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复合式电钻夹头结构,其驱动主体是概呈头端和尾端的圆柱轴体,中间设数填设夹爪的倾角槽道,一配固于驱动主体尾端的固定壳体,一螺设于驱动主体头端与夹爪啮合的套筒螺座,一设有弹簧顶持的冲击环,常态时和套筒螺座啮合,一可藉调整环调整上、下位置的活动壳体,当调转调整环时,可上、下调整活动壳体于适当位置,选择和套筒螺座或固定壳体的离或合,从而达到钻头自动冲击锁紧、手动锁紧或锁紧定位等模式。(*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钻设备的部件,特别是一种钻夹头。现有的市场上供应的钻头夹持结构,其主要是在一旋转轴上连设有一夹头,夹头外设有一可转动的调转外壳及一固定外壳,在夹头内环设有复数个斜倾的夹爪;使用者藉转动其调整外壳,可配合螺纹旋转以驱控夹爪斜向前进或后退,从而达到钻头的夹持或松放的功效。上述传统的钻头夹持结构在锁紧以后,其调整外壳仍处于没有定位的状态,因此调整外壳容易由于振动或扭力过大而产生松转,以致夹爪产生松动的现象,如此易造成钻头松脱掉落,造成使用者极大的不便,且易对使用者形成伤害危险。本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复合式电钻头结构,它能自动锁紧钻头,也能手动锁紧钻头,并能达到钻头锁紧定位,和使用于螺栓的操作松紧套筒使用模式。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复合式电钻夹头结构包含有一驱动主体,是概呈头端和尾端的圆柱轴体,其中间设有数倾角的槽道,槽道内填设数夹爪;一固定壳体,是概呈上、下开口的∪形壳体,其下开口设有固定孔,并紧配合固定于驱动主体的尾端;一套筒螺座是概呈上、下开口П形座体,可螺设在驱动主体的头端上,并和夹爪啮合,中间设有外螺纹;一冲击环组,设有弹簧和冲击环,套设在套筒螺座上;一活动壳体,是套设在冲击环组外,其上开口紧配合一环盖,环盖以弹簧的弹性作用形成活动壳体移位的抵触面;一调整环,是呈一环体,其内部设有内螺纹,而螺设在套筒螺座的外螺纹上,并抵触在活动壳体的环盖上。本技术藉活动壳体和套筒螺座的分开,可施力使运转中的活动壳体不转动,则迫使原来和活动壳体同步转动的冲击环也不转动,产生冲击环旋向受制,并配合弹簧的作用,可使冲击环轴向往复和套筒螺座产生冲击,以维持螺纹之间的锁紧度,从而达到自动锁紧模式,并以活动壳体和套筒螺座的结合,可由手部施力在活动壳体旋转,藉以带支夹爪斜向前过或后退,形成钻头的夹持或松放,达到手动锁紧钻头模式,藉由活动壳体和固定壳体的结合,可使整体夹头的构件均固锁成一体,从而使该夹爪不会因振动或扭力过大而产生松脱,以维持夹爪紧固的力量,达到钻头锁紧定位模式,可确保操作者的使用安全,和提供使用者极大的方便;当形成钻头锁紧定位模式后,可利用套筒螺座的多角槽口配合使用于螺栓的操作松紧,达到套筒使用模式,扩大了电钻夹头的功能。技术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复合式电钻夹头结构的轴测图。图2是本技术复合式电钻夹头结构的轴测分解图。图3是图1中B-B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夹头装设钻头的自动冲击锁紧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夹头装设钻头的手动锁紧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夹头装设钻头的锁紧定位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配合螺栓使用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夹头的第二实施例图。图9是本技术夹头的第二实施例剖视图。图10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夹头装设钻头的自动冲击锁紧示意图。