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了效率的回流型气浮除油装置,包括气浮池、螺杆加压器、微气泡产生器、减压阀、混合室,所述螺杆加压器的输入侧包括空气输入管和连接到气浮池的回流管,所述气浮池上还连接有排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泡扩散器水平设置在气浮池内并与气浮池底部保有距离,所述气浮池包括气浮区和清水区,所述清水区上方接近气泡扩散器的位置上设有浮油收集槽,所述清水区近气浮池右侧边位置处还设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与气浮池的侧边围成导流区,所述回流管与导流区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回流影响微气泡上浮以及回流中含油量较大的问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提高了效率的回流型气浮除油装置,其属于气浮除油装置类。
技术介绍
气浮除油是将含油污水用压缩空气加压到0. 34—4. 8MPa,使溶气达到饱和。当这被压缩过的气液混合物被置于正常大气压下的气浮池中时,微小的气泡即从溶液中释放出来。油珠即可被这些小气泡粘附并一起上浮,结果使这些物质附着在或包裹在絮状物中形成气固混合物。当这种气固混合物上升到气浮池表面后,再将其撇出,而处理后的水从气浮池的底部流出,其中一部分要循环流回至螺杆加压器中。现有技术的这种气浮除油装置一 般包括气浮池、螺杆加压器、微气泡产生器、减压阀、混合室,所述螺杆加压器的输入侧包括 空气输入管和与设在气浮池底部的排水管连通的回流管,所述螺杆加压器的输出侧通过管道连接到微气泡产生器,所述混合室包括含油污水输出口和溶气水输入口,所述溶气水输入口通过减压阀与微气泡产生器连通,所述混合室的输出端与气泡扩散器连接,所述气泡扩散器设置在气浮池的箱底位置,所述气浮池的上部还设有刮油器,用以除去浮在表面的浮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在于设在气浮池底部的排水管和回流管在工作中形成的水流直接影响到微气泡的上浮,将许多微气泡和含油水一起带出,同时这样也导致回流管中的水含油和其它浮渣的量过大,这些使用一段时间后,会粘附在螺杆加压器以及微气泡产生器上,导致螺杆加压器和微气泡产生器效率的降低,再者这样的系统回流水的比例完全只能靠螺杆加压器的吸力控制,常常导致回流水过少或过多,亦直接影响到微气泡产生器的效率,最终导致气浮除油效果不佳,效率不高,显然现有技术有进一步改进的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了效率的回流型气浮除油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一种提高了效率的回流型气浮除油装置,包括气浮池、螺杆加压器、微气泡产生器、减压阀、混合室,所述螺杆加压器的输入侧包括空气输入管和连接到气浮池的回流管,所述气浮池上还连接有排水管,所述螺杆加压器的输出侧通过管道连接到微气泡产生器,所述混合室包括含油污水输入口和溶气水输入口,所述微气泡产生器的输出端通过减压阀以及溶气水管连通到溶气水输入口,所述混合室的输出端与气泡扩散器连接,所述气泡扩散器从气浮池的左侧边进入并设置在气浮池内,所述气浮池的上部还设有刮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泡扩散器水平设置在气浮池内并与气浮池底部保有距离,所述气浮池包括气浮区和清水区,所述气浮区对应气泡扩散器所在位置段,所述清水区上方接近气泡扩散器的位置上设有浮油收集槽,所述浮油收集槽面向气泡扩散器的一侧形成开口,所述清水区近气浮池右侧边位置处还设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与气浮池的侧边围成导流区,所述排水管与导流区连接并设置在所述气浮池的右侧边上且排水管连通位置低于导流板上端部,所述回流管与导流区连通,回流管与导流区的回流管连通位置与气浮池底部保有距离,同时不高于气泡扩散器的水平位置。本技术的这种提高了效率的回流型气浮除油装置,通过浮油收集槽的阻隔作用、导流板设置以及排水管和回流管与气浮池的连接位置的改进,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的存在的排水和回流水对微气泡的上浮的影响,提升了处理效率,从而克服了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回流管上设有回流量调节阀,所述空气输入管上设有空气流量调节阀,这样可精准控制回流量和空气的比例,使微气泡产生器的效率最佳化。作为更进一步改进,所述气泡扩散器包括锥盘状的气泡扩散盘,这样可提升气泡扩散效率,以达到更佳的除油效果。作为优选,所述混合室为T型结构,所述油污水输入口和溶气水输入口上下相对配置,所述混合室的输出端位于中间位置水平配套构成T形。作为更进一步改进,所述螺杆加压器的压力为0. 8-lMPa,本技术的这种提高了效率的回流型的气浮除油装置,其螺杆加压器的压力在前述范围内有较好的效果。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提高了效率的回流型气浮除油装置结构示意图。图中I为气浮池;101为气浮区;102为清水区;2为微气泡产生器;3为混合室;4为油污水输入口;5为溶气水管;51为溶气水输入口;6为减压阀;7为回流量调节阀;8为空气流量调节阀9为空气输入管;10为螺杆加压器;11为回流管;110为回流管连通位置;12为排水管;13为刮油器;14为浮油收集槽;141 为开口;15为气泡扩散盘;16为导流板161为导流板上端部;17为导流区。