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煤锅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35627 阅读: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17 17: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燃煤锅炉,包括炉体(1);所述炉体(1)的下部设置有灰斗(2),上部设置有烟道(3);所述炉体(1)上依次设置上喷枪层(4)、中喷枪层(5)和下喷枪层(6),各喷枪层设置有多个喷枪;所述上喷枪层(4)与所述炉体(1)底部端面的距离(H1)为17500-20000mm;所述下喷枪层(6)与所述炉体(1)底部端面的距离(H3)为13000-15000mm。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对燃煤锅炉上喷枪安装位置的优化设计,从而提高了氮氧化物的脱除率,并减少了氨逃逸。(*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燃煤锅炉
本技术涉及一种燃煤锅炉,特别是涉及一种可脱硝的燃煤锅炉。
技术介绍
燃煤锅炉工作的过程中,由于煤燃烧后将产生大量的氮氧化合物,这些氮氧化合物若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将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需要对燃煤锅炉产生的煤烟进行脱硝处理。现有技术中, 通常采用选择性非催化还原的方式进行脱硝处理,这种方式下,温度对还原反应的影响最大。当温度高于1100°c时,NOx的脱除率由于氨水的热分解而降低;温度低于950°C以下时,氨的反应速率下降,还原反应进行的不充分,NOx脱除率下降,同时氨的逃逸率高,造成新的污染。显然,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对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所以氨水喷射位置的选择对于整个脱硝系统至关重要。现有技术中,一般是依据燃煤锅炉厂家提供的温度区间结合个人的经验来选择喷射位置,但是由于最佳温度位置往往随着负荷的变化而变化,不会固定在某一个区域,所以这种选择方法精确度不高,容易造成脱硝效率的下降和氨逃逸率的增加。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氮氧化物脱除率高、氨逃逸少的燃煤锅炉。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氮氧化物脱除率高、氨逃逸少的燃煤锅炉。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燃煤锅炉,包括炉体;所述炉体的下部设置有灰斗,上部设置有烟道;所述炉体上依次设置上喷枪层、中喷枪层和下喷枪层,各喷枪层设置有多个喷枪;所述上喷枪层与所述炉体底部端面的距离为17500-20000mm ;所述下喷枪层与所述炉体底部端面的距离为13000-15000mm。较佳的,所述上喷枪层与所述炉体底部端面的距离为18500mm ;所述下喷枪层与所述炉体底部端面的距离为134000mm。较佳的,所述中喷枪层与所述炉体底部端面的距离为16250mm。较佳的,所述炉体的横截面为正方形。较佳的,所述上喷枪层包括在所述炉体的第一侧壁上设置的第一上喷枪、第二上喷枪、第三上喷枪和第四上喷枪,以及在所述炉体的第二侧壁上设置的第五上喷枪和第六上喷枪;所述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相交;所述上喷枪层在炉体的第三侧壁上的喷枪数量和位置与第一侧壁上相同,在炉体的第四侧壁上的喷枪数量和位置与第二侧壁上相同;所述第一侧壁与第三侧壁相对,第二侧壁与第四侧壁相对;所述中喷枪层和下喷枪层的喷枪与所述上喷枪层的喷枪数量相等、位置正对。较佳的,所述第一上喷枪的中心与相邻炉壁的距离为1750mm ;所述第一上喷枪与第二上喷枪的中心距为2000mm ;所述第二上喷枪与第三上喷枪的中心距为2500mm ;所述第三上喷枪与第四上喷枪的中心距为2000mm ;所述第四上喷枪与相邻炉壁的距离为1750mm ;较佳的,所述第五上喷枪与相邻炉壁的距离为3500mm ;所述第五上喷枪与第六上喷枪的中心距为3000mm ;所述第六上喷枪与相邻炉壁的距离为3500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对燃煤锅炉上喷枪安装位置的优化设计,从而提高了氮氧化物的脱除率,并减少了氨逃逸。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一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I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I、图2和图3所示,一种燃煤锅炉,包括炉体1,炉体I的下部设置有灰斗2, 上部设置有烟道3。