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打击工具,能提高马达的防水性,即使从吸气口等进入雨水等也能防止马达故障或劣化。在马达(5)的定子(14)内周整周上设置将转子(14)和定子绕组(16)隔开的分隔壁(21),分隔壁(21)的前端与堵塞定子(14)的前侧的开口且旋转轴(12)贯通的传感器基板(19)抵接,分隔壁(21)的后端被后分隔壁(22)堵塞,在传感器基板(19)的旋转轴(12)的贯通孔(20)中嵌合承受筒(27),承受筒形成在对锤壳体(4)的后侧的开口堵塞的盖部(25)上,支撑旋转轴(12)使其旋转,使通过风扇(41)的旋转从吸气口(42)吸入外壳(2)内的外部气体在分隔壁(21)的外侧仅在定子绕组(16)间通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无刷马达的冲击式改锥(inpact driver)等打击工具。
技术介绍
在冲击式改锥等打击工具中,在容置有马达的外壳的前方保持有容置打击机构的锤壳体,砧座(anvil)从锤壳体向前方突出。马达使用不需要更换刷的无刷马达,如专利文献1、2所示,通过球轴承,使堵塞锤壳体的后表面的圆盘状的盖部支撑穿过传感器基板向前方突出的转子的旋转轴,使突出至锤壳体内的旋转轴的小齿轮与主轴(spindle)所保持的行星齿轮啮合,来从马达向打击机构传递旋转。 另外,在旋转轴的后端固定有风扇,通过风扇随马达的驱动而进行的旋转,在外壳的侧面,从设置在马达的前端附近的吸气口吸入外部气体并通过马达后,在外壳的后方部,从设置在风扇的外侧的排气口排出,由此能够对马达进行冷却。专利文献I JP特开2011-45201号公报;专利文献2 JP特开2010-280033号公报。在这样的打击工具中,有时经由在外壳开口的吸气口或排气口进入雨水等,若雨水等进入马达内部,则引起故障或劣化。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马达的防水性,即使从吸气口等进入雨水等,也能够良好地防止马达出现故障或劣化的打击工具。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I记载的专利技术为一种打击工具,在形成于外壳内的后部的马达容置室中容置有无刷马达,并且,在该无刷马达的后方配置有通过旋转向外壳内吸入外部气体来对马达容置室内进行通气的风扇,其中,无刷马达由设置有永久磁铁的转子和内周侧具有定子绕组的定子构成,另外,在无刷马达的前方配置有转子的旋转轴突出的筒状的锤壳体,在该锤壳体的内部设置有打击机构,其特征在于,在定子的内周的整周上设置有用于隔开转子和定子绕组的分隔壁,分隔壁的前端与用于堵塞定子的前侧的开口且旋转轴所贯通的堵塞板相抵接,另外,分隔壁的后端被后分隔壁堵塞,在堵塞板的被旋转轴贯通的贯通孔中嵌合有承受筒,承受筒形成在对锤壳体的后侧的开口进行堵塞的盖部上,且支撑旋转轴使该旋转轴能够旋转,通过风扇的旋转而吸入外壳内的外部气体,在分隔壁的外侧仅在定子绕组间通过。技术方案2记载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I的结构中,在承受筒上设置有重叠部,重叠部的直径形成为比与贯通孔嵌合的嵌合部分的大,且重叠部与堵塞板的前表面相抵接。根据技术方案I记载的专利技术,能够提高马达的防水性,即使从设置在外壳上的吸气口等进入雨水等,也能够良好地防止马达故障或劣化。根据技术方案2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I的效果的基础上,能够提高堵塞板与承受筒之间的密封性,更可靠地防止从这些部件进入雨水等。附图说明图I是冲击式改锥的纵剖视图。图2A是A-A线剖视图,图2B是B-B线剖视图。图3是图I的C部放大图。图4是冲击式改锥的侧视图。图5是冲击式改锥的变更例的纵剖视图。图6是拆下风扇容置部后的状态下的冲击式改锥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图I是作为打击工具的一个例子的冲击式改锥的纵剖视图,冲击式改锥I具有夕卜壳2,在其后方(将图I中的右侧作为前方)容置有马达5,向其下方延伸设置有把手3 ;锤壳体4,其安装在该外壳2的前方,用于容置打击机构6。如图2A、图2B所示,外壳2是通过组装左右一对半外壳2a、2b并将彼此紧固而形成的。锤壳体4是后方部被半外壳2a、2b夹持且前方部向前方越来越细的吊钟状的筒体,在前方部覆盖有合成树脂制的罩7以及橡胶制的减振件8。在把手3的下端安装有作为电源的未图示的电池组(battery pack),另外,在把手3的根部侧容置有开关9,该开关9的扳机10向前方突出。马达5是无刷马达,具有转子11,设置有旋转轴12以及永久磁铁13 ;筒状的定子14,在向内周突出设置的6个齿部15、15……上卷绕有3相定子绕组16、16……,且转子11贯通定子14。