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LED灯管,其包括灯管体、LED灯条、第一灯头、第二灯头、驱动电源及转换装置,LED灯条及驱动电源设置于灯管体内,第一灯头、第二灯头分别连接于灯管体的两端,且第一灯头内设置有输入端正负弹片,转换装置包括PCB板及输出接线端子,输出接线端子设置于PCB板的一端,PCB板的另一端开设有卡槽,转换装置容置于灯管体内,且PCB板的卡槽卡合于LED灯管的第一灯头上,并使输入端正负弹片与PCB板电连接,输出接线端子与驱动电源的电源线相插接;转换装置的独立模块化设计,使电源线的连接更方便快捷,从而使LED灯管更容易安装及拆卸,便于生产及维护,且增加LED灯管使用的安全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照明
,尤其涉及一种具有独立转换装置的LED灯管。
技术介绍
在照明领域,由于传统的乌丝灯存在能耗大、寿命短及不环保等缺陷,故为新的节能灯具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而LED灯正是基于上述的条件下出现的,由于LED灯具有节能、环保、寿命长等优点,且随着LED效率的不断提高及价格的不断降低,LED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LED灯在照明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现有的LED灯主要包括灯罩、LED光源组件、LED驱动电源以及散热外壳,所述灯 罩和散热外壳固定连接并围成一容置空间,所述LED光源组件和所述LED驱动电源安装在所述容置空间内,且所述LED驱动电源连接并驱动所述LED光源组件工作。对于LED驱动电源的设置,目前行业内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LED驱动电源设置于散热外壳与LED光源组件之间,另一种是将LED驱动电源设置在LED灯条两头,但不管那种设置方式,LED驱动电源的电源线的连接都较为复杂,例如需要使用铆接线耳、螺丝固定或焊接的方式,才能将LED驱动电源的电源线连接,给生产带来诸多不便,且容易造成产品功能失效,而且不便于后续产品的维护。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容易安装及拆卸、便于生产及维护的LED灯管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安装及拆卸、便于生产及维护的LED灯管。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LED灯管,其包括灯管体、LED灯条、第一灯头、第二灯头及驱动电源,所述LED灯条及所述驱动电源设置于所述灯管体内,所述第一灯头、第二灯头分别连接于所述灯管体的两端,且所述第一灯头内设置有输入端正负弹片,所述LED灯管还包括转换装置,所述转换装置包括PCB板及输出接线端子,所述输出接线端子设置于所述PCB板的一端,所述PCB板的另一端开设有卡槽,所述转换装置容置于所述灯管体内,且所述PCB板的卡槽卡合于所述第一灯头上,并使所述输入端正负弹片与所述PCB板电连接,所述输出接线端子与所述驱动电源的电源线相插接。较佳地,所述输出接线端子对称地设置于所述PCB板的一端,且所述输出接线端子上开设有插接槽,所述电源线插接于所述插接槽内,使电源线的连接方便快捷,且输出接线端子带自锁功能,并能自由拆卸,便于生产及维护。较佳地,所述第一灯头内设置有一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所述PCB板相垂直,所述卡槽卡合于所述连接板上,卡槽与连接板的设计使转换装置的连接更方便,且当PCB板的端面与第一灯头内壁齐平时,可确认输入端正负弹片卡住PCB板并实现连接。较佳地,所述连接板上还连接有相互平行的上底板及下底板,所述输入端正负弹片卡设于所述上底板与所述下底板之间。较佳地,所述灯管体包括相互卡合连接的透明罩及散热罩,所述透明罩正对所述LED灯条的出光面,散热罩用于对LED灯管进行散热,延长LED灯管的使用寿命。较佳地,所述散热罩包括一基板及一弧形板,所述基板与所述弧形板为一体式结构,且所述基板与所述弧形板之间形成一收容腔,所述驱动电源容置于所述收容腔内并固定于所述基板上。较佳地,所述基板与所述透明罩相卡合连接,所述LED灯条固定于所述基板上并与所述驱动电源电连接,且所述LED灯条的出光面与所述透明罩对应。较佳地,所述LED灯条包括灯板及LED灯珠,所述LED灯珠排列于所述LED灯板的一侧面上,所述LED灯板的另一侧面固定于所述基板上。