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舱门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99294 阅读:1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8 14: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安全舱门锁,它包括手轮、螺旋齿轮机构、主轴、蜗轮蜗杆机构、齿轮齿条机构和与齿轮齿条机构对应设置的锁闭机构;螺旋齿轮机构包括大螺旋齿轮和小螺旋齿轮;每个蜗轮蜗杆机构均由蜗杆和蜗轮组成;每个齿轮齿条机构均由齿轮和齿条组成;手轮与大螺旋齿轮同轴连接,手轮带动大螺旋齿轮转动,大螺旋齿轮与小螺旋齿轮啮合,在大螺旋齿轮旋转驱动下,小螺旋齿轮转动;小螺旋齿轮与蜗杆同轴连接在主轴上,小螺旋齿轮带动蜗杆转动,并由蜗杆带动蜗轮转动;蜗轮与齿轮同轴连接,蜗轮带动齿轮转动,齿轮与齿条啮合,由齿轮带动齿条运动,并在齿条的端部连接锁闭机构,实现安全舱门的锁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抗冲击性能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广泛在各种安全舱中应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门锁,特别是关于一种在灾难避险民用安全舱中使用的安全舱门锁。技术背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避险意识的增强,私人住宅对火灾、地震等灾难避险的需求越来越大,不少高档别墅为应对劫匪入室抢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民用灾难避险安全舱的应用显得非常迫切。在民用灾难避险安全舱中,其门锁的设计是关键技术之一。而目前现有安全舱、避险舱或逃难舱的门锁是以连杆机构为主体,开启或关闭门锁时较为费力;并且一旦门锁的传动机构受到破坏,舱内人员无法自行打开舱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安全舱门锁,其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并能有效避免舱门在外界冲击力下无法打开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安全舱门锁,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个手轮、螺旋齿轮机构、一个主轴、4 8个蜗轮蜗杆机构、4 8个齿轮齿条机构和4 8个与所述齿轮齿条机构对应设置的锁闭机构,所述手轮设置在舱门内板上,所述螺旋齿轮机构、主轴、蜗轮蜗杆机构、齿轮齿条机构和锁闭机构均设置在所述舱门内板内部;所述螺旋齿轮机构包括大螺旋齿轮和小螺旋齿轮;每个所述蜗轮蜗杆机构均由蜗杆和蜗轮组成;每个所述齿轮齿条机构均由齿轮和齿条组成;所述手轮与所述大螺旋齿轮同轴连接,所述手轮带动所述大螺旋齿轮转动,所述大螺旋齿轮与所述小螺旋齿轮啮合,在所述大螺旋齿轮旋转驱动下,所述小螺旋齿轮转动;所述小螺旋齿轮与所述蜗杆同轴连接在所述主轴上,所述小螺旋齿轮带动所述蜗杆转动,并由所述蜗杆带动所述蜗轮转动;所述蜗轮与所述齿轮同轴连接,所述蜗轮带动所述齿轮转动,所述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由所述齿轮带动所述齿条运动,并在所述齿条的端部连接所述锁闭机构,实现舱门的锁闭。每个所述锁闭机构均包括锁心、插销和小手柄;所述锁心的固定端通过所述插销连接所述齿条,所述齿条推动所述锁心进入门框的锁孔内;所述锁心的中部还固设有所述小手柄。每个所述锁心的活动端均采用锥面结构,且锥面朝外。在每个所述齿轮齿条机构中,所述齿条的中部设置有一用于保证所述齿条运动轨迹的中空固定件,所述中空固定件固设在舱门内板上。本技术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由于采用由螺旋齿轮机构、蜗轮蜗杆机构、齿轮齿条机构和锁闭机构组成,螺旋齿轮机构中的手轮在外力作用下带动螺旋齿轮机构转动,螺旋齿轮机构通过主轴与各个蜗轮蜗杆机构进行传动,各个蜗轮蜗杆机构带动与其对应的各个齿轮齿条机构运动,进而带动锁闭机构进入/退出门框的锁孔。其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并依靠较大的传动比,实现了门锁省力的目标。2、本技术锁闭机构由插销、锁心和小手柄构成,在舱门受到外力冲击变形情况下,可直接拨下插销,使锁心与齿轮齿条机构、蜗轮蜗杆机构和螺旋齿轮机构脱离,并通过小手柄将锁心从门框的锁孔中拔出,实现变形可拆卸功能,确保了舱内人员可自行打开舱门。3、本技术由于采用蜗轮蜗杆机构进行传动,蜗轮蜗杆机构具有自锁性,当锁心的活动端与门框锁孔紧紧配合时,操作者松开手轮,这时手轮不会反转,使得锁心不会退回,从而大大增加了舱门的安全性。4、本技术由于锁心的活动端采用锥面结构,且锥面朝外,通过该锥面可以与门框的锁孔有效配合,可使安全舱门紧紧贴住门框,进一步提高安全舱门的密封性。本技术可以广泛在各种安全舱中应用。 