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震叠前偏移成像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366431 阅读:2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28 04: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地震叠前偏移成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通过扫描地震记录得到观测系统信息和数据特征,计算得到偏移初始参数:2)从炮点位置发射高斯束中心射线,并计算其射线附近区域内的走时和振幅加权因子:3)从检波点波场的各个高斯束中心位置发射射线,并计算其射线附近区域内的走时和振幅加权因子:4)利用炮点处的高斯束和检波点位置的高斯束到地下某点处的走时和振幅加权因子,将地震记录按走时信息和振幅加权因子信息归位到该位置处:5)对每一个炮地震记录均重复步骤1)至步骤4),得到所有炮的偏移结果,并按照相应的位置叠加,即得到该炮集的偏移叠加结果,再滤除波场路经上的假象,得到最终偏移结果。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快速得到重点目标区域的偏移成像,可以广泛用于各种油气勘探过程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地下结构成像方法,特别是关于一种用于油气勘探领域的地震叠前偏移成像方法
技术介绍
地震勘探是·油气勘探领域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地震勘探获得的地震波资料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处理最终才能得到反映地下结构信息的地震剖面,而地震偏移成像技术是地震数据处理过程中最终获得地震成像剖面的重要环节。随着油气勘探形势的需要和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地震偏移成像技术随之更新换代,地震偏移成像技术经历了从手工偏移到计算机数字偏移,叠后偏移到叠前偏移,时间域偏移到深度域偏移的阶段。叠前深度域偏移可以对复杂的地质构造进行更为精确的成像,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内,产生了许多具有各自优势的偏移算法,如射线类方法,单程波偏移方法,逆时偏移方法等,其中射线类方法对速度模型要求不高,而且具有明显的计算效率优势。但是传统的射线类方法也有着明显的缺陷,如多路径问题和焦散区的影响等。因此,针对其缺陷,在传统射线基础上发展出了高斯束偏移方法。高斯束是波动方程在特定射线附近的高频近似解,利用高斯束作为偏移的基本工具可以克服标准射线方法在不规则区域(如焦散点,临界点等)失效的缺陷。高斯束偏移具有射线方法的高效灵活的特点,又保留了波场的动力学特征。相比代表常规射线方法的KirchhofT(柯西霍夫)偏移方法,高斯束偏移方法能处理多路径的问题和克服焦散区的影响;相比单程波偏移方法,高斯束偏移方法没有角度限制,能处理大倾角构造,并能对回转波成像;相比逆时偏移方法,高斯束偏移方法的计算效率高,对速度模型的精确性要求不高,能处理高频数据,容易实现针对目标区域的成像处理。尽管高斯束偏移方法同其他偏移方法相比有诸多优点,但是由于其本身算法复杂,初始参数难选,计算策略的多样性等问题,影响了高斯束作为偏移方法的发展和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全自动优选参数,即使在不熟悉高斯束理论的情况下,也能快速地得到高质量成像剖面的地震叠前偏移成像方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步骤1)通过扫描地震记录得到观测系统信息和数据特征,计算得到偏移初始参数①扫描所需偏移的全部地震记录,提取出观测系统信息、采样信息和有效频带范围;②由观测系统信息中的炮间距,检