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宽窄织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30106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16 18: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的宽窄织带,包括一体编织而成的织带主体,该织带主体包括依次连接的宽幅段、宽窄渐变段和窄幅段,所述幅段的开度小于窄幅段的开度,宽幅段的力度大于窄幅段的力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广泛用作内衣的肩带,不需要经过繁琐的缝制过程,简化了加工工序,节约成本,有效舒缓织带对皮肤的压力,提高穿着者的舒服度,使内衣整体更美观舒适。(*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织带
,具体地说是一种新型的宽窄织带
技术介绍
目前,织带被广泛地应用于纺织行业及其它日常生活中,服装行业的应用尤为广泛。例如在内衣行业中,织带已成为必不可少的辅料。在实际应用中,例如将织带应用于内衣的肩带时,为了保持女性体型的挺拔,内衣的肩带要承受较大的拉力,即要求回弹力度较强;而与肩膀接触的部分要求比较宽一些,舒缓了织带对皮肤的压力,使内衣穿着比较舒月艮。然而现有的宽窄织带在长度上的开度和宽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相对应的,宽度大则相应的开度大,宽度小则相应的开度小,这种特性难以满足内衣肩带的要求。目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常采用的方法是使用一段开度小宽度大的织带与一段宽度小开度大的织带,通过车缝连接在一起组合 形成宽窄织带。这种方法不仅生产工序繁琐,工作效率低,不利于自动化生产,而且织带因留有缝接位影响了整体的美观性,穿着后容易因缝接处与皮肤摩擦引起过敏,出现红痕或感觉不适等状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的宽窄织带,可用作内衣的肩带,有效舒缓肩带对穿着者皮肤的压力,使穿着者感到更加舒适。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的宽窄织带,包括一体编织而成的织带主体,该织带主体包括依次连接的宽幅段、宽窄渐变段和窄幅段,所述宽幅段的开度小于窄幅段的开度,宽幅段的力度大于窄幅段的力度。所述宽幅段的开度基本相同。所述窄幅段的开度基本相同。本技术揭示的宽窄织带,结构简单,易于实现生产自动化,且生产效率高,可用于内衣肩带,也可以用于背包肩带。由于该织带的织带本体上有宽幅段,有效减少织带对皮肤的压力,可缓解织带本体对肌肤的接触的迫压性,穿着后不会使肌肤出现红痕或感觉不适等状况,有效提高穿着者的舒适度。另外窄幅段比较细窄,使外观上显得较精巧,更便于车缝和加工。另外,本专利技术织带的宽幅段和窄幅段是一体化编织而成,无驳口和缝接位,使内衣外形更加美观,穿着更加舒适。因此,使内衣更贴身更平顺,改善内衣的穿戴舒适性,满足美观的要求,无论运动或静止都有完美的上身效果及舒适的感觉。附图说明附图I为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本技术宽幅段的截面示意图;附图3为本技术窄幅段的截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如附图I所示,一种新型的宽窄织带,包括一体编织而成的织带主体20,该织带主体20包括依次连接的宽幅段21、宽窄渐变段22和窄幅段23,所述宽幅段21的开度小于窄幅段23的开度,宽幅段21的力度大于窄幅段23的力度。宽幅段21连接在宽窄渐变段22的宽带端,窄幅段23连接在宽窄渐变段22的窄幅段,宽幅段21、宽窄渐变段22和窄幅段23依次交替连接形成宽窄织带。有效降低织带对皮肤的压迫性,提高穿着者的舒适度。另夕卜,宽幅段的开度基本一致或相同,窄幅段的开度基本一致或相同。为了使宽幅段和窄幅段的连接段,即宽窄渐变段无明显的连接处,在制作的过程上,调节纱线的结构可以使纬线从密实逐渐变为疏松的,密度从大到小,再从小到大,使宽 窄渐变段具有缓冲的阶段,使整个织带的厚薄无明显突变。本技术的新型宽窄织带在一组或多组调节纱线分别在宽幅段和窄幅段走不同结构,以及纬线密度的不同控制,使织带在不同织带段的密实度不同。