炉体I上依次设置上喷枪层4、中喷枪层5和下喷枪层6。上喷枪层4与炉体I底部端面的距离为18500mm,下喷枪层6与炉体I底部端面的距离为134000mm,中喷枪层5与炉体I底部端面的距离H2为16250mm。炉体I的横截面为矩形。上喷枪层4包括在炉体I的第一侧壁上设置的第一上喷枪4a、第二上喷枪4b、第三上喷枪4c和第四上喷枪4d,以及在炉体I的第二侧壁上设置的第五上喷枪4e和第六上喷枪4f。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相交。上喷枪层4在炉体的第三侧壁上的喷枪数量和位置与第一侧壁上相同,在炉体的第四侧壁上的喷枪数量和位置与第二侧壁上相同。第一侧壁与第三侧壁相对,第二侧壁与第四侧壁相对。中喷枪层5和下喷枪层6的喷枪与上喷枪层4的喷枪数量相等、位置正对。第一上喷枪4a的中心与相邻炉壁的距离LI为1750mm,第一上喷枪4a与第二上喷枪4b的中心距L2为2000mm,第二上喷枪4b与第三上喷枪4c的中心距L3为2500mm,第三上喷枪4c与第四上喷枪4d的中心距L4为2000mm,第四上喷枪4d与相邻炉壁的距离L5 为 1750mm。第五上喷枪4e与相邻炉壁的距离L6为3500mm,第五上喷枪4e与第六上喷枪4f 的中心距L7为3000mm,第六上喷枪4f与相邻炉壁的距离L8为3500mm。当煤在燃煤锅炉内燃烧后,烟气将从烟道3排除。在烟气向烟道运动的过程中,通过控制上喷枪层4、中喷枪层5和下喷枪层6同时或者某一层或某两层的喷枪喷射氨水,从而与煤烟中的氮氧化合物产生还原反应,完成脱硝。由于对各喷枪位置的优化设计,因此氨与氮氧化物能够在较理想的温度下发生还原反应,从而提高了氮氧化物的脱除率,并减少了氨逃逸。以上详细描述了本技术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技术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
中技术人员依本技术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燃煤锅炉,包括炉体(I);所述炉体(I)的下部设置有灰斗(2),上部设置有烟道(3);其特征是所述炉体(I)上依次设置上喷枪层(4)、中喷枪层(5)和下喷枪层(6), 各喷枪层设置有多个喷枪;所述上喷枪层(4)与所述炉体(I)底部端面的距离(Hl)为 17500-20000mm ;所述下喷枪层(6)与所述炉体(I)底部端面的距离(H3)为13000-15000mm。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燃煤锅炉,其特征是所述上喷枪层(4)与所述炉体(I)底部端面的距离为18500mm ;所述下喷枪层(6)与所述炉体(I)底部端面的距离为13400mm。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煤锅炉,其特征是所述中喷枪层(5)与所述炉体(I)底部端面的距离(H2)为16250mm。4.如权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燃煤锅炉,其特征是所述炉体(I)的横截面为正方形。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煤锅炉,其特征是所述上喷枪层(4)包括在所述炉体(I) 的第一侧壁上设置的第一上喷枪(4a)、第二上喷枪(4b)、第三上喷枪(4c)和第四上喷枪 (4d),以及在所述炉体(I)的第二侧壁上设置的第五上喷枪(4e)和第六上喷枪(4f);所述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相交;所述上喷枪层(4)在炉体的第三侧壁上的喷枪数量和位置与第一侧壁上相同,在炉体的第四侧壁上的喷枪数量和位置与第二侧壁上相同;所述第一侧壁与第三侧壁相对,第二侧壁与第四侧壁相对;所述中喷枪层(5)和下喷枪层(6)的喷枪与所述上喷枪层(4)的喷枪数量相等、位置正对。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煤锅炉,其特征是所述第一上喷枪(4a)的中心与相邻炉壁的距离(LI)为1750mm ;所述第一上喷枪(4a)与第二上喷枪(4b)的中心距(L2)为2000mm ; 所述第二上喷枪(4b)与第三上喷枪(4c)的中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燃煤锅炉,包括炉体(1);所述炉体(1)的下部设置有灰斗(2),上部设置有烟道(3);其特征是:所述炉体(1)上依次设置上喷枪层(4)、中喷枪层(5)和下喷枪层(6),各喷枪层设置有多个喷枪;所述上喷枪层(4)与所述炉体(1)底部端面的距离(H1)为17500?20000mm;所述下喷枪层(6)与所述炉体(1)底部端面的距离(H3)为13000?15000mm。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伟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渝江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