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非磁性工件组装的盲孔对接定位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372257 阅读:2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1 02: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非磁性工件组装的盲孔对接定位系统,属于无损检测定位技术领域。该系统主要包括通过纵向柔性导轨组件装于外侧工件表面的搬运机构、装有多个柱型磁性传感器的打标装置,以及系统控制器。其方法的特征在于盲孔对接定位时首先通过纵向柔性导轨组件将盲孔对接定位系统贴装于外侧工件表面;然后由控制器主动控制搬运机构,带动打标装置趋向置于内侧工件盲孔的永久磁铁;当磁性传感器捕捉到磁信号时,控制器对搬运机构的控制转入自动控制状态;控制器根据磁性传感器组所获得的磁场信息,转换生成搬运机构的运动控制指令,最终实现打标装置与内侧工件盲孔的同轴对接。(*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非磁性工件组装的盲孔对接定位系统,尤其适合非磁性大型工件多盲孔孔系的高效对接定位,属于无损检测定位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飞机高速、高机动性能要 求的不断提高,钛合金、铝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等非磁性轻型材料在航空制造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作为机身组件的连接纽带,装配制孔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迤今为止,机身大型壁板的组装制孔技术已经历了从手工装配、半机械/半自动化装配、机械/自动化装配到柔性装配的发展历程。目前,机器人化制孔以其自动化、柔性化、高精度等优势,成为了飞机大型工件装配制孔技术的发展主流。由于加工时受到工件对合调姿、钻孔冲击、托架变形及自身弱刚性导致弹性变形等因素的影响,壁板制孔位置(孔的标记点)难以预先确定,必需在制孔前实时测量和计算待加工点的空间位姿。对此,当前主要采取由加工人员现场手工制作孔的标记点,这使制孔的作业效率受到了严重影响。因此,如何迅速确定壁板表面孔的标记点,是实现机器人化柔性制孔必须首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尤其壁板组装制孔中盲孔的对接定位更是如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非磁性大型工件组装制孔时孔标记点制作技术存在作业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非磁性工件组装的盲孔对接定位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搬运机构(1000)、安装于搬运机构(1000)的打标装置(2000),以及系统控制器(3000);上述搬运机构由纵向平移机构(1100)、横向平移机构(1200)、纵向微调机构(1300)组成;其中纵向平移机构(1100)由纵向柔性导轨组件(1110)和纵向滑移组件(1120)组成;纵向柔性导轨组件包括一对工字型导轨(1111),工字型导轨(1111)底部装有真空吸盘(1112),顶部嵌有齿条(1113),内部设有与上述真空吸盘(1112)互通的气道,两侧设有纵向滑槽;纵向滑移组件(1120)由第一连接板(1121)、安装于第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非磁性工件组装的盲孔对接定位系统,其特征在于 该系统包括搬运机构(1000)、安装于搬运机构(1000)的打标装置(2000),以及系统控制器(3000); 上述搬运机构由纵向平移机构(1100 )、横向平移机构(1200 )、纵向微调机构(1300 )组成; 其中纵向平移机构(1100)由纵向柔性导轨组件(1110)和纵向滑移组件(1120)组成;纵向柔性导轨组件包括一对工字型导轨(1111),工字型导轨(1111)底部装有真空吸盘(1112),顶部嵌有齿条(1113),内部设有与上述真空吸盘(1112)互通的气道,两侧设有纵向滑槽;纵向滑移组件(1120)由第一连接板(1121)、安装于第一连接板(1121)上的第一驱动电机(1122)、经过减速装置(1123)与第一驱动电机相连并与齿条(1113)配合的齿轮(1124)、安装于第一连接板(1121)与工字型导轨(1111)侧面的纵向滑槽配合的滑轮·(1125)组成; 其中横向平移机构(1200)包括安装于第一连接板(1121)的横向丝杆(1201),安装于第一连接板(1121)的与横向丝杆(1201) —端相连的第二驱动电机(1202),还包括一对安装于第一连接板(1121)上的横向导轨(1203),通过第二滑块(1204)与横向导轨(1203)配合的第二连接板(1205);第二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婷单以才李一民王宏睿杨小兰袁建宁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工程学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