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小森公司专利>正文

印刷机的油墨供应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82239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6 23: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印刷机的油墨供应设备,该油墨供应设备包括至少一个上墨装置,在上墨装置中,墨斗辊被可旋转地支撑。墨斗主体与墨斗辊的外表面一起形成储存油墨的空间。导向构件可滑动地支撑墨斗主体并在形成空间的第一位置与相对于第一位置的与墨斗辊间隔开的第二位置之间引导墨斗主体。当墨斗主体位于第二位置处时,包括刀片的刮刀在墨斗主体与墨斗辊之间连接到刮刀保持构件。刀片邻接在墨斗辊上并清洁墨斗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ー种印刷机的油墨供应设备
技术介绍
彩色印刷机的油墨供应设备包括用于供应每ー个油墨色彩的油墨的上墨装置。日本专利公开待审第2001-328240号描述了ー种传统的上墨装置。该上墨装置包括被可旋转支撑的墨斗辊和被支撑以靠近或远离墨斗辊的墨斗装置。墨斗装置的位置可以在靠近墨斗辊的固定位置(接触位置)、与墨斗辊间隔开的脱开位置以及在固定位置与脱开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之间切換。油墨在其中墨斗位置被切換到脱开位置的状态下被清洁。墨斗装置被枢轴可摆动地支撑。组装到锁定把手的刚性球选择性地与形成在左框架和右框架的内表面中的每ー个内表面内的三个接合沟槽接合,因此在固定位置、脱开位·置以及中间位置之间切换墨斗装置的位置。然而,在其中上墨装置布置在机器中的较深位置的结构或其中在例如凹版印刷机的油墨供应设备中多个上墨装置沿着凹版筒或收集橡皮筒的外表面垂直布置的结构中,清洁油墨或墨斗辊耗费时间,并且操作者的体力负荷较重。
技术实现思路
完成本专利技术以解决上述问题,并且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ー种印刷机的油墨供应设备,所述油墨供应设备可以在操作者的体力负荷最小的情况下有效地清洁油墨和墨斗辊。为了获得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了ー种印刷机的油墨供应设备,包括至少ー个上墨装置,所述至少一个上墨装置包括可旋转地受到支撑的墨斗辊;形成一空间以与墨斗辊的外表面一起储存油墨的墨斗主体;导向构件,所述导向构件可滑动地支撑墨斗主体并在形成所述空间的第一位置与相对于第一位置与墨斗辊间隔开的第二位置之间引导墨斗主体;以及刮刀保持构件,当墨斗主体位于第二位置处时,包括刀片的刮刀在墨斗主体与墨斗辊之间连接到所述刮刀保持构件,刀片邻接在墨斗辊上并清洁墨斗辊。附图说明图I是显示油墨供应设备的总体结构的侧视图;图2A-2C是显示当墨斗主体位于第一位置处时上墨装置的状态的视图,其中具体地,图2A是俯视图,图2B是后视图,而图2C是侧视图;图3A-3C是显示当墨斗主体位于第二位置处时上墨装置的状态的视图,其中具体地,图3A是俯视图,图3B是后视图,而图3C是侧视图;图4A是显示在油墨盘设定在保持构件中之前的状态的侧视图;图4B是显示其中油墨盘设定在保持构件中的状态的侧视图;图5是显示其中油墨盘设定在保持构件中的状态的后视图;图6A是显示其中油墨盘设定在保持构件之前的俯视图6B是显示其中油墨盘设定在保持构件中的状态的俯视图;图7A-7C是显示其中刮刀设定在上墨装置中的状态的视图,其中具体地,图7A是俯视图,图7B是后视图,而图7C是侧视图;图8是显示刮刀设定在上墨装置中的结构的剖视图;图9是显示在刮刀设定在上墨装置中之前的状态的侧视图;图10是显示在刮刀设定在上墨装置中之后的状态的侧视图;以及 图11是显示油墨供应设备的电路布置的方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将说明其中本专利技术应用于凹版印刷机的油墨供应设备的情况,其中在所述凹版印刷机中,多个上墨装置沿着凹版筒的外表面垂直布置。I.油墨供应设备的整体结构图I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凹版印刷机的油墨供应设备的整体结构。油墨供应设备I包括用作油墨供应系统的油墨供应单元2以及使用从油墨供应单元2供应的油墨执行印刷处理的印刷处理单元3。印刷处理单元3包括凹版筒8以及被布置成与凹版筒8的外表面接触的五个波饰筒。五个波饰筒4被布置成同时垂直地沿着凹版筒8的圆周方向以预定间隔彼此间隔开。油墨供应单元2包括分别对应于五个波饰筒4的五个上墨装置。五个上墨装置是布置成同时以预定间隔彼此垂直间隔开。