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脑针织横机的机头三角系统,包括三角系统底板(1),所述三角系统底板(1)上设置有拦圈三角(3),在编织织针(8)起针前或起针时,所述拦圈三角(3)将与编织织针(8)对应的休息织针(11)抬升,使休息织针(11)的针头压住编织织针(8)上未脱圈的线圈(9),拦圈三角(3)是把休息织针升到一定高度,从而压住对应编织织针(8)上不易脱圈的线圈(9)以及宽松易浮起的线圈(9),使编织织针上的线圈(9)能够有效脱圈。(*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脑针织横机的机头三角系统,特别是一种设置有拦圈三角的电脑针织横机的机头三角系统。
技术介绍
电脑针织横机的编织是通过机头往复运动,电脑针织横机的机头是由三角系统等组成,三角系统是安装在机头三角座上,分别前后对应,在三角系统对织针上下运动来完成钩纱、成圈、移圈、集圈、脱圈等动作,编织物的品种也是多样化,其中单面编织的品种最为常见。在编织单面织物时,可使用前、后任意一面进行编织。也有前后单面轮翻交织、抽条弹力织物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原料品种的纱线越来越多,性能的差异也较大,再加编织物的工艺要求较高,会产生织物旁边不脱圈、漏针、宽边等现象,达不到完美效果,次品率较高,有些工艺还无法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脑针织横机的机头三角系统,其可以有效地解决织物旁边不脱圈、漏针、宽边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脑针织横机的机头三角系统,包括三角系统底板,所述三角系统底板上设置有拦圈三角,在编织织针脱圈前或脱圈时,所述拦圈三角将与编织织针对应的休息织针抬升,使休息织针的针头压住编织织针上未脱圈的线圈。拦圈三角把前针床(休息织针所在的针床)内的织针(即休息织针)抬高到设定的高度,高于原设定复位三角的高度,其针头位置在后针床(编织织针所在的针床)编织上下运动织针(即编织织针)的底部间隙越小更好,但不能碰撞、摩擦后针床内编织的织针。在编织时前后针床内织针错位居中位置为最佳,利用前针床内的织针来压住、阻拦后针床在编织时织针上下运动不易脱圈的线圈,使其能够起到强制脱圈,达到正常编织的效果。所述三角系统底板上形成有织针针踵行走的通道,拦圈三角设置在通道内,拦圈三角的走针面通过抬升休息织针的针踵来抬升休息织针。为了更好地起到强制脱圈的效果,所述拦圈三角的走针面在最高点处保持走针面的高度并向机头行走的相反方向延伸。为了针踵在拦圈三角上行走运动的平缓,所述拦圈三角在机头行走方向的一侧的走针面为坡形,即沿休息织针的行走方向,所述拦圈三角的走针面为坡形。由于电脑针织横机的机头是双向工作的,在所述三角系统底板上左右对称设置有两块拦圈三角,在相反的两个方向上均能起到作用。所述拦圈三角可沉降,在机头向左运动时,右侧拦圈三角沉降;在机头向右运动时,左侧拦圈三角沉降。所述拦圈三角可上下移动,在机头向左运动时,左侧拦圈三角上升至工作位置,右侧拦圈三角在下不工作;在机头向右运动时,右侧拦圈三角上升至工作位置,左侧拦圈三角在下不工作。在三角系统底板的背面设置有步进电机带动的连杆,所述连杆上设置有两端高、中间低的导槽,拦圈三角背面的销轴通过轴承设置在导槽内。在三角系统底板的背面设置有与拦圈三角相连的凸块,所述凸块上设置有复位弹簧,在拦圈三角上升后,所述复位弹簧可将拦圈三角拉至最低位置;在凸块边设置有电磁铁带动并可自动恢复原状态的导柱,所述导柱与凸块接触的头端为锥形,导柱在伸缩时,其锥形头端压迫凸块向上运动。本技术三角系统中的拦圈三角利用对应面的休息织针来控制、帮助编织织针上密度较高、难以脱圈和放针频繁、无牵拉管制的线圈。拦圈三角是把休息织针升到一定高度,从而压住对应编织织针上不易脱圈的线圈以及宽松易浮起的线圈,使编织织针上的线圈能够有效脱圈。在帮助编织织针上线圈脱圈后,被抬升到一定高度的休息织针在密度三 角的作用下恢复到原来的位置。此功能能够扩大原来不能适用的原料、纱线编织的范围,提高编织物的合格率。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I为左右拦圈三角设置在一起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拦圈三角工作原理示意图。图3为拦圈三角结构示意图。图4为沉降式拦圈三角结构示意图。