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脑针织横机的机头三角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398409 阅读:1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8 12: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脑针织横机的机头三角系统,包括三角系统底板(1),在所述三角系统底板(1)上设置有拦圈复位三角(2),在编织织针脱圈后、编织密度三角压针前,所述拦圈复位三角(2)将与编织织针对应的休息织针(3)向下复位,这样位置较高的休息织针实现复位,停留在所需的控制位置,高速编织后的织物不会产生挂针等现象。(*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脑针织横机的机头三角系统,特别是一种在编织织针脱圈后、编织密度三角压针前可使与编织织针对应的休息织针向下复位的电脑针织横机的机头三角系统。
技术介绍
电脑针织横机的编织是通过预选辅助针推动编织针进行上下运动编织的。电脑针织横机单面编织和抽条织物较为普遍,在编织过程后,由于各编织织针的受力有差异,织针停留位置并不是完全按密度三角压针所确定的理想位置,经常呈现波浪形的高低不平,故电脑横机的三角系统普遍设有复位三角,其分别设置在整体三角系统的左边和右边(用以配合机头的左右运动),该复位三角包括上复位和下复位,对编织过后织针的停留位置进行控制。但是,编织起针后到成圈压针这一过程的中间,对应面单面交叉编织和休息织针也会产生高低不齐的现象,这样位置偏高的休息织针就会产生意外挂线,特别是高速编织后更各易出现。另外,本申请人在另一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电脑针织横机的机头三角系统,该三角系统的三角系统底板上设置有拦圈三角,在编织织针起针前或起针时,所述拦圈三角将与编织织针对应的休息织针抬升,使休息织针的针头压住编织织针上未脱圈的线圈。拦圈三角把休息织针升到一定高度,从而压住对应编织织针上不易脱圈的线圈以及宽松易浮起的线圈,使编织织针上的线圈能够有效脱圈。在拦圈三角将休息织针抬升后,由于休息织针无编织纱线牵挂,因此容易向上产生波动、窜动,向上定位没有控制,此时拦圈织针(拦圈织针仍是休息织针,此阶段是以其功能来称呼)停留位置不齐,个别织针出现偏高。在拦圈结束后的编织时,拦圈后的织针未得到恢复到原休息位址,在单面织物的编织时,纱线会被位置偏高的织针意外挂线,使编织物产生疵点。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被抬升的休息织针在起到压圈的功能后未进行复位,在编织密度三角压针前会与纱线出现挂线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脑针织横机的机头三角系统,该三角系统的三角系统底板设置有使休息织针向下复位的拦圈复位三角。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脑针织横机的机头三角系统,包括三角系统底板,在所述三角系统底板上设置有拦圈复位三角,在编织织针脱圈后、编织密度三角压针前,所述拦圈复位三角将与编织织针对应的休息织针向下复位。所述拦圈复位三角设置在休息织针针踵行走的通道内,沿休息针织针踵行走方向,所述拦圈复位三角的走针面为向下的坡形,休息织针的针踵沿拦圈复位三角走针面被拉低高度实现向下复位。所述拦圈复位三角可沉降。所述拦圈复位三角具有可使其向上运动,并在运动后可恢复原状态的抬升复位装置。所述抬升复位装置包括拦圈复位三角底面的竖直滑块,所述竖直滑块设置在三角系统底板上的滑槽内,在滑槽内部,竖直滑块上端设置有弹簧。所述拦圈复位三角与抬升复位装置一起整体可沉降。在所述三角系统底板上左右对称设置有两块拦圈复位三角。所述两块拦圈复位三角为一整体。所述两块拦圈复位三角分别独立。本技术在三角系统中设立拦圈复位三角,无论在有无拦圈三角的情况下,使在起针之后即拦圈结束,编织密度三角压针之前位置较高的休息织针实现复位,停留在所需的控制位置,高速编织后的织物不会产生挂针等现象。通过拦圈三角、拦圈复位三角的设立,解决了因在单面、抽条、单面正反交叉、分块编织、收放针因罗拉无法局部牵拉和刚放针牵拉不够的脱圈问题,能提高各种编织毛纱材料花色品种的适应性和编织速度。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I为本技术三角系统底板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抬升复位装置一实施例示意图。