最上ー级(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以及第四级中的上墨装置将被称为上墨装置11-1、11-2、11_3以及11-4,而最下一级的上墨装置(第五级)将被称为上墨装置41。上墨装置11-1至11-4根本上具有共同的结构。因此,第二级中的上墨装置11-2的结构将作为上墨装置11-1至11-4的代表以下被说明。接着说明最下一级中的上墨装置41的结构。上墨装置11-2以下有时被称为上墨装置11。2.上墨装置的结构如图2A-2C以及图3A-3C所示,上墨装置11包括墨斗辊30、墨斗主体12以及三个油墨辊31、32和33。墨斗辊30被左框架51和右框架52可旋转地支撑。墨斗主体12被支撑以能够靠近或远离墨斗辊30移动并形成用干与墨斗辊30的外表面一起储存油墨的空间13a。两个油墨辊32和33接触墨斗辊30和波饰筒4。墨斗辊30下方的油墨辊31接触墨斗辊30。上墨装置11还包括设置在左框架51和右框架52上并用作导向构件的两个滑轨lib。滑轨Ilb在垂直于墨斗辊30的旋转轴的方向上延伸。滑轨Ilb在墨斗主体的左侧和右侧可滑动地支撑墨斗主体12,并在图2C中所示的其中墨斗主体12靠近或接触墨斗辊30的位置(以下将被称为“第一位置”)与图3C中所示的相对于第一位置与墨斗辊30间隔开的位置(以下要被称为“第二位置”)之间引导墨斗主体12。在印刷时,墨斗主体12位于第一位置处以形成储存空间13a,并且储存在储存空间13a中的油墨通过墨斗辊30被提取。在不印刷吋,墨斗主体12位于第二位置,并且在墨斗主体12与墨斗辊30之间形成宽空间。设置总共八个凸轮随动件(辊)18,其中四个凸轮随动件设置在墨斗主体12的左侧和右侧中的每ー个上。八个凸轮随动件18与左滑轨和右滑轨Ilb接合。更具体地,ー对凸轮随动件18以90°角度布置。一个凸轮随动件18邻接在滑轨Ilb的上表面上,而另ー个凸轮随动件18邻接在滑轨Ilb的侧表面上。两对凸轮随动件18设置在每ー侧。在用作空间13a的底部的墨斗主体12的上表面上,ー对油墨堰13沿平行于墨斗棍30的轴向方向的方向上垂直地布置在两个端部处。其垂直于轴向方向的部分具有近似三角形形状的储存空间13a由墨斗主体12的上表面、墨斗辊30的外表面以及所述ー对油墨堰13形成。用于间隙调节的刀片16连接到主体12的墨斗的上表面的远端,同时面向墨斗辊30的外表面。刀片16可移动地被支撑以调节墨斗主体12与墨斗辊30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量。 要注意的是墨斗由墨斗主体12、油墨堰13、用于间隙调节的刀片16以及墨斗辊30形成。上墨装置11还包括油墨盘14以及用作用于保持油墨盘14的油墨盘保持部的保持构件15。以下參照图4A、4B、5、6A以及6B说明油墨盘14和保持构件15的结构。如图4A所示,保持构件15形成为包括具有近似L形形状并通过螺钉15a连接到墨斗主体12的下部的部分。保持构件15具有位于墨斗主体12的远端(墨斗辊30的ー侧)下方的底板15c。底板15c具有几乎与油墨盘14的面积相同的面积。油墨盘14设置在底板15c上。因此,油墨盘14被保持构件15支撑在墨斗主体12的远端下方以与墨斗主体12成一体。油墨盘14可连接到保持构件15或可从保持构件15拆卸。油墨盘14可拆卸地连接到保持构件15。如图5所示,开ロ 15d形成在保持构件15的后端处(在与印刷处理单元3相対的ー侧),开ロ 15d的尺寸能够使油墨盘14插入或移除。如图4A所示,用作止动部的内壁15b设置在保持构件15的远端(印刷处理单元3的ー侧),即,底板15c的远端处,其中油墨盘14的远端14b邻接在所述止动部上。为了防止油墨盘14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印刷机的油墨供应设备(1),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上墨装置(11?1??11?4,41),所述至少一个上墨装置包括:墨斗辊(30),所述墨斗辊被可旋转地支撑;墨斗主体(12),所述墨斗主体与所述墨斗辊的外表面一起形成储存油墨的空间;导向构件(11a?11c),所述导向构件能够滑动地支撑所述墨斗主体并在形成所述空间的第一位置与相对于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墨斗辊间隔开的第二位置之间引导所述墨斗主体;和刮刀保持构件(70),当所述墨斗主体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包括刀片(74)的刮刀(71)在所述墨斗主体与所述墨斗辊之间连接到所述刮刀保持构件,所述刀片邻接在所述墨斗辊上并清洁所述墨斗辊。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鸭田博美日下明广名仓裕人熊谷周洋佐藤洋行竹内章彦
申请(专利权)人:小森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