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江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后区气流集聚控制牵伸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430066 阅读:1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16 18: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布了一种后区气流集聚控制牵伸装置,该装置在中皮辊处采用含有两端口且仅后端含有负压气流的上销,同时上皮圈为打孔皮圈结构,且皮圈与下销组成钳口结构,增强钳口处摩擦力界的强度及其稳定性,有效提高后区牵伸能力,改善成纱质量。(*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后区气流集聚控制牵伸装置
技术介绍
牵伸系统是细纱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性能直接影响到成纱质量。对传统细纱机牵伸机构的改进也是目前纺纱领域最为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而 如何有效提高后区牵伸倍数继而提高总牵伸倍数是目前较为关注的研究问题。后区牵伸能力较低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便于实际操作,后区一般结构较为简单,对纤维的控制力弱,二是喂入的粗纱本身带有一定的捻度,因而若是对其直接进行较大的牵伸,容易产生牵伸不匀,严重影响成纱质量。因此,为在保证成纱质量的前提下有效提高后区牵伸能力,一方面要增加后区对纤维的控制力,另一方面应使变速点尽量保持在后区中部,以使牵伸均匀。而目前提高后区牵伸能力的措施主要以改善第一个方面为主,也即采取一定措施增加后区对纤维的控制能力,而对第二个方面考虑的较少。因此,需要对牵伸装置后区进行改造增添施力装置,以有效提高后区牵伸倍数,进而提高牵伸系统总牵伸倍数,同时改善成纱质量。环锭纺技术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纺纱技术,但是该项技术由于加捻三角区的存在而增加了毛羽的产生量。因此,对于环锭纺纱技术尤其是其加捻过程的改进一直是纺纱研究比较热门的课题,并在工程实践和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例如紧密纺、缆型纺、错位纺等。一个众所周知的基本事实是气流是环锭纺技术改进中最主要的一项措施,采用气流技术对环锭纺技术尤其是加捻过程加以改进一直伴随着纺纱技术的发展,其中利用负压气流实现纤维加捻之前有效集聚进而减小三角区提高成纱质量的负压式集聚紧密纺技术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相比于机械施力方式,气流更便于控制,因此,气流影响着纺纱的各个环节,是纺纱过程中最主要的作用方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后区气流集聚控制牵伸装置,在有效提高后区牵伸倍数的同时改善成纱质量。本技术将负压气流施力方式引入牵伸装置,给出一种后区气流集聚控制牵伸装置。该装置在中皮辊处采用含有两端口且仅后端含有负压气流的上销,同时上皮圈为打孔皮圈结构,且皮圈与下销组成钳口结构,增强钳口处摩擦力界的强度及其稳定性,有效提高后区牵伸能力,改善成纱质量。具体的技术方案为—种后区气流集聚控制牵伸装置,采用三罗拉牵伸机构,包括具有后罗拉和后皮辊的后牵伸罗拉对,具有前罗拉和前皮辊的前牵伸罗拉对,具有皮圈结构的中皮辊与中罗拉的中牵伸罗拉对,上皮圈结构中的上销含有前后两个端口,后端位于后牵伸区,前端位于前牵伸区,两个端口通过连接通道连接。进一步地,在上述结构中,上皮圈为打孔皮圈结构,上销的后端口为中空结构,底部平面含有出气孔,后端口的连接位置含有负压吸风风道,负压吸风风道有吸风口,可与外部负压产生装置相连。进一步地,前端口为实心结构,形状为弧形,弧度在90°到100°之间,后端口为侧棱为圆弧的长方体结构。上销两端口的连接通道为半圆弧形结构,实心,中皮辊的皮辊轴嵌入到该弧形里面,同时两个皮圈分别紧套在皮辊与上销前后端口的两端而张紧,并由皮辊转动来带动自身转动。进一步地,上销后端口底部的出气孔和上皮圈上孔的形状可为圆形、椭圆形或者方形。在上述结构中,负压吸风风道产生的负压气流直接传递到中空的后端口,继而通过后区端口底部的出气孔以及皮圈上的孔隙作用于纤维须条。·采用上述结构后,为配合中罗拉处的打孔皮圈结构实现牵涉过程中的纤维集聚,可在中罗拉下皮圈后端增加一下销装置,与上皮圈配合形成钳口结构,实现对纤维的有效握持,继而通过上销后端口的负压实现后区牵伸过程的纤维集聚控制,增强后区对粗纱须条的有效控制,另一方面,粗纱须条在该力的作用下,控制变速点由原来的牵伸罗拉对附近向右如方移动,实现对具有一定抢度的粗纱的均勻有效的大牵伸,有效提闻后区牵伸能力与牵伸效果。