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36667 阅读:1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17 19: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热交换器组件中使用的热交换器板,其中所述板包括具有三个端口孔的第一分配区热交换区,以及具有三个端口孔的第二分配区;其中所述板包括具有凸脊与凹谷的波纹状图案,所述第一分配区与热交换区之间设有分配区,分配区内分别设有用于限制第一分配区与换热区之间连通的节流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所述一种热交换器通过钎焊焊接,使得凸台面形成一体,而凸台与凸台之间就形成连接导流区与换热区之间的通路,调节凸台之间的距离,就能调节制冷剂进入局部换热区的多少,从而达到制冷剂均匀分布于整个换热区表面,充分利用换热板面积。(*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热交换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具有三个通道的换热器用于使二种流体与另外一流体进行换热(例如二个通道的氟利昂流体进行蒸发或冷凝来冷却或加热水,一个通道的水流体将热量或冷量散出)。板式换热器,由于其体积小、重量轻和相对其高效率而言较低的生产成本,也同样广泛用作三通道热交换介质的换热器。现有的三通道流体的换热器的板式换热器还存在制冷剂的不均匀分配问题,由于三通道板式换热器相比于二通道的换热器其长宽比相对较小,换热板面较宽,换热流·体从角孔进入换热流道后需要均布整个换热板面难度较大。而换热流体在板面上均布直接影响的换热面积的利用,也直接影响了换热效率;现有技术中已经有一些方案,比如ZL200810023945. X及ZL200510061578. 9专利所述的在进口通道和在蒸发通道中之间设置节流装置,但其节流装置设置于制冷剂进口角孔的周围,仅能解决制冷剂能均匀分配进各个换热流道,而没有解决进入流道的制冷剂均布换热板面的问题。由中国专利公布号CN102084203A的专利所述一种用于在三条回路的热交换器组件中使用的热交换器板,其中所述板包括具有三个端口孔的第一分配区、热交换区,以及具有三个端口孔的第二分配区;其中所述板包括具有凸脊与凹谷的波纹状图案,所述第一分配区的中心端口孔定位在离所述板的短端具有一垂直距离的位置处,使得当两个板被堆叠以在它们之间形成流体通道时,在所述中心端口孔与所述板的所述短端之间能得到流体通路。在所述分配区与所述热交换区之间设有分配区使得当两个板被堆叠以在所述板之间形成流体通道时,在相邻的分配区之间能得到分配路径。如此虽能局部解决制冷剂的分配不均问题,但还能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出一种换热板可以使得换热器受热均匀,而且不易变形。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解决的其技术方案是一种热交换器组件中使用的热交换器板101 ;201 ;301 ;401,其中所述板包括具有三个端口孔107,109,112 ;207,209,212 ;307,309,312,;407,409,412 的第一分配区 102 ;202 ;302 ;402、热交换区 103 ;203 ;303 ;403,以及具有三个端口 孔 108,110,111 ;208,210,211 ;308,310,311 ;408,410,411的第二分配区104 ;204 ;304 ;404;其中所述板包括具有凸脊与凹谷的波纹状图案,所述第一分配区102 ;202 ;302 ;402与热交换区103 ;203 ;303 ;403之间设有分配区118,119 ;218,219 ;318,319 ;418,419,所述分配区 118,119 ;218,219 ;318,319 ;418,419 内分别设有用于限制第一分配区102 ;202 ;302 ;402与换热区103 ;203 ;303 ;403之间连通的节流装置 181,191 ;281,291 ;381,391 ;481,491。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所述,节流装置181,191为板101 —体成型时压制的若干个向下凹的凸台。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所述,节流装置281,291为板201 —体成型时压制的若干个向上凸的凸台。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所述,节流装置381,391为板301 —体成型时压制的若干个向下凹的凸台。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所述,节流装置481,491为板401 —体成型时压制的若干个向上凸的凸台。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所述,板101,201,301,401上的节流装置181,191 ;281,291 ;381,391 ;481,491也可以是至少一个带多个孔或表面带多个控制槽的部件,通过焊接固定于板 101,201,301,401 的分配区 118,119 ;218,219 ;318,319 ;418,419 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当板101,201,301,401依次叠加时,在板101相应分配区118,119上向下的凸台平面与板201的相应分配区218,219向上的凸台平面相贴合,同理,板301相应位置向下的凸台平面与板401的相应位置向上的凸台平面相贴合,通过钎焊焊接,使得凸台面形成一体,而凸台与凸台之间就形成连接导流区与换热区的通路,调节凸台之间的距离,就能调节制冷剂进入局部分配热区的多少,从而达到制冷剂均匀分布于整个换热区表面,充分利用换热板面积。同时,由于所述的凸台平面相贴合,通过钎焊焊接,使得凸台面形成一体,加强了板片间流道的强度,使得此换热器的承压能力提高。附图说明本技术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图I是本技术的一种热交换器第一板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热交换器第二板的主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一种热交换器第三板的主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一种热交换器第四板的主视图;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如图本技术提供的是一种能够解决传统的换热器组件在使用中受热不均匀,而且板片间流体通道的强度不够,易导致板片变形的问题。从而提出的一种热交换器组件中使用的热交换器板101 ;201 ;301 ;401,其中所述板包括具有三个端口孔107,109,112 ;207,209,212 ;307,309,312,;407,409,412 的第一分配区 102 ;202 ;302 ;402、热交换区 103 ;203 ;303 ;403,以及具有三个端口孔 108,110,111 ;208,210,211 ;308,310,311 ;408,410,411的第二分配区104 ;204 ;304 ;404;其中所述板包括具有凸脊与凹谷的波纹状图案,所述第一分配区102 ;202 ;302 ;402与热交换区103 ;203 ;303 ;403之间设有分配区118,119 ;218,219 ;318,319 ;418,419,所述分配区 118,119 ;218,219 ;318,319 ;418,419 内分别设有用于现在限制第一分配区102 ;202 ;302 ;402与换热区103 ;203 ;303 ;403之间连通的节流装置 181,191 ;281,291 ;381,391 ;481,491。值得一提的是,节流装置181,191为板101 —体成型时压制的若干个向下凹的凸台。节流装置281,291为板201 —体成型时压制的若干个向上凸的凸台。节流装置381,391为板301 —体成型时压制的若干个向下凹的凸台。节流装置481,491为板401 —体成型时压制的若干个向上凸的凸台。由图5所示,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在节流装置21上开有若干个节流孔20,所述每个节流装置上至少有两个节流孔,节流装置安装于板片的118,119 ;218,219 ;318,319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交换器,包括热交换器中使用的热交换器板(101;201;301;401),其中所述板包括具有三个端口孔(107,109,112;207,209,212;307,309,312;407,409,412)的第一分配区(102;202;302;402),热交换区(103;203;303;403),以及具有三个端口孔(108,110,111;208,210,211;308,310,311;408,410,411)的第二分配区(104;204;304;404);其中所述板包括具有凸脊与凹谷的波纹状图案,所述第一分配区(102;202;302;402)与热交换区(103;203;303;403)之间设有分配区(118,119;218,219;318,319;418,419),其特征是,分配区(118,119;218,219;318,319;418,419)内分别设有用于限制第一分配区(102;202;302;402)与换热区(103;203;303;403)之间连通的节流装置(181,191;281,291;381,391;481,49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奚龙周浩军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宝得换热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