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燕山大学专利>正文

整体硬贝氏体轴承钢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384362 阅读:3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7 02:11
一种整体硬贝氏体轴承钢,其化学成分的质量百分数如下:碳含量为0.9~1.1、铝含量为0.8~1.2、铬含量为1.5~1.8、钼含量为0.15~0.25、硅含量为0.3~0.6、磷和硫含量分别都小于0.01,氧含量和氢含量分别为10ppm和1ppm以下,其余为铁;组织是无碳化物贝氏体铁素体板条、少量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薄膜的复相组织。制造方法为:熔炼钢水、经精炼和真空脱气处理、再经电渣重熔获得钢坯,将钢坯进行塑性热加工,经过球化退火处理的钢,再机械冷加工成轴承,对轴承进行奥氏体化后快冷到钢的Ms+10℃盐浴中等温淬火,最后进行回火热处理。制得的轴承在使用过程中尺寸稳定,在高应力条件下,这种硬贝氏体轴承钢的疲劳寿命比GCr15轴承钢提高1倍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轴承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轴承是机械设备中的关键基础零件,它既要具有优良的耐磨性、又要具备高的抗接触疲劳性能,轴承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设备的使用寿命。而轴承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轴承材料及其热处理工艺。传统的轴承基本组织都是回火马氏体组织,这种组织硬度高,但韧性较低。为了进一步提高轴承的服役寿命,近年来发展起了贝氏体组织轴承钢,我国开始对GCrl5钢进行贝氏体相变热处理研究最早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洛阳轴承研究所(《轴承》9 (1994) 32)。后来国内外研究了 GCrl8Mo和GCrl5SiMn等轴承钢的贝氏体热处理技术。因此,国内外也相继出现许多贝氏体轴承的专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98年瑞典奥瓦科钢铁股份公司的专利(中国专利公开号CN1214368A)和2000年荷兰SKF工程研究中心公司的专利(中国专利公开号CN1347462A),前者是对GCrlSMo钢进行先在稍高于钢的Ms温度以上等温进行贝氏体相变,然后将钢加热到Bs鼻子尖温度进行等温,从而加快未转变奥氏体的贝氏体相变;后者首先将GCrl5钢进 行奥氏体化处理,然后在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整体硬贝氏体轴承钢,其特征在于:其化学成分的质量百分数如下:碳含量为0.9~1.1、铝含量为0.8~1.2、铬含量为1.5~1.8、钼含量为0.15~0.25、硅含量为0.3~0.6、磷和硫含量分别都小于0.01,氧含量和氢含量分别为10ppm和1ppm以下,其余为铁;组织构成是无碳化物贝氏体铁素体板条、少量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薄膜的复相组织。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福成王天生杨志南王艳辉康杰郑炀曾
申请(专利权)人:燕山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