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局部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如图I、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安全舱门锁,其包括一个手轮10、螺旋齿轮机构20、一个主轴30、4 8个蜗轮蜗杆机构40、4 8个齿轮齿条机构50和4 8个与齿轮齿条机构50对应设置的锁闭机构60 ;手轮10设置在舱门内板70上,螺旋齿轮机构20、主轴30、各蜗轮蜗杆机构40、各齿轮齿条机构50和各锁闭机构60均设置在舱门内板70内部,在舱门80的周边位置处均设置有锁闭机构60,以有效保证舱门的密封性。其中,螺旋齿轮机构20包括大螺旋齿轮21和小螺旋齿轮22 ;每个蜗轮蜗杆机构40均由蜗杆41和蜗轮42组成;每个齿轮齿条机构50均由齿轮51和齿条52组成。手轮10在外力作用下带动螺旋齿轮机构20转动,螺旋齿轮机构20通过主轴30与各个蜗轮蜗杆机构40进行传动,主轴30两端依次通过轴承和固定件安装在舱门80上。各个蜗轮蜗杆机构40带动与其对应的各个齿轮齿条机构50运动,进而带动锁闭机构60进入/退出门框的锁孔,实现舱门80的开/锁。由于本技术采用的各个蜗轮蜗杆机构40的结构和原理均相同、各个齿轮齿条机构50的结构和原理均相同,各个锁闭机构60的结构和原理均相同,下面以一个蜗轮蜗杆机构40、一个齿轮齿条机构50和一个锁闭机构60为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手轮10与大螺旋齿轮21同轴连接,手轮10在外力作用下转动,带动大螺旋齿轮21转动。大螺旋齿轮21与小螺旋齿轮22啮合,在大螺旋齿轮21旋转驱动下,小螺旋齿轮22转动。小螺旋齿轮22与蜗杆41同轴连接在主轴30上,小螺旋齿轮22带动蜗杆41转动,进而由蜗杆41带动蜗轮42转动。蜗轮42与齿轮51同轴连接,蜗轮42带动齿轮51转动,齿轮51与齿条52啮合,由齿轮51带动齿条52横向运动或纵向运动,并在齿条52的端部连接锁闭机构60,实现舱门80的锁闭。反向转动手轮10时,可以将锁闭机构60退出门框的锁孔,实现舱门80的打开。上述实施例中,每个锁闭机构60均包括锁心61、插销62和小手柄63。锁心61的固定端通过插销62连接齿条52,由齿条52推动锁心61进入门框的锁孔内。在锁心61的中部还固设有小手柄63,在紧急情况下,可以通过小手柄63打开锁心61,确保安全舱内人员可以安全打开舱门80。上述实施例中,各个锁心61的活动端均采用锥面结构,且锥面朝外,通过该锥面可以与门框的锁孔有效配合。当锁心61不完全对准门框的锁孔时,由于锁心61活动端具有锥面结构,且锥面朝外,当该锥面与门框的锁孔接触时,继续转动手轮10可以使锁心61逐渐沿锥面进入锁孔,就使舱门80向内运动,从而使得舱门80紧紧贴住门框,进一步提高舱门80的密封性。上述各实施例中,在每个齿轮齿条机构50中,齿条52的中部设置有一中空固定件53,该中空固定件53固设在舱门80内板上,用于保证齿条52的横向运动轨迹或纵向运动轨迹。综上所述,本技术在使用时,当舱门80处于关闭状态时受到外力作用变形,螺旋齿轮机构20、蜗轮蜗杆机构40以及齿轮齿条机构50可能会发生损坏,从而反向转动手轮10时有可能不能将锁心61退出锁孔。此时可以拔掉插销62,使锁心61与齿条52分离,然后可以直接或借助舱内的工具拽动锁心61上的小手柄63,使锁心61退出锁孔,从而可安全打开舱门80。上述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各部件的连接和结构都是可以有所变化的,在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凡根据本技术原理对个别部件的连接和结构进行的改进和等同变换,均不应排除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外。权利要求1.一种安全舱门锁 ,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个手轮、螺旋齿轮机构、一个主轴、4 8个蜗轮蜗杆机构、4 8个齿轮齿条机构和4 8个与所述齿轮齿条机构对应设置的锁闭机构,所述手轮设置在舱门内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安全舱门锁,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个手轮、螺旋齿轮机构、一个主轴、4~8个蜗轮蜗杆机构、4~8个齿轮齿条机构和4~8个与所述齿轮齿条机构对应设置的锁闭机构,所述手轮设置在舱门内板上,所述螺旋齿轮机构、主轴、蜗轮蜗杆机构、齿轮齿条机构和锁闭机构均设置在所述舱门内板内部;所述螺旋齿轮机构包括大螺旋齿轮和小螺旋齿轮;每个所述蜗轮蜗杆机构均由蜗杆和蜗轮组成;每个所述齿轮齿条机构均由齿轮和齿条组成;所述手轮与所述大螺旋齿轮同轴连接,所述手轮带动所述大螺旋齿轮转动,所述大螺旋齿轮与所述小螺旋齿轮啮合,在所述大螺旋齿轮旋转驱动下,所述小螺旋齿轮转动;所述小螺旋齿轮与所述蜗杆同轴连接在所述主轴上,所述小螺旋齿轮带动所述蜗杆转动,并由所述蜗杆带动所述蜗轮转动;所述蜗轮与所述齿轮同轴连接,所述蜗轮带动所述齿轮转动,所述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由所述齿轮带动所述齿条运动,并在所述齿条的端部连接所述锁闭机构,实现舱门的锁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小龙黄民索双富马涛于尽良程海林马学祥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菩达重工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