参照图1、2、3,复合式电钻夹头结构,主要包含有一驱动主体10,是一具有头端和尾端的圆柱轴体,其中夹设有轴孔11以贯穿头、尾端,可分别置放钻头80并和电动钻传动轴连接,中间突设一环座12,环座12设有数倾角的槽道13,供与轴孔11轴接,环座12上面设有滚珠环圈14和垫圈15,在头端设有弧槽环16;数夹爪20,是装设在槽道13中,夹爪20前端和外侧面分别设有夹持面21和螺纹面22;一固定壳体30,是概呈上、下开口的∪形壳体,其上、下开口缘处分别设有轴向的固定齿环31和固定孔32,其中,固定孔32是以紧配方式固定在驱动主体10的尾端;一套筒螺座40,是概呈上、下开口的П形壳体,其上、下开口分别设有多角槽口41以及锥面螺纹42,供套设于驱动主体10头端,锥面螺纹42可和夹爪20的螺纹面22相互啮合,当其锥面螺纹42旋转时,即可带动夹爪20前进或后退,在套筒螺座40的尾端设有外齿环43,外齿环43上方突设有等间距的下齿块44,在套筒螺座40头端及中间分别设有定位孔45和外螺纹46,其中定位孔45可填设一滚珠47,以令凸露在驱动主体10的弧槽环16中,并设一迫紧环48套设在定位孔45外,以使套筒螺座40和驱动主体10枢接成一体;一冲击环组50,是设有弹簧51和冲击环52,冲击环52底面突设有等间距的上齿块53,可受弹簧51的弹力作用,而常态和下齿块44相互啮合,冲击环52的顶面轴向凹设有等间距的嵌槽54;一活动壳体60,是套设在冲击环组50外,其上开口紧配合一环盖61,环盖61可受弹簧51的弹性作用,以形成活动壳体60移位的抵触面,且环盖61的底面轴向凸设有等间距的轨条62,可供和冲击环52的嵌槽54嵌合,活动壳体60的下开口内缘处分别设有阶层状的第一齿环63和轴向的第二齿环64,可相对移位和外齿环43及固定齿环31啮合;一调整环70,是呈一环体,其内部设有内螺纹71,供以螺设在套筒螺座40的外螺纹46上,以令抵触在活动壳体60的环盖61上。本技术以一钻头80为被夹持工具作进一步说明,如图4所示,将钻头80插入驱动主体10的轴孔11中,当电钻传动轴(图未示)为作用方向旋转时,即带驱动主体10及其上的夹爪20转动,其中,夹爪20的螺纹面22受套筒螺座40的锥面螺纹42啮合,而使夹爪20旋转向前夹住钻头80,当夹住钻头80固锁后,整体的夹头构件均会转动,此时,即已完成自动锁紧程序以进行钻削工作,当因运转振动所产生钻头80松动或需重钻削时,使用者可施力握住活动壳体60,令其不旋转,此时,原先和活动壳体60同步转动的冲击环52也不会转动,形成冲击环52旋向受制,并配合弹簧51的作用,得使上齿块53和下齿块44产生撞击,并轴插曲往复移动在环盖61的轨条62上,以增强锥面螺纹42和螺纹面22之间的锁紧度,达到钻头80自动冲击锁紧模式。参照图5,当藉调整环70往下旋转可调整的活动壳体60向下移动至适当位置时,使第一齿环63和套筒螺座40的外齿环43产生啮合,此时,即可由手部施力于活动壳体60而带动套筒螺座40旋转,使夹爪20向前进或后退,形成钻头80的夹持或松放,达到手动锁紧钻头80模式。参照图6,当藉调整环70再往下旋转时,可调整活动壳体60再向下移至适当位置,使第二齿环64和固定壳体30的固定齿环31产生啮合,因固定壳体30是紧配合固定于驱动主体10后端上,因此使整体夹头的构件都因此而锁为一体,此时该夹爪20即不致因振动或扭力过大产生松脱,以维持夹爪20紧固的力量,达到钻头80锁紧定位模式。参照图7,可先将夹爪20退至最后位置,使多角槽口41产生净空,再藉调整环70调整夹头形成钻头80锁紧定位模式,此时,即可藉套筒螺座40的多角槽口41配合于螺栓90上,操作以为套筒使用,达到套筒使用模式。参照图8、9,其中冲击环组50的冲击环52’除了设有上齿块53’以外,更可进一步在环面突设有等间距的滑块55’,而活动壳体60的内面除了有第一齿环63’和第二齿环64’之外,也可进一步在轴向凹设有等间距的滑槽65’,可供以滑块55’相互嵌配,达到滑动的目的,另环盖61也相对进一步设为一环体以供配合。参照图10,当钻头80按前述方法装设完毕后,如需选择自动冲击锁紧模式,使用者可施力握住活动壳体60,令其不旋转,此时,原先和活动壳体60同步转动的冲击环52’也不会转动,形成冲击环52’旋向控制,并配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复合式电钻夹头结构,包括壳体、夹爪,其特征在于:a.一驱动主体(10),是概呈头端和尾端的圆柱轴体,其中间设有数倾角的槽道(13),槽道(13)内填设数夹爪(20);b.一固定壳体(30),是概呈上、下开口的∪形壳体,其下开口设 有固定孔(32)并紧配合固定于驱动主体(10)的尾端;c.一套筒螺座(40),是概呈上、下开口∏形座体,可螺设在驱动主体(10)的头端上,并和夹爪(20)啮合,中间设有外螺纹(46);d.一冲击环组(50),设有弹簧(51)和冲击环 (52),套设在套筒螺座(40)上;e.一活动壳体(60),是套设在冲击环组(50)外,其上开口紧配合一环盖(61),环盖(61)以弹簧(51)的弹性作用形成活动壳体(60)移位的抵触面;f.一调整环(70),是呈一环体,其内部设有 内螺纹(71)而螺设在套筒螺座(40)的外螺纹(46)上,并抵触在活动壳体(60)的环盖(61)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春菊,
申请(专利权)人:谢春菊,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