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接触式电脑横机织针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426454 阅读: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07 10: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纺织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接触式电脑横机织针驱动装置,包括有横机机座、针板、永磁式织针、直线往复移动的横机机头和电磁装置。电磁装置安装于可往复移动的机头内部,在机头往复移动的过程中,控制电磁的磁场实现对针板针槽内的永磁式织针的排斥和吸引,完成永磁式织针的上升和下降运动,从而进行编织生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织针与往复机头为非接触式结构,可降低设备的摩擦损耗,减少编织过程的振动,降低故障率,同时简化了电脑横机机头的内部结构。具有成本低,寿命长,易推广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纺织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接触式电脑横机织针驱动装置
技术介绍
在传统的纺织机械中,电脑横机是一种利用机头水平往复移动过程中,其内部的机械式凸轮或者选针刀片与针板上的织针组件(从上到下依次为织针、长针、弹簧针、提花针)相接触,实现各种花型组织的纺织设备。主要由针板、机头组件机构、织针组件机构和辅助机构组成,结构复杂、成本高。传统的横机的编织生产主要依靠机头内的成圈凸轮、翻针凸轮或者选针器,分别接触并施力于长针上、下针踵和提花针针踵上,驱动织针的上下运动,实现各类花型组织结构的成形动作。在横机生产过程中,机头内部凸轮对织针组件会产生较大的摩擦和冲击振动,这使得横机在高速生产的过程中振动和噪声大,设备故障率和纺织品的废品率均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噪声小、成本低的无接触式电脑横机织针驱动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方案为:无接触式电脑横机织针驱动装置,横机机头(4)沿针板(3)长度方向水平往复移动,其特征在于:用隔磁材料加工的针板(3)安装于横机机座(I)上方,针板(3)上拥有等间距的针槽,每个针槽内均安装一枚永磁式织针(2),利用两根钢丝(5)限制永磁式织针(2)的其纵向移动,底部利用塑料档片(6)限制其轴向移动;横机机头(4)位于针板(3)的正上方,横机机头(4)上的电磁铁安装座(7)内部均匀地安装多个电磁铁(9),电磁铁(9)线圈通电后对永磁式织针(2)产生斥力,使永磁式织针(2)推出,在针舌开口刷(8)的作用下,打开永磁式织针(2)的针舌,实现喂纱动作;同时,通过改变电磁铁(9)线圈的电流方向,电磁铁(9)对永磁式织针(2)产生吸力,永磁式织针(2)下降,完成编织动作。所述的横机编织动作由永磁式织针(2)和电磁铁(9)相互作用实现。所述的永磁式织针(2)均匀地安装于针板(3)上,电磁铁(9)利用电磁铁安装座均匀地安装在直线往复移动的机头(4)内。所述的电磁铁(9)通过电流控制电路对电磁线圈的电流大小和电流方向进行控制,实现永磁织针(2)上升高度及运动方向的控制,实现多种花型组织织物的编织过程。本技术采用了电磁式横机机头(4)和永磁式织针(2)的无接触式驱动方式,使横机机头(4)在水平往复移动的过程中,利用电磁工作原理,完成横机织针的编织动作。该非接触式织针驱动装置,可降低横机设备的摩擦损耗,减少设备编织过程的冲击振动,降低设备的故障率,同时简化了电脑横机机头的内部结构。具有噪声小、成本低、寿命长、易推广的特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的非接触式织针驱动装置的外观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的非接触式织针驱动装置的左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的永磁式织针安装的局部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的电磁式机头结构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的永磁式织针结构图;图中的标记说明:I一横机机座,2—永磁式织针,3—针板,4一横机机头,5—钢丝,6—塑料档片,7—电磁铁安装座,8—针舌开口刷,9一电磁铁。