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止元件及防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46963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0 23: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挡止元件及防护结构。该挡止元件包括一基座及一挡片。基座具有一表面及凹陷于表面的一凹部。挡片连接于凹部的一交接位置。挡片能够以交接位置为轴心旋转而具有一挡止位置及一闭合位置。于挡止位置时,挡片的一挡止部凸出于表面。于施加力道将挡片朝向凹部内推抵而达到闭合位置时,挡止部至少部分容置于凹部。因此,能于挡止部凸出于表面时,使挡止部提供侧向的支撑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挡止元件及防护结构,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侧向支撑力的挡止元件及防护结构。
技术介绍
现今的包装结构中,为了避免所要包装的物品受到损伤,往往会使用防护结构以避免物品碰撞。为此,通常会在防护结构中形成容置槽,且将单一物品放置于单一容置槽中,物品之间则由容置槽的侧壁隔开。由此,能避免物品间彼此碰撞,且避免外界震动撞伤物品。然而,在单一容置槽中放置单一物品的配置,除了会占据大量空间以外,也会需要足量的防护结构,才能达到避免物品碰撞的效果。如此一来,业者就必须使用较大的仓储空间、较大的运送工具以及较多的防护成本,才能达到足量物品的储存及运送。在面对成本价格必须不断压低的市场现况,如此的物品防护手段较不具竞争力。因此,发展更低成本的防护结构,是目前业界所面临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挡止元件及防护结构,通过在单一容置槽中容置多个工件,以降低防护工件时所需的空间,以及所需要的材料成本。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挡止元件,其包括一基座及一第一挡片。基座具有一表面及凹陷于表面的一凹部。第一挡片连接于凹部的一第一交接位置。第一挡片能够以第一交接位置为轴心旋转而具有一第一挡止位置及一第一闭合位置。于第一挡止位置时,第一挡片的一第一挡止部凸出于表面。于施加力道将第一挡片朝向凹部内推抵而达到第一闭合位置时,第一挡止部至少部分容置于凹部。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防护结构,其包括一容置槽及一挡止元件。容置槽具有一底表面、一第一侧表面及一第二侧表面。挡止元件设置于底表面,且接近第二侧表面具有一边缘。边缘与第二侧表面间隔一距离,距离用以容置一工件。挡止元件包括一凹部及一第一挡片。凹部凹陷于底表面。第一挡片连接于凹部的一第一交接位置。第一挡片以第一交接位置为轴心旋转而具有一第一挡止位置及一第一闭合位置。于第一挡止位置时,第一挡片的一第一挡止部凸出于底表面。于施加力道将第一挡片朝向凹部内推抵而达到第一闭合位置时,第一挡止部至少部分容置于凹部。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防护结构,其包括一底间隔件、一第一侧间隔件、一第二侧间隔件及一挡止元件。底间隔件具有彼此相对的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底间隔件具有贯通第一面及第二面的至少一贯通孔。第一侧间隔件及第二侧间隔件设置于底间隔件的相对两侧,且与第一面形成一容置槽。挡止元件设置于第二面。挡止元件接近第二侧间隔件具有一边缘。边缘与第二侧间隔件间隔一距离。距离用以容置一工件。挡止元件包括一基座及一第一挡片。基座具有一表面及凹陷于表面的一凹部。第一挡片连接于凹部的一第一交接位置。贯通孔外露第一挡片。第一挡片能够以第一交接位置为轴心旋转而具有一第一挡止位置及一第一闭合位置。于第一挡止位置时,第一挡片一第一挡止部经由贯通孔凸出于第一面。于施加力道将第一挡片朝向凹部内推抵而达到第一闭合位置时,第一挡止部至少部分容置于凹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挡止元件及防护结构,本专利技术的挡止元件能够通过其挡片而提供侧向的支撑力。本专利技术的防护结构能于单一容置槽中容置多个工件,以于较少的空间中使用较少的材料容置较多的工件。防护结构还能通过挡止元件所提供的侧向支撑力,而于防护结构中的容置槽内放置多个工件时,使较先放置于容置槽中的工件不会倾倒。由此,能够使较后放置的工件不会被较先放置的工件干扰,而能顺利放置于容置槽中。以上的关于本
技术实现思路
的说明及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以示范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精神与原理,并且提供本专利技术的专利申请范围更进一步的解释。附图说明图1A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挡止元件于一挡止位置的剖视图;图1B为图1A的挡止元件于一闭合位置的剖视图;图1C及图1D为图1A的挡止元件的制作流程的剖视图;图2A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挡止元件于一挡止位置的剖视图;图2B为图2A的挡止兀件于一闭合位置的剖视图;图3A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挡止元件于一挡止位置的剖视图;图3B为图3A的挡止兀件于一闭合位置的剖视图;图4A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挡止元件于一闭合位置的剖视图;图4B为图4A的挡止元件的一制作流程的剖视图;图4C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挡止元件的一制作流程的俯视图;图4D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挡止元件的一制作流程的俯视图;图5A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挡止元件于一第一挡止位置及一第二挡止位置的首丨J视图;图5B为图5A的挡止元件于一第一闭合位置及一第二闭合位置的剖视图;图5C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挡止元件的剖视图;图6A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挡止元件于一第一闭合位置及第二闭合位置的剖视图;图6B为图6A的挡止元件的一制作流程的剖视图;图6C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挡止元件的一制作流程的俯视图;图6D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挡止元件的一制作流程的俯视图;图7A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挡止元件于一挡止位置的剖视图;图7B为图7A的挡止兀件于一闭合位置的剖视图;图8A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挡止元件于一闭合位置的剖视图;图8B为图8A的挡止元件的一制作流程的剖视图;图SC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挡止元件的一制作流程的俯视图;图8D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挡止元件的一制作流程的俯视图9A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防护结构的立体图;图9B为使用图9A所示的防护结构的示范立体图;图1OA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防护结构的立体图;图1OB为图1OA中的防护结构的分解图;图1OC为使用图1OA及图1OB所示的防护结构的示范立体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20、30、40、40,、40,,、50、50,、60、60,、60,,、70、80、80,、80” 