图5为可上下推拨式拦圈三角结构示意图。图6为可上下推拨式拦圈三角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7为可上下推拨式拦圈三角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8为电磁铁带动拦圈三角运动结构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中,将织针4在不同阶段分为编织织针8、拦圈织针10和休息织针11 (即非拦圈织针),休息织针11被抬升起,起压圈的作用时被称为拦圈织针10。电脑针织横机在编织过程中,编织织针8在起针时织针是上下运动的,从而脱离其上的线圈9 (如图2所示)。若挂在编织织针8上的线圈9密度较高时,线圈9抱着编织织针8,在编织织针8上升时随即跟起,编织织针8上的针舌便不能升过线圈9上,导致无法脱圈,此时新的纱线又进入织针的针钩,尤其是工艺要求收针后脱圈更难,这样就造成无法正常编织。单面织物在编织时,工艺要求需要放针,特别是间隔转数少,放针比较频繁的织物编织,因为连续频繁放针,编织的织物下面很少或没有牵拉,所以在编织织针8上刚形成的线圈9宽松,容易浮起,不能正常编织,会出现漏针、宽边、烂边等。本技术的电脑针织横机的机头三角系统如图I所示,包括三角系统底板1,所述三角系统底板I上设置有拦圈三角3 (即图I中的左拦圈三角3和右拦圈三角3,两个三角连接在一起),在编织织针8脱圈前或脱圈时,所述拦圈三角3将与编织织针8对应的休息织针11抬升(如图2所示),休息织针11变为拦圈织针10,此时休息织针11的针头压住编织织针8上未脱圈的线圈9,从而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上述拦圈三角3将与编织织针8对应的休息织针11抬升,使休息织针11的针头压住编织织针8上未脱圈的线圈9,从而利于编织织针8上线圈9的脱圈。这是本技术的精髓,是电脑针织横机行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性创新。如图2所示,拦圈三角3把前针床7 (休息织针11所在的针床)内的织针(即休息织针11)抬高到设定的高度,高于原设定复位三角5的高度,其针头位置与后针床6 (编织织针8所在的针床)上对应的编织织针8之间的间隙越小越好,但不能碰撞、摩擦后针床内 的编织织针8。利用前针床7内的织针来压住、阻拦后针床6上编织织针8上不易脱圈的线圈9,使其能够起到强制脱圈,达到正常编织的效果。拦圈三角3主要利用对应休息织针11来控制编织过程中织针脱圈、成圈的稳定。拦圈三角3适用于单面编织、抽条弹力和前后单面轮翻交织等,其形状可以根据不同机型的三角系统分别设计成单体或组合体。前针床7匹配的三角系统上增加的拦圈三角3把前针床7内的休息织针11起到设定的高度,抬高的高度为如图I所示的高度H,高于原设定复位三角5 (上复位三角)的高度。三角系统底板I上形成有织针针踵13 (如图5所示)行走的通道,此通道是多个不同功能的三角突出三角系统底板形成的,各三角的走针面构成通道的侧边,当织针针踵13通过时,三角走针面来控制针踵13的方向和高度,从而控制织针。本技术的拦圈三角3设置在通道内,拦圈三角3的走针面通过抬升休息织针11的针踵13来抬升休息织针,此时织针的功能由休息织针11变为拦圈织针10,将对应编织织针8上的线圈9压住。在编织织针8起针时(即脱圈时),休息织针11在针踵13通道内的位置时固定的,拦圈三角3便设置在此位置上,否则将起不到任何作用。换句话说,本技术虽然用功能性语言来说明拦圈三角3的设置,但是在针踵13的通道内,拦圈三角3的位置是固定的,其必须是在编织织针8起针时,休息织针11的针踵13所在的位置处。为了针踵13在拦圈三角3上行走运动的平缓,所述拦圈三角3在机头行走方向的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脑针织横机的机头三角系统,包括三角系统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角系统底板(1)上设置有拦圈三角(3),在编织织针(8)脱圈前或脱圈时,所述拦圈三角(3)将与编织织针(8)对应的休息织针(11)抬升,使休息织针(11)的针头压住编织织针(8)上未脱圈的线圈(9)。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振刚,
申请(专利权)人:常熟市国光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