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本技术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提高了效率的回流型气浮除油装置及其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技术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提高了效率的回流型气浮除油装置,如附图I所示,包括气浮池I、螺杆加压器10、微气泡产生器2、减压阀6、混合室3,所述螺杆加压器10的输入侧包括空气输入管9和连接到气浮池I的回流管11,所述气浮池I上还连接有排水管12,所述螺杆加压器10的输出侧通过管道连接到微气泡产生器2,所述混合室3包括含油污水输入口 4和溶气水输入口 51,所述微气泡产生器2的输出端通过减压阀6以及溶 气水管5连通到溶气水输入口 51,所述混合室3的输出端与气泡扩散器15连接,所述气泡扩散器15从气浮池I的左侧边进入并设置在气浮池I内,所述气浮池I的上部还设有刮油器13,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泡扩散器15水平设置在气浮池I内并与气浮池I底部保有距离,所述气浮池I包括气浮区101和清水区102,所述气浮区101对应气泡扩散器15所在位置段,所述清水区102上方接近气泡扩散器15的位置上设有浮油收集槽14,所述浮油收集槽14面向气泡扩散器15的一侧形成开口 141,所述清水区102近气浮池I右侧边位置处还设有导流板16,所述导流板16与气浮池I的侧边围成导流区17,所述排水管12与导流区17连接并设置在所述气浮池I的右侧边上且排水管12连通位置低于导流板上端部161,所述回流管11与导流区17连通,回流管11与导流区17的回流管连通位置110与气浮池I底部保有距离,同时不高于气泡扩散器15的水平位置。在本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回流管11上设有回流量调节阀7,所述气泡扩散器15包括锥盘状的气泡扩散盘151,同时,所述螺杆加压器的压力为IMPa。在本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混合室3为T型结构,即所述油污水输入口 4和溶气水输入口 51上下相对配置,所述混合室3的输出端位于中间位置水平配套构成T形。综上所述,本技术的一种提高了效率的回流型气浮除油装置,包括气浮池、螺杆加压器、微气泡产生器、减压阀、混合室,所述螺杆加压器的输入侧包括空气输入管和连接到气浮池的回流管,所述气浮池上还连接有排水管,所述螺杆加压器的输出侧通过管道连接到微气泡产生器,所述混合室包括含油污水输入口和溶气水输入口,所述微气泡产生器的输出端通过减压阀以及溶气水管连通到溶气水输入口,所述混合室的输出端与气泡扩散器连接,所述气泡扩散器从气浮池的左侧边进入并设置在气浮池内,所述气浮池的上部还设有刮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泡扩散器水平设置在气浮池内并与气浮池底部保有距离,所述气浮池包括气浮区和清水区,所述气浮区对应气泡扩散器所在位置段,所述清水区上方接近气泡扩散器的位置上设有浮油收集槽,所述浮油收集槽面向气泡扩散器的一侧形成开口,所述清水区近气浮池右侧边位置处还设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提高了效率的回流型气浮除油装置,包括气浮池、螺杆加压器、微气泡产生器、减压阀、混合室,所述螺杆加压器的输入侧包括空气输入管和连接到气浮池的回流管,所述气浮池上还连接有排水管,所述螺杆加压器的输出侧通过管道连接到微气泡产生器,所述混合室包括含油污水输入口和溶气水输入口,所述微气泡产生器的输出端通过减压阀以及溶气水管连通到溶气水输入口,所述混合室的输出端与气泡扩散器连接,所述气泡扩散器从气浮池的左侧边进入并设置在气浮池内,所述气浮池的上部还设有刮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泡扩散器水平设置在气浮池内并与气浮池底部保有距离,所述气浮池包括气浮区和清水区,所述气浮区对应气泡扩散器所在位置段,所述清水区上方接近气泡扩散器的位置上设有浮油收集槽,所述浮油收集槽面向气泡扩散器的一侧形成开口,所述清水区近气浮池右侧边位置处还设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与气浮池的侧边围成导流区,所述排水管与导流区连接并设置在所述气浮池的右侧边上且排水管连通位置低于导流板上端部,所述回流管与导流区连通,回流管与导流区的回流管连通位置与气浮池底部保有距离,同时不高于气泡扩散器的水平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高了效率的回流型气浮除油装置,包括气浮池、螺杆加压器、微气泡产生器、减压阀、混合室,所述螺杆加压器的输入侧包括空气输入管和连接到气浮池的回流管,所述气浮池上还连接有排水管,所述螺杆加压器的输出侧通过管道连接到微气泡产生器,所述混合室包括含油污水输入口和溶气水输入口,所述微气泡产生器的输出端通过减压阀以及溶气水管连通到溶气水输入口,所述混合室的输出端与气泡扩散器连接,所述气泡扩散器从气浮池的左侧边进入并设置在气浮池内,所述气浮池的上部还设有刮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泡扩散器水平设置在气浮池内并与气浮池底部保有距离,所述气浮池包括气浮区和清水区,所述气浮区对应气泡扩散器所在位置段,所述清水区上方接近气泡扩散器的位置上设有浮油收集槽,所述浮油收集槽面向气泡扩散器的一侧形成开口,所述清水区近气浮池右侧边位置处还设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与气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力凡,
申请(专利权)人:王力凡,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