【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参见附图1至附图5:横机的编织过程是在织针上升移动过程中打开针舌,利用织针的针钩钩入喂纱装置送来的纱线,然后,织针下降移动,在下降移动的过程中,利用前一个线圈的作用力使针舌闭合,从而套入前一个线圈之中,实现编织动作。无接触式电脑横机织针驱动装置,将附图5中所示的由织针和尾部永磁体组合而成的永磁式织针,均匀地放入附图3所示的针板(3)上的均匀针槽内,并利用钢丝(5)限制永磁织针(2)的纵向移动,利用塑料档片(6)限制其轴向移动。针板(3)由隔磁材料切槽而成,既保证永磁式织针(2)与针板(3)不会相互吸引,也保证两枚相邻的永磁式织针(2)不会产生相互吸引,从而保证永磁式织针(2)能在针板(3)的针槽内无阻力上下滑动。横机机头(4)中的电磁铁安装座(7)上均匀地安装电磁铁(9),其间距为针板(3)内的针槽的倍数关系,保证横机机头(4)内在水平往复移动的过程中,电磁铁(9)可同时与多枚永磁式织针(2)的永磁铁底面对正,从而保证两者之间能产生最大的作用力,促使织针(2)的上升和下降运动,实现喂纱和成圈的编织动作。本技术的无接触式电脑横机织针驱动装置,其动作过程如下:原始状态时,永磁式织针(2)平行安装于针板(3)的针槽中,其径向有针板(3)支撑,轴向由安装在针板(3)上的塑料档片(6)支撑,永磁式织针(2)与塑料档片(6)接触,此为永磁式织针的第一工位。当水平往复移动横机机头(3)移至某组永磁式织针(2)正上方,此时横机机头(4)内的电磁铁(9)与一组永磁式织针(2)正对,电磁控制器控制与喂纱位置正对的一个电磁铁(9)的通电电流大小和方向,产生与喂纱位置对正的永磁式织针(2)相同极性的磁场,该磁场排斥永磁式织针(2),永磁式织针(2)在针槽内向上滑动,实现从第一工位上升至接针高度,此为永磁式织针(2)的第二工位;当横机编织工艺要求该永磁式织(2)针继续上升,控制系统便会控制喂纱位置之前的电磁铁电流,使在永磁式织针(2)在对正位置之前已经上升到第二工位,喂纱位置时仅需控制与其对正的电磁铁(9)的电流,使永磁式织针(2)继续上升到集圈高度,在上升过程中由针舌开口刷(8)打开永磁式织针的针舌,以便钩住新喂入的纱线,此为永磁式织针(2)的第三工位;当横机编织工艺要求永磁式织针(2)继续上升,控制系统便会控制喂纱位置之前的电磁铁电流,使在永磁式织针(2)在喂纱位置之前已经上升到第三工位,喂纱位置时仅需控制与其对正的电磁铁(9)的电流,使永磁式织针(2)继续上升到成圈高度,在上升过程中由针舌开口刷(8)打开永磁式织针的针舌,以便钩住新喂入的纱线,此为永磁式织针(2)的第四工位;当横机编织工艺要求该永磁式织针(2)继续上升,控制系统便会控制喂纱位置之前的电磁铁电流,使在永磁式织针(2)在喂纱位置之前已经上升到第四工位,喂纱位置时仅需控制与其对正的电磁铁(9)的电流,使永磁式织针(2)继续上升到翻针高度,此为永磁式织针(2)的第五工位。永磁式织针(2)完成上升运动后,随着横机机头(4)的继续水平移动,横机机头(4)内的下两个电磁铁(9)会依次与完成上升动作的永磁式织针(2)对正,电磁控制器依次控制电磁铁(9)的通电电流大小和方向,使产生与永磁式织针(2)相反极性的磁场,该磁场吸引永磁式织针(2),永磁式织针(2)在针槽内迅速地向下滑动,利用针钩钩入喂纱装置喂入的纱线套入前次编织的线圈,以最快的速度复位到第一工位,实现编织动作,周而复始。通过调节横机机头(4)内多个电磁铁(9)的驱动电流和方向,控制永磁式织针(2)的上升高度,本技术突破了传统由机械凸轮的织针驱动方式所受的原理制约,具有高效、高速和低成本的特点。以下为本技术实施例与传统电脑横机织针驱动装置的比较:传统电脑横机织针驱动装置,机头内部安装有多组复杂的凸轮机构,针板的针槽内安放了多级织针组件,其结构复杂,加工精度和制造成本高。如果采用本技术的无接触式电脑横机织针驱动装置,机头上仅仅一个电磁铁安装座,其内部均匀地安装可独立驱动的电磁铁元件,针板针槽内的织针仅需一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接触式电脑横机织针驱动装置,横机机头(4)沿针板(3)长度方向水平往复移动,其特征在于:用隔磁材料加工的针板(3)安装于横机机座(1)上方,针板(3)上拥有等间距的针槽,每个针槽内均安装一枚永磁式织针(2),利用两根钢丝(5)限制永磁式织针(2)的其纵向移动,底部利用塑料档片(6)限制其轴向移动;横机机头(4)位于针板(3)的正上方,横机机头(4)上的电磁铁安装座(7)内部均匀地安装多个电磁铁(9),电磁铁(9)线圈通电后对永磁式织针(2)产生斥力,使永磁式织针(2)推出,在针舌开口刷(8)的作用下,打开永磁式织针(2)的针舌,实现喂纱动作;同时,通过改变电磁铁(9)线圈的电流方向,电磁铁(9)对永磁式织针(2)产生吸力,永磁式织针(2)下降,完成编织动作。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成俊张弛左小艳吴晓光梅劲松程响军陆遨翔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纺织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