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松益专利>正文

具有动力滑动结构的车床尾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0246 阅读:2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具有动力滑动结构的车床尾座。为提供一种可轻易移动尾座、定位容易可靠、保护滑轨不受损坏的车床部件,提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它包括座体、滑座、定位座及四组由压力流体驱动的动力滑动结构;设于滑座四端下方的圆孔中、上方设有销孔及流体接口;动力滑动结构包括滚轮及设有凹槽及定位槽的活塞体;活塞体滑动置于圆孔内,并藉由定位销限位,活塞体顶端与滑座上圆孔间构成活塞工作腔,并令流体接口位于活塞工作腔处。(*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车床部件,特别是一种具有动力滑动结构的车床尾座。如附图说明图1、图2所示,习用的各种形式的车床,其尾座10’大致皆包括座体11、滑座12及定位座13。座体11上设有锁定把手111、凸轮轴112、顶心杆、传动结构及控制结构,以供顶持、切削车床夹持工件;滑座12为设于座体11下方的支撑体,其上方位于座体11底端,其下方两端则抵靠于车床的平滑轨40及燕尾滑轨41上,定位座13置于滑座12下方,并以后端与座体11中的凸轮轴112连接的定位螺丝131组装于座体11及滑座12上,并使滑座12及定位座13滑动夹合于两滑轨40、41上。移动尾座10’时,扳动锁定把手111,带动与其连接的凸轮轴112转动,与凸轮轴112连接的定位螺丝131杆体随之往下移动,使原本锁紧于两滑轨40、41下方的定位座13脱离两滑轨40、41,便可于平滑轨40及燕尾滑轨41上推移尾座10’。这种结构的尾座10’,因滑座12下方两端与燕尾滑轨41系以完整密合的接触面接触,不但接触面积大,而且因受尾座10’整体重量的作用而产生极大的静摩擦力,致使操作时,不但推动时相当费力,而且移位时极不准确,为避免顶心杆直接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动力滑动结构的车床尾座,它包括于两滑轨上滑移的滑座、置于滑座下方的定位座、承载于滑座上的座体及四组包括滚轮的滑动结构;滑座四端下方开设有垂直向上的圆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滑动结构为由压力流体驱动的动力滑动结构;滑座四端圆孔中、上方分别设有与其垂直销孔及流体接口;动力滑动结构还包括外周与滑座四端下方圆孔相对应并置于圆孔内的活塞体,其底端设有枢设滚轮的凹槽,活塞体一侧壁面上设有与滑座上垂直于圆孔的销孔相对应的长条形定位槽;活塞体滑动置于圆孔内,并藉由穿过滑座上销孔后插置于活塞体长形定位槽的定位销限位,活塞体顶端与滑座上圆孔间构成活塞工作腔,并令流体接口位于活塞工作腔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松益
申请(专利权)人:林松益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