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形线圈换位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41787 阅读:2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18 17: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成形线圈换位结构,采用双排单数导线换位结构,两排导线中其中一排比另一排多一根导线,即每匝线圈的总导线数为单数,端部股线不换位,槽部股线扭转一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了一种双排单数导线换位结构,两排导线中其中一排比另一排多一根导线,即每匝线圈的总导线数为单数。可有效地降低每匝线圈的高度,从而增加的定子铁心的槽的利用率,减少了电机的体积。(*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成形线圈换位结构
技术介绍
传统换位线圈的横截面如图I、图2所示,在电机槽中如放置由整块导体组成的线棒,当导体中通以交流时,由于导体沿槽高上截面各部分的漏磁通匝链数不相同,感应电势也不一样。由此在导体内部形成涡流,使得电流以导体截面上的分布不均匀,导体中电流密度由槽底逐渐向槽口增加,这种现象称之为集肤效应。导体中形成的涡流将产生附加涡流损耗,导致电机效率降低、温升升高。为了消除这种集肤效应,对大型交流电机定子绕组,通常不用尺寸较大单根导体做成的线棒,而由多股细导线组成线棒,使集肤作用只产生在高度较小的细导线截面范围内,以降低涡流损耗。但这样做时,处在不同槽高度上的各根细导线仍处在不同的漏磁场作用之下,各根细导线中的漏磁感应电势不同,如果线棒端部处整体焊接,则各根并联股线间将要有循环电流流通,产生所谓的环流损耗。为了避免这种环流损耗,通常把槽部的并联细导线分成两排进行编织换位,使得组成线棒的每根细导线轮流处于所有槽内不同位置。通常换位的两排导线数量相同,换位后在两排导线交叉的位置导线都将凸起,过度位置需要用绝缘材料填充被齐,换位后的第匝线圈横截面都要比无换位的线圈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成形线圈换位结构,其特征是:采用双排单数导线换位结构,两排导线中其中一排比另一排多一根导线,即每匝线圈的总导线数为单数,端部股线不换位,置于槽部的股线扭转一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藏雪吕向平刘鑫王超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电气动力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