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接背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38729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17 23: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露一种桥接背板,用来连接于一物件。该桥接背板包含有一主体、一卡合部以及一狭孔结构。该主体具有一开口、至少一第一穿孔结构与至少一第二穿孔结构。该开口形成于该主体的一中间区域,该第一穿孔结构形成于该开口的一侧,且该第二穿孔结构形成于该第一穿孔结构的一端。该卡合部设置于该主体的一端边,且该第一穿孔结构形成于该开口与该卡合部之间。该狭孔结构形成在该主体上,且位于该第一穿孔结构与该卡合部之间。该狭孔结构的一长度实质上大于或等于该第一穿孔结构的一长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桥接背板可适用于各种规格的物件,明显改善现有技术的背板所具有易弯折扭曲而造成两端偏离的缺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桥接背板,尤其涉及一种不会因锁附物件而产生结构变形的桥接背板。技术背景 在一般的电子装置中,常会利用到下铁件来承载内部电子元件及固定于机台的机壳。传统的下铁件包含有小、中及大型三种规格,并皆可通过外部固定元件,如螺丝,的方式锁固于一金属背板上。金属背板的主体的中间形成一开口,以供连接缆线贯穿。开口两端具有卡合部与扣接部,用来接合至机壳的卡槽内。金属背板的主体另在开口的两旁设置第一穿孔结构与第二穿孔结构。第一穿孔结构的长度较长,设置在开口的一侧;第二穿孔结构的长度小于第一穿孔结构的长度,设置在开口的一侧且位于第一穿孔结构的端边。小型下铁件与中型下铁件通过外部固定元件而锁扣在第一穿孔结构;而大型下铁件则通过外部固定元件而锁扣在第二穿孔结构。下铁件与金属背板之间具有一段差,因此锁附外部固定元件后,金属背板便会产生拉扯而造成其主体扭曲变形,卡合部与扣接部的位置则随着主体扭曲偏离原预设的初始位置,故传统的金属背板在锁上下铁件后就难以卡扣到机壳的卡槽上。因此,如何改善传统金属背板的设计,使其除了仍保持适用三种规格铁件的功能外,还可维持其结构不发生变形的特性,即为相关机构产业的重点发展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会因锁附物件而产生结构变形的桥接背板,以解决上述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揭露一种桥接背板,用来连接于一物件。该桥接背板包含有一主体、一卡合部以及一狭孔结构。该主体具有一开口,该开口形成于该主体的一中间区域。该主体包含有一第一穿孔结构以及一第二穿孔结构,该第一穿孔结构设置于邻近该开口的一侧,该第二穿孔结构设置于邻近该开口的该侧且位于该第一穿孔结构的一端。该卡合部设置于该主体的一端边,该第一穿孔结构设置于该开口与该卡合部之间。该狭孔结构形成在该主体上,且位于该第一穿孔结构与该卡合部之间。该狭孔结构的一长度大于或等于该第一穿孔结构的一长度。本技术另揭露该开口呈一长方形结构,该长方形结构具有二相对短边及二相对长边,该狭孔结构设置于该主体上,且邻近该长方形结构的该短边的位置。本技术另揭露该物件利用一固定元件锁固于该第一穿孔结构或该第二穿孔结构。本技术另揭露该桥接背板另包含有一扣接部,设置于该主体相对该卡合部的另一端边,该第一穿孔结构的数量为二个,该二个第一穿孔结构分别设置于该开口与该卡合部之间,及该开口与该扣接部之间。本技术另揭露该狭孔结构的数量为二个,该二个狭孔结构分别位于该卡合部及该扣接部与该相应第一穿孔结构之间。本技术另揭露该桥接背板另包含有一折边结构,形成在该主体的一侧边,且邻近该长方形结构的该长边的位置。该折边结构的一指向实质上垂直该狭孔结构的一指向。本技术另揭露该折边结构的一端未超出该第一穿孔结构。本技术另揭露该折边结构的该端未超出该第二穿孔结构。本技术另揭露该桥接背板另包含有 一条状凹陷结构,形成在该主体的一侧边,且邻近该长方形结构的该长边的位置。该条状凹陷结构的一指向实质上垂直该狭孔结构的一指向。本技术另揭露该第一穿孔结构的数量为二个,分别设置于该开口的相对两侦牝该条状凹陷结构的两端实质上未超出该二个第一穿孔结构。本技术另揭露该第二穿孔结构的数量为二个,分别设置于该开口的相对两侧且位于该相应第一穿孔结构的该端,该条状凹陷结构的两端实质上未超出该二个第二穿孔结构。本技术另揭露该条状凹陷结构的一长度大于或等于该开口的该长边的一长度。本技术另揭露该第一穿孔结构的一宽度实质上相同于该第二穿孔结构的一览度。本技术另揭露该二个第二穿孔结构分别设置于该第一穿孔结构的两端,且该二个第二穿孔结构与该第一穿孔结构的排列方向实质上平行该狭孔结构的该指向。本技术另揭露该桥接背板另包含有一折边结构与一条状凹陷结构,分别形成于该主体的二相对侧边,且邻近该长方形结构的该长边的位置。