如图2所示,在宽幅段调节纱4走一上一下(或两上两下、或一上一中一下一中等类似密实的结构),与带面经线7和绒底经线8的纱线交织,使其结构密实,纬线3密度大,使其开度小。如图3所示,在窄幅段调节纱3走三中一上三中一下(或五中一上五中一下、或六中两上六中两下等类似疏松的结构),使织带结构疏松,纬线9密度小,使其开度大。本专利技术产品织带的宽幅段和窄幅段之间无驳口和缝接位,并为了使两段之前的无明显的连接处,从宽幅段到窄幅段过程中,调节纱的结构可以从密实逐渐变为疏松的,密度从大到小,再从小到大,一段缓冲的阶段。使织带的厚薄无明显突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宽窄织带是一体编织而成的,表面光滑无接驳位和缝接位,手感舒适,不但可减少加工工序,提高工作效率。本专利技术的主要制造设备无梭织机,采用瑞士 MULLER的NFJM2 4/42宽窄电子机,该设备在市场中直接购买即可。本技术的宽窄织带的具体制作过程如下I、整经准备经线有带面纱78/48/1TB Nylon,87 条;绒底纱44/34/2 SD Nylon,43 条;走两下两中纱44/12/2 SD Nylon, 54条;调节氨纟仑纱310dtex spandex包覆纱,62条;骨架氨绝纱78dtex spandex包覆纱,60条;所有经线经过整经备盘头料。2、穿棕按预先设定的的穿棕图上经线排列顺序把所有经线穿过棕丝孔。3、制作密度宽幅段制作密度为21针/厘米;从宽幅段到窄幅段,头200纬组织结构同宽幅段的制作密度为21针/厘米逐渐递减至16. 4针/厘米,后200纬组织结构同窄幅段的制作密度为17. 3针/厘米逐渐递增至21针/厘米;窄幅段制作密度为21针/厘米;从窄幅段到宽幅段,与宽幅段到窄幅段相反从21 — 17. 3,再从16. 4 — 21。4、宽度和钢筘本产品用规格为22/31 (即上最宽位每英寸22格,下最窄位每英寸31格)的Y型钢筘,按预先设定好的穿棕图上的入筘顺序把经纱入Y型钢筘里。5、纬线上纬线为 44/12/1 SD Nylon,下纬线为 44/12 SD Nylon,锁边线为 44/12/1SD Nylon。 6、组织结构运动规律宽幅和窄幅带面结构相同,均由上层纬线44/12/1 SD Nylon和上层经线78/48/1 TB Nylon和78dtex spandex包覆纱交织而成,经线78/48/1 TB Nylon组织结构为三上一中两条链,经线78dtex spandex组织结构为一上一中一条链;宽幅和窄幅绒底结构相同,均由下层纬线44/12 SD Nylon和下层经线44/34/2 SD Nylon,44/12/2 SD Nylon及78dtex spandex包覆纱交织而成,经线44/34/2 SD Nylon组织结构为六下两中两条链,经线44/12/2 SD Nylon组织结构为两下两中两条链,经线78dtex spandex组织结构为一下一中一条链。调节氨纶纱经线310dtex spandex包覆纱穿散棕,在宽幅织物段,结构比较,密实一些,一半与上下层经线同时交织,走一上一下结构,如图10所示;另一半和下层经线交织而成,组织结构为两下两中两条链,如图9所示。调节氨纟仑纱经线310dtex spandex包覆纱在宽幅织物段,与上下两层经线都有交织,结构比较疏松的,为三中一上三中一下。棕框和电脑散棕根据所需的组织图带动棕丝上下运动,使经纱上、下分层形成开□。7、引纬打纬纬钩带动纬线横穿开口,由舌针收取纬线或边线。纬线通过纬密调节齿轮调节纬纱输送装置在宽区域内,较多的纬纱进给;在窄区域内,较少的纬纱进给。钢筘前后摆动,将穿过开口的纬线打实,形成织带。8、胶辘转动卷取织带,通过制作密度的调节驱动装置调节各织带段的制作密度。9、把半成品中在不含有游离的织物段上漏在外面的游离纱剪掉。10、根据需求颜色进行后整理定型染色。本技术宽窄织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的宽窄织带,包括一体编织而成的织带主体(20),该织带主体包括依次连接的宽幅段(21)、宽窄渐变段(22)和窄幅段(23),其特征在于:所述宽幅段的开度小于窄幅段的开度,宽幅段的力度大于窄幅段的力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伟伟陈道胜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润信弹性织物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