如图2A所示,在形成在外壳2后方的马达容置室17内,马达5的定子14被在各半外壳2a、2b的内面沿周向突出设置的加强筋18、18……支撑为在定子14与外壳2的内表面之间形成间隙的状态。在定子14的前端安装有作为堵塞板的传感器基板19,来该传感器基板19具有对转子11的磁极位置进行检测的磁传感器,在传感器基板19的中央形成有旋转轴12所贯通的贯通孔20。另外,在定子14中,如图2B所示,相邻的齿部15、15的突出端彼此相互连接,在定子绕组16、16……的轴心侧,在整周上形成用于将定子绕组16与转子11的永久磁铁13隔开的分隔壁21。该分隔壁21的前端在整周上与传感器基板19的后表面抵接,该分隔壁21的后端被旋转轴12所贯通的后分隔壁22密封。由此,在马达容置室17内,转子11被分隔壁21以及后分隔壁22包围。另外,在定子14侧,在定子14的前端沿着周向隔开规定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切缺部23、23……,由此使在定子14的内侧形成在齿部15、15间的槽24、24......与定子14的外侧连通。附图标记25表示安装在锤壳体4的后部开口上的圆盘状的盖部,在其中央形成有直径随着向后方而阶梯地变小的两个的承受筒26、27,该盖部25被在外壳2内将锤壳体4和马达5隔开的前壁28保持。在承受筒26、27之间沿着周向设置有沿半径方向突出的凸缘29,该凸缘29与形成在前壁28上的槽30卡合,由此在前后方向上对锤壳体4进行定位。马达5的旋转轴12穿过承受筒26、27,通过球轴承31能够旋转地被支撑在承受筒27上,嵌在前端上的小齿轮32向设置在锤壳体4内的主轴33的内部突出。另外,如图3所示,承受筒27的后端延伸至传感器基板19的贯通孔20内,在承受筒27的后端的外侧沿着周向设置有凸缘部34,该凸缘部34与贯通孔20嵌合且外周面与贯通孔20的内周面抵接。该凸缘部34形成为与传感器基板19相比向前侧突出的厚壁部,在凸缘部34的前侧的外周沿着周向设置有与传感器基板19的前表面抵接的重叠部35。在重叠部35的后表面,保持有与传感器基板19的前表面抵接的O形环36,由此传感器基板19和重叠部35之间被密封。另外,在外壳2的马达容置室17的后方设置有风扇容置部37。突出至该风扇容置部37内的旋转轴12能够旋转地被设置在风扇容置部37的后部的球轴承38支撑,在球轴承38的前侧固定有风扇39。另外,如图4所示,在外壳2的侧面上,在与从传感器基板19至定子5的外侧相当的位置上,贯穿设置有多个吸气口 40、40……,另外,在风扇容置部37的侧面,在与风扇39的外侧相当的位置贯穿设置有多个排气口 41、41……。另外,在锤壳体4内,主轴33的后端能够旋转地被保持在承受筒26上的球轴承42支撑,使设置在球轴承42的前方的行星架部43所保持的两个行星齿轮44、44与旋转轴12的小齿轮32啮合。附图标记45表示内啮合齿轮。打击机构6具有锤50,其外套在主轴33的前端;螺旋弹簧52,其前端插在形成于该锤50的后表面上的环槽51中。锤50通过跨在锤50和主轴33之间并与锤50和主轴33相嵌合的球53、53与主轴33连接。通过使球53、53跨在从前端向后方凹入设置在锤50的内周面且后端越来越细的倒V形的凸轮槽54和使前端向前方凹入设置在主轴33的外周面的V字状的凸轮槽55之间与凸轮槽54和凸轮槽55相嵌合,来进行上述连接。通过螺旋弹簧52,对锤50施加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打击工具,在形成于外壳内的后部的马达容置室中容置有无刷马达,并且,在该无刷马达的后方配置有通过旋转向所述外壳内吸入外部气体来对所述马达容置室内进行通气的风扇,其中,所述无刷马达由设置有永久磁铁的转子和内周侧具有定子绕组的定子构成,另外,在所述无刷马达的前方配置有所述转子的旋转轴突出的筒状的锤壳体,在该锤壳体的内部设置有打击机构,所述打击工具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定子的内周的整周上设置有用于隔开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绕组的分隔壁,所述分隔壁的前端与用于堵塞所述定子的前侧的开口且所述旋转轴所贯通的堵塞板相抵接,另外,所述分隔壁的后端被后分隔壁堵塞,在所述堵塞板的被所述旋转轴贯通的贯通孔中嵌合有承受筒,所述承受筒形成在对所述锤壳体的后侧的开口进行堵塞的盖部上,且支撑所述旋转轴并使该旋转轴能够旋转,通过所述风扇的旋转而吸入所述外壳内的外部气体,在所述分隔壁的外侧仅在所述定子绕组间通过。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长坂英纪,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牧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