挡止元件110、210、310、410、410,、410,,挡片111、211、311 挡止部130、230、330、430、530、630、730、830 基座131、231、331、531、731 表面132、232、332、432、532、632、732、832 凹部I33、233、333 交接位置180、481、482、483、481’、482’、483’、481”、482”、483”、681、682、683、684、681’、682’、683’、684’、681”、682”、683”、684”、881、882、883、884、881’、882’、883’、884’、881”、882”、883”、884” 切割线190 凸起232a、432a、632a、832a 侧壁270挤压区432b、632b、732b、832b 底部434、434,、434,,、634、634,、634,,、834、834,、834” 第一层435、435,、435,,、635、635,、635,,、835、835,、835” 第二层510、510,、610、610,、610,,、710、810、810,、810,,第一挡片511、711 第一挡止部520、520,、620、620,、620,,、720、820、820,、820” 第二挡片521、721 第二挡止部533、733第一交接位置536、736第二交接位置712 第一底面722 第二底面90、100防护结构901、1001 第一工件902 第二工件91、1010第一挡止元件92、1020第二挡止元件93、1030第三挡止元件94、1040第四挡止元件9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挡止元件,包括:基座,该基座具有表面及凹陷于该表面的一凹部;以及第一挡片,连接于该凹部的一第一交接位置,该第一挡片能够以该第一交接位置为轴心旋转而具有第一挡止位置及第一闭合位置,在该第一挡止位置时,该第一挡片的一第一挡止部凸出于该表面,在施加力道将该第一挡片朝向该凹部内推抵而达到该第一闭合位置时,该第一挡止部至少部分容置于该凹部。

【技术特征摘要】
2012.08.15 TW 1011296221.一种挡止元件,包括基座,该基座具有表面及凹陷于该表面的一凹部;以及第一挡片,连接于该凹部的一第一交接位置,该第一挡片能够以该第一交接位置为轴心旋转而具有第一挡止位置及第一闭合位置,在该第一挡止位置时,该第一挡片的一第一挡止部凸出于该表面,在施加力道将该第一挡片朝向该凹部内推抵而达到该第一闭合位置时,该第一挡止部至少部分容置于该凹部。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挡止元件,其中该基座具有彼此堆叠的第一层及第二层,该凹部具有侧壁及底部,该第一层形成该侧壁,该第二层形成该底部,该第一层及该第二层部分分离。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挡止元件,其中该第一挡片及该基座一体不可分离。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挡止元件,其中该第一挡片以一发泡聚合物制成。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挡止元件,其中该基座以一发泡聚合物制成。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挡止元件,其中该第一挡片的形状及尺寸实质上与该凹部的凹陷形状及凹陷尺寸相同。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挡止元件,其中该第一交接位置位于该凹部与该表面的交接处。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挡止元件,其中该挡止元件还包括第二挡片,连接于该凹部的一第二交接位置,该第二挡片能够以该第二交接位置为轴心旋转而具有第二挡止位置及第二闭合位置,在该第二挡止位置时,该第二挡片具有一第二挡止部凸出于该表面,在施加力道将该第二挡片朝向该凹部内推抵而达到该第二闭合位置时,该第二挡止部至少部分容置于该凹部。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挡止元件,其中该第一交接位置及该第二交接位置位于该凹部的相对两侧。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挡止元件,其中该凹部具有底部,该第一挡片具有朝向该底部的一第一底面,该第二挡片具有朝向该底部的一第二底面,该第一底面及该第二底面彼此相连。11.一种防护结构,包括容置槽,该容置槽具有底表面、第一侧表面及一第二侧表面;以及挡止元件,设置于该底表面,且接近该第二侧表面具有一边缘,该边缘与该第二侧表面间隔一距离,该距离用以容置一工件,其中该挡止元件包括凹陷于该底表面的一凹部;以及第一挡片,连接于该凹部的第一交接位置,该第一挡片以该第一交接位置为轴心旋转而具有第一挡止位置及第一闭合位置,在该第一挡止位置时,该第一挡片的一第一挡止部凸出于该底表面,在施加力道将该第一挡片朝向该凹部内推抵而达到该第一闭合位置时, 该第一挡止部至少部分容置于该凹部。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防护结构,其中该防护结构还包括另一挡止元件,设置于该底表面,且接近该第一侧表面具有另一边缘,该另一边缘与该第一侧表面间隔另一距离,该另一距离用以容置另一工件。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防护结构,其中该容置槽为L形,该底表面具有一L形平部及一 L形立部,该挡止元件设置于该L形平部。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防护结构,其中该防护结构还包括另一挡止元件,设置于该底表面的该L形立部。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防护结构,其中该防护结构为一体不可分离。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防护结构,其中该防护结构以一发泡聚合物制成。17.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防护结构,其中该第一挡片的形状及尺寸实质上与该凹部的凹陷形状及凹陷尺寸相同。18.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防护结构,其中该第一交接位置位于该凹部与该底表面的交接处。19.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防护结构,其中该挡止元件还包括第二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詹黛玲茅仲宇丁崇宽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