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技术LED灯管包括一转换装置,所述转换装置包括PCB板及输出接线端子,所述输出接线端子设置于所述PCB板的一端,所述PCB板的另一端 开设有卡槽,所述转换装置容置于所述灯管体内,且所述PCB板的卡槽卡合于LED灯管的第一灯头上,并使输入端正负弹片与所述PCB板电连接,所述输出接线端子与所述驱动电源的电源线相插接;转换装置的独立模块化设计,使电源线的连接更方便快捷,从而使LED灯管更容易安装及拆卸,便于生产及维护,且增加LED灯管使用的安全性。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LED灯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的分解图。图3是图I另一角度的分解图。图4是图2中转换装置与第一灯头相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第一灯头的放大示意图。图6是图4中转换装置的放大示意图。图7是图4中转换装置另一角度的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如图I-图3所示,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LED灯管I,其包括灯管体10、第一灯头20、第二灯头30、转换装置40、驱动电源50及LED灯条60,所述LED灯条60及所述驱动电源50设置于所述灯管体10内,所述第一灯头20、第二灯头30分别连接于所述灯管体10的两端,转换装置40设置于第一灯头20 —端并与第一灯头20相卡合连接,且转换装置40与驱动电源50的电源线电连接,通过增设一独立结构的转化装置,实现LED灯管I输入端与驱动电源50的电源线的连接,使电源线的连接方便,且便于安装及拆卸,因此,便于生产及维护。结合图I-图5所示,所述第一灯头20内设置有输入端正负弹片24,具体地,所述第一灯头20内设置有一竖直的连接板21,连接板21与转换装置40的PCB板41相垂直,另夕卜,在连接板21的上端分别向其两侧凸伸形成一上底板22,且上底板22垂直于连接板21,对应地,在连接板21的下端分别向其两侧凸伸形成一下底板23,且下底板23垂直于连接板21,因此,上底板22、下底板23、连接板21共同围成左、右两安装空间,所述输入端正负弹片24分别设置于左、右两安装空间内,即输入端正负弹片24分别卡设于连接板21两侧的上底板22与下底板23之间。结合图4-图7所示,所述转换装置40包括PCB板41及输出接线端子42,所述输出接线端子42对称地设置于所述PCB板41的一端,且所述输出接线端子42上开设有插接槽421,所述PCB板41的另一端开设有卡槽411 ;所述转换装置40容置于所述灯管体10内后,所述PCB板41的卡槽411卡合于连接板21上,且当PCB板41的端面与第一灯头20内壁齐平时,可确认输入端正负弹片24卡住PCB板41并实现连接,卡槽411与连接板21的设计使转换装置40的连接更方便;所述驱动电源50的电源线插接于所述插接槽421内,使电源线的连接方便快捷,且输出接线端子42带自锁功能,并能自由拆卸,便于生产及维护。再结合图I-图5所示,所述灯管体10包括相互卡合连接的散热罩11及透明罩12,所述透明罩12正对所述LED灯条60的出光面,散热罩11用于对LED灯管I进行散热,延长LED灯管I的使用寿命。具体地,所述散热罩11包括一基板111及一弧形板112,所 述基板111与所述弧形板112为一体式结构,且所述基板111与所述弧形板112之间形成一收容腔113,所述基板111与所述透明罩12相卡合连接,所述驱动电源50容置于所述收容腔113内并固定于所述基板111上,所述LED灯条60固定于所述基板111上并与所述驱动电源50电连接,且所述LED灯条60的出光面与所述透明罩12对应;更具体地,所述LED灯条60包括灯板61及LED灯珠62,所述LED灯珠62排列于所述LED灯板61的一侧面上,所述LED灯板61的另一侧面固定于所述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LED灯管,包括灯管体、LED灯条、第一灯头、第二灯头及驱动电源,所述LED灯条及所述驱动电源设置于所述灯管体内,所述第一灯头、第二灯头分别连接于所述灯管体的两端,且所述第一灯头内设置有输入端正负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LED灯管还包括转换装置,所述转换装置包括PCB板及输出接线端子,所述输出接线端子设置于所述PCB板的一端,所述PCB板的另一端开设有卡槽,所述转换装置容置于所述灯管体内,且所述PCB板的卡槽卡合于所述第一灯头上,并使所述输入端正负弹片与所述PCB板电连接,所述输出接线端子与所述驱动电源的电源线相插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海健,郭逢刚,陈朝阳,
申请(专利权)人:霍尼韦尔朗能电器系统技术广东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