非专利文献 I Franz Pempera, Massimo Casal,「The rolling, annealing andpickling line at Avesta Polarit,Tornio」,MPT International, 2003年5 月号,p. 68-70专利技术的概要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在上述以往的轧制机中,由于采用工作轧辊径的范围成为D/B = O. 075 O.I那样的极小径的工作轧辊,因此该工作轧辊的操作侧及驱动侧的空间减小,难以设置推力容量大的工作轧辊用推力轴承。在此,使用工作轧辊连续地轧制板宽不同的多个轧制材料时,为了控制轧制材料的板形状,需要使具有尖细部的中间轧辊沿着轧辊轴向移动,并使成为该尖细部的起点的轧辊肩部对应于轧制材料的板宽进行移动。并且,这样的轧制中的中间轧辊的移动动作会对工作轧辊施加大的推力。由此,在适用了极小径的工作轧辊的轧制机中,在轧制中无法使中间轧辊沿着轧辊轴向移动,因此每当轧制材料的板宽变更时,需要使轧制机停止,释放轧制载荷,减轻作用于工作轧辊用推力轴承的推力,在该状态下,使中间轧辊对应于轧制材料的板宽进行移动。其结果是,在适用了极小径的工作轧辊的轧制机中,可能会导致成品率及生产性的下降。另外,在适用了极小径的工作轧辊的轧制机中,工作轧辊径过小,轧辊自身的弯曲刚性进一步下降,因此若中间轧辊的轧辊肩部未移动到轧制材料的板宽内,则轧制材料的板形状难以变得平坦。而且,为了使中间轧辊的轧辊肩部移动到轧制材料的板宽内,在因材质改变而产生的轧制载荷的不同或板宽变化时,需要改变该中间轧辊的轧辊肩部形状,以使轧制材料的板形状平坦。由此,可能会受到轧制操作上的制约。另外,通过使工作轧辊的轧辊肩部对应于轧制材料的板宽进行移动,而能够减少在轧制材料的端部因板厚急剧减少引起的所谓边缘塌陷,但这种情况下,存在大的推力作用于工作轧辊用推力轴承而无法进行工作轧辊的移动动作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工作轧辊的适当的小径化,且能够有效地轧制硬质的轧制材料的轧制机及具备该轧制机的串联式轧制设备。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解决上述课题的第一专利技术的轧制机具备上下一对工作轧辊,它们对轧制材料进行轧制;上下一对中间轧辊,它们从上下方向分别支承所述上下一对工作轧辊,并且它们被支承为沿着轧辊轴向能够移动,在相对于轧制材料的板宽中心而成为点对称的上下的轧辊端部具有锥状的尖细部;上下一对加强轧辊,它们从上下方向分别支承所述上下一对中间轧辊;上下一对支承轧辊,它们从轧制材料的搬运方向入侧及搬运方向出侧中的至少一侧分别支承所述上下一对工作轧辊;上下两对分割轴承轴,它们从轧制材料的搬运方向入侧或搬运方向出侧分别支承所述上下一对支承轧辊,所述轧制机的特征在于,工作轧辊径的范围是(工作轧辊径)/(轧制材料的最大板宽)超过O. I且为O. 16以下。解决上述课题的第二专利技术的轧制机的特征在于,在轧制中,使所述上下一对中间轧辊沿着轧辊轴向移动。解决上述课题的第三专利技术的轧制机的特征在于,所述工作轧辊由超硬合金或陶瓷形成。解决上述课题的第四专利技术的轧制机的特征在于,所述上下一对工作轧辊被支承为沿着轧辊轴向能够移动,且在相对于轧制材料的板宽中心而成为点对称的上下的轧辊端部具有锥状的尖细部。解决上述课题的第五专利技术的轧制机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上下一对工作轧辊中的轧制材料的搬运方向出侧具备对轧制材料的端部的板厚进行测定的板厚测定单元,对应于由所述板厚测定单元测定出的轧制材料的板厚,使所述上下一对工作轧辊沿着轧辊轴向移动,来控制成为所述尖细部的起点的轧辊肩部的位置。解决上述课题的第六专利技术的串联式轧制设备排列有多个轧制机,其特征在于,具备至少一个以上的第一至第五专利技术中任一专利技术所述的轧制机。专利技术效果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轧制机及串联式轧制设备,通过实现工作轧辊的适当的小径化,能够在该工作轧辊的操作侧及驱动侧形成空间,因此能够设置推力容量大的工作轧辊用推力轴承。其结果是,即使在连续轧制板宽不同的多个轧制材料时,也不用使轧制机停止,而能够使中间轧辊对应于轧制材料的板宽沿着轧辊轴向移动,因此能够实现成品率及生产性的提高。而且,即使轧制材料的材质或板宽变化,不用改变中间轧辊的轧辊肩部形状就能够提高轧制材料的板形状,因此能够有效地轧制硬质的轧制材料。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6段轧制机的主视图。图2是图I的II-II向视剖视图。图3是图I的III-III向视剖视图。图4是图2的IV-IV向视剖视图。图5(a) (e)是表示对应于各工作轧辊径的轧制材料的板宽与板形状的关系的图。图6是表示板宽恒定时的工作轧辊径与板端部形状的关系的图。图7中,(a)是表示板形状计算条件的图,(b)是表示中间轧辊的移动动作的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6段轧制机的主视图。图9是图8的IX-IX向视剖视图。图10是表示板厚测定器的设置位置的图。图11是表示工作轧辊的移动动作的图。图12是适用了第一实施例的6段轧制机的串联式轧制设备的主视图。图13是适用了第三实施例的6段轧制机的串联式轧制设备的主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使用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轧制机及具备该轧制机的串联式轧制设备。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例2、3中,对于与在实施例I中说明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标注同一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实施例I如图I及图2所示,6段轧制机11具有左右(驱动侧、操作侧)一对壳体2la、2lb。在该壳体2la、2Ib内,上下一对工作轧辊22、中间轧辊23、加强轧辊24被支承为能够旋转,而且,上下一对工作轧辊22分别接触支承于上下一对中间轧辊23,这上下一对中间轧辊23分别接触支承于上下一对加强轧辊24。并且,被搬运到壳体21a、21b之间的硬质材料即轧制材料I通过工作轧辊22a、22b之间,由此被轧制。另外,上侧的加强轧辊24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轴承箱25a、25b,该轴承箱25a、25b经由轧制线调整装置26a、26b而支承于壳体21a、21b。因此,通过驱动轧制线调整装置26a、26b,而能够沿着上下方向调整轧制材料I的轧制线。需要说明的是,轧制线调整装置26a、26b由涡轮千斤顶(worm jack)或锥形楔及阶梯式锁板等构成,在该轧制线调整装置26a、26的内部可以内置负载传感器,来计测轧制载荷。另一方面,下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乘鞍隆,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日立制铁机械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