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重块、配重块组、配重装置和起重机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397837 阅读:2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8 10: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配重块,在该配重块(1)的边沿上相间隔地设置有凹槽(11)和凸块(13);其中,在凹槽的横截面上,槽体的宽度大于开口的宽度;凸块具有与凹槽的开口的宽度相匹配的颈部(131)和与凹槽(11)的槽体的宽度相匹配的头部(133),并且颈部连接在头部和配重块的边沿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配重块组,该配重块组(101)包括多个上述的配重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配重装置,该配重装置包括托盘(103)和多个上述的配重块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具有上述的配重装置的起重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结构可以有效降低配重装置的制造成本、安装成本和存放成本。(*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工程机械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配重块、配重块组、配重装置和起重机
技术介绍
起重机在起吊重物的作业过程中会产生倾翻力矩。为了避免起重机在作业过程中发生倾翻,要在起重机上安装配重。配重通常为铸铁材料形成的块状结构,设置在起重机的转台的尾部。根据起重机的吨位的变化,可以增加或者减少配重块的设置数量。配重的重力矩与起重机的倾翻力矩方向相反,从而使得起重机在作业过程中能够保持平衡。 配重块的大小、形状的不同,导致配重块的制造、安装、存放方式的不同。附图I中示出现有技术中的配重块的结构形式。图中所示的配重块包括底配重块5和侧配重块6,根据工况可以选择不同数量的配重块。作业时,先将底配重块5起升固定至转台上,然后将侧配重块6的凸台插入底配重块5的凹槽内实现底配重块5和侧配重块6之间的可拆卸连接。上述配重块中的底配重块5和侧配重块6的大小和形状各异,导致制造配重块时需要有多种铸造模具。另外,不同大小和形状的配重块需要有特定的安装方式和存放空间。这些都增加了配重装置的作业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配重块、配重块组和配重装置,用以降低配重装置的作业成本。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配重块,在该配重块的边沿上相间隔地设置有凹槽和凸块;其中,在凹槽的横截面上,槽体的宽度大于开口的宽度;凸块具有与凹槽的开口的宽度相匹配的颈部和与凹槽的槽体的宽度相匹配的头部,并且颈部连接在头部和配重块的边沿之间。优选地,凹槽为T形槽,凸块的横截面为与T形槽相匹配的T字形。优选地,凹槽为燕尾槽,凸块的横截面为与燕尾槽相匹配的燕尾形。优选地,配重块包括相互平行的顶面和底面、以及顶面和底面之间的侧面;其中,凹槽在侧面上自底面至顶面贯通设置。优选地,在侧面的沿着自底面至顶面的延伸方向上,凸块的延伸长度为侧面的延伸长度的1/3至2/3。优选地,凹槽和凸块的数量相等且各自为多个,并且多个凹槽和凸块交替地等距尚地设置。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配重块组,该配重块组包括多个上述的配重块;其中,多个配重块中的一个配重块的凹槽和凸块与另一个配重块的凸块和凹槽可拆卸地连接。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配重装置,该配重装置包括托盘,还包括多个上述的配重块组;其中,多个配重块组以层叠方式对称地支撑在托盘的两侧的端部上。优选地,配重块组的顶面/底面的面积,大于托盘的端部的用于支撑该配重块组的面积。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起重机,该起重机具有上述的配重装置。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模块化的配重块。每个配重块都具有标准配置的凹槽和凸块,这样,只需要单一的 模具就可以完成制造配重块的工艺,有效降低了制造成本。当进行起重作业时,只需要将配重块简单地组合成配重块组,然后以层叠的方式设置在托盘上即可。这样,可以不必进行各种不同大小形状的配重块之间的特定的安装组合程序,降低了安装成本。当起重作业完成后,可以将配重块组拆卸成单个的配重块。由于各个配重块的大小和形状完全相同,因此可以整齐地码放在一起。这样,就避免了不同形状大小的配重块所需的特定的存放空间,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存放成本。