本技术另揭露该桥接背板是由金属材质所组成的桥接背板。本技术是于桥接背板的主体上设计狭孔结构与折边结构(或条状凹陷结构),本技术的桥接背板可适用于各种规格的物件,明显改善现有技术的背板所具有易弯折扭曲而造成两端偏离的缺点。本技术的桥接背板可将其两端的卡合部与扣接部的弯折幅度控制在O. Γ0. 2板厚以内,其中板厚是指桥接背板的结构厚度,故使用者可便利地将本技术的桥接背板连接物件,并流畅简易地将其安装在机壳上。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桥接背板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桥接背板与小型物件的元件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桥接背板与中型物件的元件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桥接背板与大型物件的元件分解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桥接背板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桥接背板的示意图。图7至图9分别为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桥接背板与不同规格物件的组合的首1J视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桥接背板12物件12A小型物件12B中型物件12C大型物件12IA卡合端121B卡合端121C卡合端14主体16开口18第一穿孔结构20第二穿孔结构22固定元件24卡合部26扣接部28狭孔结构·30桥接背板32条状凹陷结构40桥接背板42折边结构LI狭孔结构长度L2第一穿孔结构长度L3条状凹陷结构长度L4折边结构长度L5距离Dl条状凹陷结构指向Wl长边长度W2第一穿孔结构宽度W3第二穿孔结构宽度D3折边结构指向D2狭孔结构指向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图I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一桥接背板10的示意图。桥接背板10 —般可由金属材质所组成,其用来连接于一物件12 (如金属铁件),并封闭在一机壳上以保护其内部的电子元件。物件12用来容置电子元件或电缆线,其可大致区分为大、中及小型三种规格,本技术的桥接背板10可适用于任意规格的物件12,并且不会因桥接背板10与物件12之间的段差,造成桥接背板10因产生弯折及翘曲而无法顺利安装于机壳上的缺点。请参阅图I至图4,图2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桥接背板10与小型物件12A的元件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桥接背板10与中型物件12B的元件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桥接背板10与大型物件12C的元件分解示意图。桥接背板10包含有一主体14。主体14的表面较佳地可形成有一个开口 16、二个第一穿孔结构18与四个第二穿孔结构20。开口 16形成在主体14的中间区域,第一穿孔结构18分别形成在邻近开口 16的两侧,且第二穿孔结构20分别设置于邻近开口 16的两侧且位于相应第一穿孔结构18的两端(上下两端)。换言之,第一穿孔结构18与第二穿孔结构20相邻并列地设置于主体14上。为了将物件12安装于桥接背板10,如图2所示,小型物件12A的两卡合端121A分别利用一固定元件22锁固至桥接背板10的第一穿孔结构18上;如图3所示,中型物件12B的两卡合端121B分别利用固定元件22锁固至桥接背板10的第一穿孔结构18上;如图4所示,大型物件12C的四卡合端121C分别利用固定元件22锁固至桥接背板10的第二穿孔结构20上,以限制物件12相对桥接背板10的一位移。其中,因为第二穿孔结构20仅用来配合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桥接背板,用来连接于一物件,其特征在于,该桥接背板包含有:一主体,该主体具有一开口,该开口形成于该主体的一中间区域;一第一穿孔结构,该第一穿孔结构设置于邻近该开口的一侧;一第二穿孔结构,该第二穿孔结构设置于邻近该开口的该侧,且该第一穿孔结构与该第二穿孔结构相邻并列;一卡合部,设置于该主体的一端边,该第一穿孔结构设置于该开口与该卡合部之间;以及一狭孔结构,形成在该主体上,且位于该第一穿孔结构与该卡合部之间,该狭孔结构的一长度大于或等于该第一穿孔结构的一长度。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建安林毅俊张智凯
申请(专利权)人: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