同样,在中罗拉下皮圈前端增加一下销装置,与张紧在上销前端的打孔皮圈配合形成钳口结构,实现对纤维的有效握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所喂入的粗纱不同,主要是粗纱的初始捻度不同,可调节吸风风道所提供的负压大小,从而根据实际的纺纱需要控制变速点的位置,优化工艺配置,提高牵伸效果。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后区气流控制牵伸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后区气流控制牵伸装置的中皮辊上皮圈安装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后区气流控制牵伸装置的上销结构示意图;其中,I为后皮棍,2为上皮圈,3为中皮棍,4为前罗拉,5为前皮棍,6为粗砂,7为后罗拉,8为后端下销,9为外接口,10为中罗拉,11为中罗拉下皮圈,12为如端下销,13为上销后端口,14为上销前端口,15为中皮辊轴,16为上皮圈孔,17为吸风口,18为出气孔,19为负压吸风风道,20为连接通道。具体实施方式由图1、2、3所示,一种后区气流控制牵伸装置,包括后罗拉7和后皮辊I组成的后牵伸罗拉对,前罗拉4和前皮辊5组成的前牵伸罗拉对,具有皮圈结构的中皮辊3与中罗拉10的中牵伸罗拉对。其中,皮圈结构中的上皮圈2上含有孔隙16,上销含有两个端口 前端口 14和后端口 13,两个端口通过实心的连接通道20相连,且连接通道为弧形结构,中皮辊3的皮辊轴15嵌入到该弧形结构里面,后端口 13为中空且位于连接通道20的两边底部含有出气孔18,前端口 14为实心结构,后端口 13的连接位置含有负压吸风风道19,其上含有吸风口 17。在中罗拉下皮圈11后端含有一下销装置8,与张紧在上销后端口 13上的上皮圈2配合形成后钳口结构,实现对后区纤维的有效握持;在中罗拉下皮圈11前端含有一下销装置12,与张紧在上销前端口 14左右两侧上的上皮圈2配合形成前钳口结构,实现对前区牵伸区纤维的有效握持。负压吸风风道19通过其上的吸风口 17与外接口 9产生的负压气流直接传递到中空的后端口 13,继而通过上销后端口 13底部的出气孔18以及皮圈上的孔隙16作用于后区纤维须条,实现对后区牵伸过程的纤维控制。吸风风道19所提供的负压大小可任意调节,从而可根据实际的纺纱需要控制变速点的位置。装置主要工作方式为粗纱6经喂入装置进入牵伸系统,经过后罗拉7和后皮辊I 组成的后牵伸罗拉对,进入中皮辊3与中罗拉10组成的中牵伸罗拉对,形成后区牵伸,进入后区的粗纱须条由后甜口结构握持,在中皮棍3中张紧在上销后端口 13上的上皮圈2内负压气流的作用下,变速点由原来的牵伸罗拉对附近向右前方移动,实现后区对粗纱须条的均匀有效牵伸,从中牵伸罗拉对出来的纱条进入由前罗拉4和前皮辊5组成的前牵伸罗拉对,形成前区牵伸,最终实现将喂入的粗纱须条均匀的抽长拉细成纤维束。权利要求1.一种后区气流集聚控制牵伸装置,采用三罗拉牵伸机构,包括具有皮圈结构的中皮辊与中罗拉的中牵伸罗拉对,其特征在于皮圈结构中的上销含有前后两个端口,分别位于前后牵伸区,所述两个端口通过连接通道连接,所述后端口为中空结构,底部平面含有出气孔,上部有负压吸风风道,所述负压吸风风道有吸风口,吸风口可与外部负压产生装置相连,两个上皮圈分别紧套在所述中皮辊与所述上销前后端口的两端,所述上皮圈为打孔皮圈。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后区气流集聚控制牵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吸风风道的所述吸风口通过外接口与外部负压产生装置相连。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后区气流集聚控制牵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销前端口为实心结构。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后区气流集聚控制牵伸装置,采用三罗拉牵伸机构,包括具有皮圈结构的中皮辊与中罗拉的中牵伸罗拉对,其特征在于:皮圈结构中的上销含有前后两个端口,分别位于前后牵伸区,所述两个端口通过连接通道连接,所述后端口为中空结构,底部平面含有出气孔,上部有负压吸风风道,所述负压吸风风道有吸风口,吸风口可与外部负压产生装置相连,两个上皮圈分别紧套在所述中皮辊与所述上销前后端口的两端,所述上皮圈为打孔皮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新金苏旭中谢春萍徐伯俊高卫东
申请(专利权)人:江南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