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I是现有技术中的配重块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配重块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配重块组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的配重块组的组装立体图;图5是本技术的配重装置的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以下附图标记表示现有技术的部件5底配重块 6 侧配重块以下附图标记表示本技术的部件I 配重块 11 凹槽13 凸块131颈部 133 头部10 侧面101配重块组1011 第一配重块 1013 第二配重块103 托盘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参考图2,本技术提供一种模块化的配重块I。如图I所示,该配重块I的边沿上设置有凹槽11和凸块13。凹槽11和凸块13相间隔地设置,并且凹槽11和凸块13具有相互匹配的形状和大小。更具体地,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在凹槽11的横截面上,凹槽11的槽体的宽度大于凹槽11的开口的宽度。也就是说,凹槽11的横截面的形状是开口收缩的形状。藉此,凹槽11形成具有限位功能的滑槽。凸块13包括颈部131和头部133,该颈部131和头部133的位置关系设置为相对于配重块I的边沿而言,颈部131靠近该边沿,头部133远离该边沿。换句话说,颈部131连接在配重块I的边沿和头部133之间。并且,凸块11的颈部131的大小和形状与凹槽11的开口的宽度相匹配,凸块11的头部133的大小和形状与凹槽11的槽体的宽度相匹配。根据上述结构,假设将凸块13从配重块I上分离下来,则凸块13和凹槽11可以形成如下的配合关系凸块13的头部133适合于容纳在凹槽11的槽体中,凸块13的颈部131适合于从凹槽11的开口伸出至槽体外部,并且整个凸块13可以沿着凹槽11的延伸方向滑动。同时,由于凸块13的头部133无法从凹槽11的开口穿过,因此,插入凹槽11中的凸块13只能沿着凹槽11滑动,而不会沿着凹槽11的槽深的方向从凹槽11中脱离。进一步,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凹槽11和凸块13可以设置为图I中所 示的结构。即,凹槽11开设为T形槽,相应地,凸块13的横截面设置为与T形槽相匹配的T字形。其中,T字形的水平部分构成凸块13的头部133,T字形的垂直部分构成凸块13的颈部131。根据本技术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凹槽11开设为燕尾槽,相应地,凸块13的横截面设置为与燕尾槽相匹配的燕尾形。继续参考图1,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配重块I包括相互平行的顶面和底面、以及顶面和底面之间的侧面10。凹槽11开设在侧面10上,并且是自底面至顶面以贯通方式开设。藉此,凸块13的头部133既可以从配重块I的顶面插入到凹槽11中,也可以从配重块I的底面插入到凹槽11中。另外,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在侧面10的沿着自底面至顶面的延伸方向上,凸块13的延伸长度为侧面10的延伸长度的1/3至2/3。由于凸块13是通过横截面的形状和大小与凹槽11相匹配,因此缩短凸块13的延伸长度并不影响凸块13的功能,同时还能节省制造配重块I所需的材料。进一步,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沿着配重块I的边沿设置多个凹槽11和多个凸块13。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凹槽11和凸块13的数量相等,并且交替地等距离地设置。藉此,形成强化的连接方式。根据上述的本技术提供的配重块I可以通过模铸形成。由于配重块I为模块式结构,因此制造工艺中只需要一种模具即可。如此可以大大降低配重块I的制造成本。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配重块组101,该配重块组101包括多个上述的配重块I。其中,多个配重块I中的一个配重块I的凹槽11和凸块13与另一个配重块的凸块13和凹槽11可拆卸地连接。更具体地,参考图3和图4,配重块组101包括第一配重块1011和第二配重块1013。第一配重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配重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配重块(1)的边沿上相间隔地设置有凹槽(11)和凸块(13);其中,在所述凹槽(11)的横截面上,槽体的宽度大于开口的宽度;所述凸块(13)具有与所述凹槽(11)的开口的宽度相匹配的颈部(131)和与所述凹槽(11)的槽体的宽度相匹配的头部(133),并且所述颈部(131)连接在所述头部(133)和所述配重块(1)的边沿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建军罗贤智杨胜虎
申请(专利权)人: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