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电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0780 阅读:2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在钻头模式下有效地防止离合器的误动作的多功能电钻。可以将位于固定内啮合齿轮(17)的钢球(54)、(54)和螺旋弹簧(53)之间的平垫圈(48),通过模式转换环(39)的旋转操作旋转,另一方面,在外装平垫圈(48)的第二齿轮箱(12)的小直径部(14)上设置突条(52);该突条(52)在平垫圈(48)的规定的旋转位置中,与设置在平垫圈(48)的内周侧的内突起(50)干涉并限制平垫圈(48)的向前方的移动;当在模式转换环(39)中选择了钻头模式时,通过突条(52)固定平垫圈(48)。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多功能电钻,特别涉及可以选择使用离合器模式和钻头模式的多功能电钻。
技术介绍
在多功能电钻中,首先,离合器模式是,在电动机和主轴之间配置的行星齿轮减速装置中,使在行星齿轮周围啮合的一个内啮合齿轮可在机壳内旋转的同时,其内啮合齿轮是通过如下结构得出的,该结构是,通过保持在容纳行星齿轮减速机构的齿轮箱中、并与内啮合齿轮的端面结合的钢球,以及与其钢球接触、并外装在齿轮箱的垫圈,用螺旋弹簧按压固定的结构。即,加大向主轴的负载而超过螺旋弹簧的作用力时,使内啮合齿轮空转,而切断向主轴传递旋转。另一方面,钻头模式是,通过转换环等的操作构件的旋转操作,将接受螺旋弹簧的弹簧架或其它按压构件直接接触到钢球和螺旋弹簧之间的垫圈上,并限制垫圈的移动的固定装置而得到的。但是,垫圈或按压构件等的各部件的累积公差变大时,即使是在钻头模式,也存在垫圈移动导致离合器动作的时候。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将突起分别接触在垫圈的外周和成为操作构件的盖的内面上,在选择了钻头模式的时候,使得盖的突起与垫圈重合,不依赖于弹簧架而进行垫圈的移动限制的离合器机构。日本专利特开平9-79292号公报但是,即使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离合器装置中,也因为使用机壳和别的部件的盖,想要对外装在机壳上的垫圈进行垫圈的移动限制,所以没有消除机壳和盖的公差的影响,结果没有消除在钻头模式下的离合器的误动作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思路
在此,在技术方案1中记载的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有效地防止钻头模式下的离合器的误动作、可靠性优越的多功能电钻。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中记载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将移动限制垫圈等的中间构件的固定装置设置在齿轮箱上,在中间构件的规定的旋转位置中,作为与中间构件干涉来限制其移动的干涉部,通过操作构件的旋转操作,将中间构件旋转至与干涉部干涉的固定位置和与干涉部不干涉的固定解除位置,使离合器模式和钻头模式的选择成为可能。在技术方案2中记载的专利技术在以技术方案1的目的为基础,还设置有与主轴接合并向轴向可以附加振动动作的凸轮装置,为了伴随着动作模式的选择而使操作性良好,在操作构件上设定第三旋转位置,该第三旋转位置是离合器模式及钻头模式以外的旋转位置,在该第三旋转位置,凸轮装置与主轴接合,同时,中间构件与干涉部干涉;通过操作构件的旋转操作,使得可以另外选择在主轴上附加振动的振动模式。在技术方案3中记载的专利技术是在以技术方案1或者2的目的为基础,还设置了第二操作构件,该第二操作构件是为了无误操作且可靠地进行离合器模式下的转矩调节和动作模式的切换而设置,其通过旋转操作可以调节按压装置的按压力。根据技术方案1中记载的专利技术,因为由在保持中间构件的齿轮箱中设置的干涉部来进行中间构件的移动限制,所以可以没有部件之间的公差而可靠地固定中间构件。因此,有效地防止钻头模式中的离合器误动作,且可靠性优良。根据在技术方案2中记载的专利技术,在以技术方案1的效果为基础,只通过操作构件的旋转操作可以选择离合器模式、钻头模式、振动模式3种模式,所以使用性能优良。根据在技术方案3中记载的专利技术,在以技术方案1或者2的效果为基础,因为离合器模式下的转矩调节是由操作构件和另一个第二操作构件进行,所以可以与根据第二操作构件的转矩调节位置无关地进行动作模式的切换,同时,在调节转矩时错误地切换动作模式的危险也会消除。附图说明图1是多功能振动电钻的立体图。图2是多功能振动电钻的纵向剖视图。图3是齿轮组件的分解立体图。图4(A)、(B)是离合器模式下的齿轮组件的纵向剖视图,(C)是A-A剖视图。图5(A)是第二齿轮箱的侧面及B-B剖视图,(B)是主轴的说明图,(C)是模式转换环的说明图。