图3为拦圈三角和拦圈复位三角整体设置结构示意图。图4为拦圈三角和拦圈复位三角整体设置在一起的沉降式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电脑针织横机的机头三角系统包括三角系统底板1,在所述三角系统底板I上设置有拦圈复位三角2,在编织织针脱圈后、编织密度三角压针前,所述拦圈复位三2角将与编织织针对应的休息织针向下复位。如图I所示,所述拦圈复位三角2设置在休息织针3针踵5行走的通道内,沿休息针织3针踵5行走方向,所述拦圈复位三角2的走针面为向下的坡形,休息织针3的针踵5沿拦圈复位三角2走针面被拉低高度实现向下复位。所述拦圈复位三角2可沉降,这样拦圈复位三角2便可控,在不需要时便可以让其沉降“隐藏”起来。电脑针织横机的编织是通过预选辅助针4推动编织针(即上述休息织针3)进行上下运动编织的,预选辅助针4通过三角系统底板I上的顶针三角7来运动。由于三角系统底板I空间有限,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申请人发现顶针三角7走针面最高点与拦圈复位三角2走针面最低点之间的距离小于辅助针4和编织针之间的长度。在电脑针织横机工作时,此问题会导致撞针问题。若抬高拦圈复位三角2走针面的最低点(B卩加大顶针三角7走针面最高点与拦圈复位三角2走针面最低点之间的距离),则起不到对织针复位的效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所述拦圈复位三角具有可使其向上运动,并在运动后可恢复原状态的抬升复位装置。也就是说,拦圈复位三角2具有向上运动的功能,向上运动的距离来弥补顶针三角7走针面最高点与拦圈复位三角2走针面最低点之间距离小于辅助针4和编织针的长度。随着辅助针4、编织针的前进(相对于机头的运动而言),辅助针4从顶针三角4走针面最高点落下,顶针三角4走针面最高点与拦圈复位三角2走针面最低点之间距离将满足辅助针4和编织针的长度,拦圈复位三角2也跟随恢复原来的位置,从而将织针复位。上述抬升复位装置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但不局限于此方案如图2所示,在拦圈复位三角2底面设置竖直滑块9,所述竖直滑块9设置在三角系统底板I上的滑槽内,在滑槽内部,竖直滑块9上端设置有弹簧10。在拦圈复位三角2需要向上运动时,织针的针踵5压迫其走针面向上受力,竖直滑块9沿滑槽向上运动,实现拦圈复位三角2的向上运动;此时滑槽内,竖直滑块9上端设置的弹簧10产生弹性形变,在针踵5压迫拦圈复位三角2走针面的力度消失后,弹簧10弹性形变便恢复,使竖直滑块向下运动,从而带动拦圈复位三角向下做复位运动。所述拦圈复位三角2与抬升复位装置为一整体可沉降方式,这样拦圈复位三角2和其抬升复位装置便可控,在不需要时便可以整体沉降“隐藏”起来。和电脑织针横机三角系统底板I上其他三角一样,为了配合机头的左右两个方向上的工作,所述三角系统底板I上左右对称设置有两块拦圈复位三角2。所述两块拦圈复位三角2为一整体,如图I所示,也可以分别独立,如图4所示。在和拦圈三角6 —起应用时,沿织针运动方向,拦圈复位三角2设置在拦圈三角6后,拦圈三角6将与编织织针对应的休息织针抬升,使休息织针的针头压住编织织针上未脱圈的线圈。拦圈三角6把休息织针升到一定高度,从而压住对应编织织针上不易脱圈的线圈以及宽松易浮起的线圈,使编织织针上的线圈能够有效脱圈。在脱圈后,休息织针的针踵5经拦圈复位三角2走针面,使休息织针复位到理想状态,不会发生挂线问题。然后再经过三角系统底板I上的复位三角8 (包括上复位和下复位),对编织过后织针的停留位置进行控制。拦圈三角6将休息织针向上抬升,之后拦圈复位三角2将休息织针拉下(即复位)一定的高度,拉下的高度根据电脑针织横机的不同而不同,总的原则是解决织针挂住纱线影响编织的问题。在此配合使用的过程中,对应的拦圈三角6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脑针织横机的机头三角系统,包括三角系统底板(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三角系统底板(1)上设置有拦圈复位三角(2),在编织织针脱圈后、编织密度三角压针前,所述拦圈复位三角(2)将与编织织针对应的休息织针(3)向下复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振刚
申请(专利权)人:常熟市国光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