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绕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403501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8 22: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绕线装置,包括线圈骨架、绕组和插片,所述插片安装在所述线圈骨架的插片槽内,所述插片槽设置在所述线圈骨架的后挡板上,所述绕组缠绕在所述线圈骨架的线槽内,且其内线头与内插片导通,外线头与外插片导通;所述线圈骨架具有变向结构,以便改变所述外线头的方向。由于在线圈骨架上设有变向结构,该变向结构能够改变绕组外线头的方向,从而增加外线头与内线头之间的距离,避免了外线头和内线头在高压下被击穿的隐患;且该变向结构的设计满足了线圈全自动绕线的要求,提高了生产效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绕线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控制阀用电磁线圈的绕线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常用的一种绕线装置采用手工定位漆包线线头,只适合半自动加工 。请參考图I和图2 ;图I为现有技术中ー种典型的绕线装置的轴测示意图;图2为图I中所示绕线装置另ー方向的轴测示意图。绕线开始时,将内线头211拉入线圈骨架101的线槽中,然后固定在绕线轴上开启绕线机,绕线完成后,将内线头211引到内插片301的焊接位置,将外线头212引到外插片302的焊接位置,其中内插片301和外插片302具有矩形结构,插装在线圈骨架101的插片凹槽内。绕组201绕制在线圈骨架101上后,需要将绕组201的内线头211与内插片301焊接,外线头212与外插片302焊接,实现线头和插片的导通。若在绕线完成时,直接将绕组201的外线头212引至外插片302的焊接位置,会形成漆包线架空的现象,在线圈包封时存在外线头302被包封层材料冲断的隐患,而且外线头212和内线头211的距离较近,在高压下容易被击穿。所以在线圈骨架101上设置有台阶102,所述台阶102靠近外插片302,当绕线完成时,将外线头212在绕组201上打ー个“S”形改变外线头212的方向,并用胶带401将其固定在绕组201上,再通过台阶102将外线头212引至外插片302的焊接位置,如此,外线头212能够与线圈骨架101紧密贴合,且悬空较少压注时不易被包封层材料冲断,且外线头212和内线头211之间的距离较远,在高压下不易被击穿,外线头212也不易被碰伤。但是,上述绕线装置在绕线时仍存在下述技术问题其一,线圈绕线无法采用全自动加工,需要通过手工固定绕组的内线头在绕线轴上的位置,以及手工用胶带固定外线头以达到改变外线头方向的目的,使得现有的绕线装置无法满足绕线全自动生成的要求;其ニ,现有的插片结构在全自动绕线机上加工时,因其具有矩形结构,自动绕线后绕组的线头容易自动脱落或者绕不到焊接位置即矩形结构的根部位置;其三,绕组的线头和插片焊接后,还需手动将多余的线头拉断,影响生产效率。有鉴于此,亟待设计出一种绕线装置,该绕线装置的结构能够满足线圈全自动绕线的要求,提高生产效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绕线装置,该绕线装置的结构能够满足线圈全自动绕线的要求,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绕线装置,包括线圈骨架、绕组和插片,所述插片安装在所述线圈骨架的插片槽内,所述插片槽设置在所述线圈骨架的后挡板上,所述绕组缠绕在所述线圈骨架的线槽内,且其内线头与内插片导通,外线头与外插片导通;所述线圈骨架具有变向结构,以便改变所述外线头的方向。优选地,所述变向结构为凸台,所述凸台位于所述后挡板的圆弧侧面。优选地,所述变向结构为U型凹槽,所述U型凹槽设置于所述后挡板的圆弧侧面。优选地,所述变向结构位于 所述外插片ー侧。优选地,所述插片具有大小头结构,且其根部为小头。优选地,所述插片为锥形结构或“T”型结构。优选地,所述插片的根部设有凹槽。优选地,所述绕组的线头与所述插片的导通位置设于所述插片的小头。优选地,所述内线头与所述内插片、所述外线头与所述外插片均通过焊接方式导通。优选地,所述内线头绕所述内插片、所述外线头绕所述外插片分别缠绕2 4圏。相对上述
技术介绍