图6是在第二齿轮箱上安装模式转换环的状态下的侧面及C-C剖视图。图7(A)、(B)是多功能电钻模式下的齿轮组件的纵向剖视图,(C)是D-D剖视图。图8(A)、(B)是振动模式下的齿轮组件的纵向剖视图,(C)是E-E剖视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 多功能振动电钻2 主体机壳3 电动机5 主轴7 齿轮组件 11第一齿轮箱12第二齿轮箱13大直径部14小直径部 17内啮合齿轮26第一凸轮 27第二凸轮30花键部36振动切换杠杆37内侧突起 38外侧突起39模式转换环40操作环41凸轮环44转换环46弹簧盘48平垫圈49外突起50内突起52突条 53螺旋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图1是作为多功能电钻的一例的多功能振动电钻的立体图,图2是其纵向剖视图,多功能振动电钻1是,在左右一对对开的机壳组成的主体机壳2内容纳电动机3,从其电动机3的输出轴4,通过组装在主体机壳2内的前方(图1、2的右侧)齿轮组件7,向从齿轮组件7往前方突出的主轴5传递旋转,并在主轴5的前端上设置有可以用前端把持钻头的钻夹头6。8是驱动电动机3的开关,9是把手,10是安装在把手9的下面的作为电源的电池盒。齿轮组件7,如图3、4所示,配备第一齿轮箱,以及组合在该第一齿轮箱11的前方、且如图5(A)所示地具有大直径部13和小直径部14的两节段的筒形的第二齿轮箱,在第一齿轮箱11和大直径部13的内部容纳有将多个行星齿轮15、15…,和支承行星齿轮15、15…的支架16、16…,以及在行星齿轮15、15…的外周上啮合的内啮合齿轮17、17…配置成三节段而成的众所周知的行星齿轮减速机构。主轴5是其后端与和第三节段的支架16一体的锁紧凸轮18花键结合的同时,在第二齿轮箱12的小直径部14内由球轴承19、20被轴支承。因此,主轴5是成为输出轴4的旋转被减速并被传递的同时,也可以向轴向前后移动的。但是,主轴5是通过在形成于靠其前方的凸缘21和球轴承20之间外装的螺旋弹簧22,在通常状态中,推进在后述的第一凸轮26与球轴承20接触的前进位置上。23、24是夹持球轴承20的形式从前方嵌入在小直径部14的内周并定位球轴承20的筒形的衬套,25是螺丝固定在小直径14的前端并防止衬套24脱落的圆盘状的止动板。另外,在主轴5中的球轴承19、20之间,作为凸轮装置,从前方分别在同轴外装有环状的第一凸轮26、第二凸轮27。第一凸轮26是,在其后面将在周向连续的第一凸轮齿28、28…放射状地形成,和主轴5一体地固定在衬套23内。第二凸轮27,在与第一凸轮齿28对置的前面形成相同形状的第二凸轮齿29、29…,在后方外周面上形成花键部30,并插入到主轴5,可以旋转及在轴向前后移动,但是,往前方向上,被限制在与第一凸轮26啮合的位置,往后方向上,由突设在小直径部14的内周的31所限制,可稍微地移动至与保持多个钢球32、32…的一对垫圈33、33接触的位置。再者,在小直径部14上,从前端沿轴向点对称地形成一对导向槽34、34,在各导向槽34内,分别可滑动地容纳有螺旋弹簧35和振动切换杠杆36。在各振动切换杠杆36的后端内面侧上,突设内侧突起37并向小直径部14的内周侧突出,在前进位置中可以与第二凸轮27的花键部30结合。另外,在各振动切换杠杆36的前端外面侧也突设外侧突起38并向小直径14的外周侧突出。另一方面,在小直径14上,在主体机壳2的前端和制动板25之间可旋转地外装有作为操作构件的模式转换环39,该模式转换环39由与主体机壳2的前端大致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功能电钻,在机壳内,内设电动机和容纳在齿轮箱中的行星齿轮减速机构;前述电动机的输出,通过前述行星齿轮减速机构,可向在前述机壳的前方突设了的主轴传递,另一方面,可旋转地设置位于前述行星齿轮减速机构内的前述主轴的前段的内啮合齿轮; 在前述齿轮箱中,保持可与前述内啮合齿轮的端面结合的结合构件,在其结合构件的前方设置按压装置、固定装置和操作构件;该按压装置通过保持在前述齿轮箱中的中间构件,按压固定前述结合构件;该固定装置可以限制前述中间构件的向前方的移动;该操作构 件根据旋转位置,通过前述固定装置可切换前述中间构件的限制状态;通过前述操作元件的旋转操作,可以选择解除前述中间构件的移动限制并允许前述内啮合齿轮的空转的离合器模式,以及限制前述中间构件的移动并阻止前述内啮合齿轮的空转的钻头模式, 其特征在于,前述固定装置设置在前述齿轮箱中,并作为在前述中间构件的规定的旋转位置上与前述中间构件干涉而限制其移动的干涉部,通过前述操作构件的旋转操作,前述中间构件旋转至与前述干涉部干涉的固定位置,以及与干涉部不干涉的固定解除位置,由此可 以选择前述离合器模式和钻头模式。...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梅村新吾三浦政彦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牧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