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多层地形成的树脂管状体,特别地涉及用于汽车的燃料配管等的配管部件的实现了耐热性的提高的多层树脂管状体。
技术介绍
以往,汽车的燃料用配管使用金属制的管状体。该金属管状体为了强化耐腐蚀性及耐药性,将其表面镀层及用树脂多重地包覆。但是,近年对于燃料配管用的管状体,使用金属制的管状体并且也使用树脂制的管状体。树脂管状体与金属管状体不同,具有不会生锈、重量轻、加工容易、设计的自由度高等的各种优点。因而该树脂管状体在要求低油耗、轻量化的汽车领域中其优势很大。另一方面,树脂管状体的耐热性比金属管状体低。因此,在用作燃料配管的管状体时,大多是将树脂管状体用于燃料箱侧,在作为汽车中最大的热源的发动机室内中使用金属管状体。但是,最近,由于上述的特性而将树脂管状体也用于发动机室的要求变高,因此其耐热性的提高成为当务之急,提出了各种提案。以往,公知有在最外层使用聚酰胺11(PA11)及聚酰胺12(PA12)的树脂管状体,但耐热性都较低,缺乏100℃以上的环境中的耐热可靠性。因此,当初为了得到耐热性而采用了在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6.30 JP 2010-1488071.一种多层树脂管状体,是具有由多个树脂层构成的多层构造的树脂管状体,具有:由熔点190~300℃的热塑性树脂形成的外层、和由熔点为150~300℃且具有对液体或者气化物的低透过性的热塑性树脂形成的内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树脂管状体,其特征在于,
形成上述外层的热塑性树脂在120℃环境下的环向应力为10Mpa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层树脂管状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内层的热塑性树脂为,汽油透过性为1.0g/m2·day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层树脂管状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内层借助不同种类的热塑性树脂多层地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层树脂管状体,其特征在于,
形成上述外层的热塑性树脂是从聚酰胺612、聚酰胺6、聚酰胺66中选择的聚酰胺树脂。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层树脂管状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内层由从聚酰胺9T、聚酰胺6T、聚苯硫醚(PPS)、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聚萘二甲酸丁二醇酯(PBN)、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液晶聚合物(LCP)中选择的至少一个热塑性树脂的层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层树脂管状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外层具有树脂管状体的整个壁厚的至少一半以上的厚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层树脂管状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树脂管状体中,对其一部分进行10度以上的弯曲加工。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层树脂管状体,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树脂管状体的至少一端部具有用于与其他的金属管状体或者树脂管状体连结的连接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层树脂管状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接器具有在120℃环境中也能够耐受的耐热性。
11.一种多层树脂管状体,是具有由多个树脂层构成的多层构造的树脂管状体,具有:由熔点190~300℃的热塑性树脂形成的外层、和由熔点150~300℃且具有对液体或者气化物的低透过性的热塑性树脂形成的内层,形成上述外层的热塑性树脂在120℃环境下的环向应力为10Mpa以上,上述内层的热塑性树脂的汽油透过性为1.0g/m2·day以下,上述内层由不同种类的热塑性树脂多层地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多层树脂管状体,其特征在于,
形成上述外层的热塑性树脂是从聚酰胺612、聚酰胺6、聚酰胺66中选择的聚酰胺树脂。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多层树脂管状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内层由从聚酰胺9T、聚酰胺6T、聚苯硫醚(PPS)、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聚萘二甲酸丁二醇酯(PBN)、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液晶聚合物(LCP)中选择的至少一个的热塑性树脂的层形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多层树脂管状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外层具有树脂管状体的整个壁厚的至少一半以上的厚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多层树脂管状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树脂管状...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