,本技术所提供的绕线装置在线圈骨架上设有变向结构,该变向结构能够改变绕组外线头的方向,从而增加外线头与内线头之间的距离,避免了外线头和内线头在高压下被击穿的隐患。由于外线头的变向是通过绕经变向结构来实现,很容易通过自动绕线机来实现,而且绕线自动实现后,在绕制过程中能够自动摘断绕组线头,在内线头与内插片、外线头与外插片导通后,没有多余的线头,从而实现全自动绕线。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内插片和外插片均设计为大小头结构,且其根部为小头结构,使得绕组的漆包线线头在绕至插片固定位置时不容易脱落,同时解决了线头绕不到插片根部的问题,进ー步满足了自动绕线的要求。附图说明图I为现有技术中ー种典型的绕线装置的轴测示意图;图2为图I中所示绕线装置另ー方向的轴测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提供的绕线装置ー种具体实施方式的轴侧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绕线装置另ー方向的轴侧示意图;图5为图3所示绕线装置绕线完成后的线圈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一种绕线装置,该绕线装置的结构能够满足线圈全自动绕线的要求,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ー步的详细说明。请參考图3、图4和图5 ;图3为本技术所提供的绕线装置ー种具体实施方式的轴侧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绕线装置另一方向的轴侧示意图;图5为图3所示绕线装置绕线完成后的线圈剖视图。在ー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所提供的绕线装置包括线圈骨架10和插片30,插片30进ー步包括内插片31和外插片32。线圈骨架10包括前挡板11、后挡板12以及设置在前挡板11和后挡板12之间的线槽,后挡板12上设置有对称布置的第一突起部121和第二突起部122,第一突起部121具有内插片槽,内插片31插装于所述内插片槽内,第二突起部122具有外插片槽,外插片32插装于所述外插片槽内。线圈骨架10的后挡板12上靠近第二突起部122根部的位置设有台阶124 (示于图3中),其中第二突起部122的根部是指第二突起部122与后挡板12连接的位置。线圈骨架10上还设有变向结构,所述变向结构用于改变绕组20外线头的绕接方向。具体地,所述变向结构设置于后挡板12的圆弧侧面;优选地,该变向结构位于外插片32ー侧。所述变向结构可以有多种具体形式,其中一种较为简便可靠的结构为凸台123,如图3所示。当然该变向结构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形式,如可以在后挡板12的圆弧侧面固接挂 钩等突起物,还可以在后挡板12的圆弧侧面设置U型凹槽,不管变向结构采取何种具体形式,只要可以改变绕组20外线头的绕接方向即可。其中,将变向结构设置在靠近外插片32 —侧,是为了绕线机在绕线时方便将绕组20的外线头绕经该变向结构改变方向。在实际使用中,也可以将该变向结构靠近内插片31ー侧设置,只是在绕线过程中操作较为复杂而己。绕线时,将内插片31插装入第一突起部121的内插片槽内,外插片32插装入第二突起部122的外插片槽内;自动绕线机的绕线针头将绕组20的内线头绕在内插片31上后拉入线圈骨架10的线槽内自动绕线;优选地,绕组20的内线头在内插片31上缠绕2 4圈;绕线完成后绕线针头先将绕组20的外线头绕经线圈骨架10的变向结构,改变绕组20外线头的绕接方向后,再将绕组20的外线头通过线圈骨架10上的台阶124拉至外插片32上绕接;优选地,绕组20的外线头在外插片32上缠绕2 4圈;绕组20的内线头、外线头均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与内插片31、外插片32导通,具体地,可以通过点焊的方式,也可以通过锡焊的方式。当然,绕组20的线头和插片30也可以通过其他的固接方式导通,但焊接较为简便可靠。线头和插片30导通后,将引线40与插片30连接,其连接方式可以为铆接,其后经包封层50包封后,装上导磁体60即形成线圈(示于图5中)。由于在线圈骨架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绕线装置,包括线圈骨架、绕组和插片,所述插片安装在所述线圈骨架的插片槽内,所述插片槽设置在所述线圈骨架的后挡板上,所述绕组缠绕在所述线圈骨架的线槽内,且其内线头与内插片导通,外线头与外插片导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骨架具有变向结构,以便改变所述外线头的方向。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三花制冷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