波器间距,结合计算效率和成像精度的综合考虑,计算出偏移孔径;③针对单炮数据偏移计算,扫描该炮数据偏移孔径内的速度模型,得到速度模型的最大速度、最小速度和平均速度,并结合地震记录的有效频带,计算出每个高斯束的初始宽度和高斯束中心位置;④依据偏移孔径、最大偏移距和速度模型的规模,估算出最大旅行时和射线的出射角范围由检波器和炮点位置处的地层速度、地震记录的有效频带范围、高斯束的初始宽度和出射角范围,计算出高斯束中心射线的个数,以及每条射线的出射角度,并依据估算出的最大旅行时和地震记录的采样间隔,计算出高斯束中心射线的采样间隔;⑥依据高斯束的初始宽度,计算出高斯窗大小,并以每个高斯束中心位置为中心点,对高斯窗中的地震记录做高斯窗函数衰减并做倾斜叠加,将地震记录由(offset, t)域转换到(p, tau)域;其中offset是偏移距,t是时间,P是射线参数,每一个P对应每一条射线的出射角度,tau的实部对应的是中心射线沿射线中心坐标系经过的走时,tau的虚部是沿射线中心坐标系垂向方向的距离;2)从炮点位置发射高斯束中心射线,并计算其射线附近区域内的走时和振幅加权因子①以炮点位置为高斯束中心点,按照步骤I)中的步骤⑤计算出的射线角度射出N条射线,将偏移孔径内的计算区域划分成各个粗网格;②对所有射线进行计算,从每条射线的出射点开始按时间步进的方式递归地计算出射线的有效振幅区域内的各个点的走时和垂向距离,并由垂向距离计算得到振幅加权因子;3)从检波点波场的各个高斯束中心位置发射射线,并计算其射线附近区域内的走时和振幅加权因子①以步骤I)中的步骤③计算出来的各个高斯束中心位置为中心,按照步骤I)中的步骤⑤计算出的射线角度分别射出N条射线,将偏移孔径内的计算区域划分成各个粗网格,按照步骤2)中的步骤②,从每条射线的出射点开始按时间步进的方式递归地计算出射线的有效振幅区域内的各个点的走时和垂向距离,并由垂向距离计算得到振幅加权因子;②将偏移孔径内的各个点,以各个高斯束中心位置为出射点的各个射线的走时,与以炮点位置为出射点的各个射线的走时相加;以各个高斯束中心位置为出射点的各个射线的振幅加权因子,与以炮点位置为出射点的各个射线的振幅加权因子相乘,即得到该点对应的不同高斯束中心,不同角度的高斯束的走时和振幅加权因子;4)利用炮点处的高斯束和检波点位置的高斯束到地下某点处的走时和振幅加权因子,将地震记录按走时信息和振幅加权因子信息归位到该位置处①将步骤3)的步骤②计算得到的走时和振幅加权因子,取相应的高斯束中心处的(p,tau)域的地震记录,按照射线出射角度、走时和振幅加权因子,归位至该点处;②将所有的高斯束中心、所有角度的高斯束对偏移孔径内地下各点的贡献叠加,即得到单炮偏移结果;5)对每一个炮地震记录均重复步骤I)至步骤4),得到所有炮的偏移结果,并按照相应的位置叠力口,即得到该炮集的偏移叠加结果,再滤除波场路经上的假象,得到最终偏移结果。所述步骤2)的步骤②中,在计算走时和垂向距离时,对计算偏移区域的笛卡尔坐标系中各网格点对应射线路经中垂向距离最近的点的搜索,采用圆球分段递归方式搜索,先将射线路经划分成多个不同半径的区段,再找到垂向距离最近的点存在的区段,在该区段中搜索出垂向距离最近的点,并得到笛卡尔坐标系中该网格点对应这条射线的走时和垂向距离。 其中步骤2)的步骤②和步骤3)的步骤①中,所述有效振幅区域是指大于中心射线处能量的1%的区域。其中步骤5)中,滤除波场路经上的假象是指对偏移叠加结果进行拉普拉斯滤波,去除波场路径上的低频假象。本专利技术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由于是依据观测系统信息和资料本身的数据特征,自动优选偏移初始参数,使用全波至的高斯束叠加策略,并采用高效的递归算法计算射线附近区域波场和搜索点与射线的关系,因此容易实现针对目标区域和特定路径角度的偏移,即使是在不熟悉高斯束理论的情况下,也能较快速的得到高质量的偏移成像剖面。2、本专利技术由于采用以射线方法为基础,又具有波场的动力学特征的高斯束为偏移工具,因此对速度模型不敏感,降低了对速度建模的要求,更适合处理常规实际资料。3、本专利技术由于采用粗网格递归方法计算射线附近有效范围内的区域,使得计算量大为减少,因此提高了计算效率。4、本专利技术由于在计算点与射线的关系、搜索笛卡尔坐标系下网格点对特定射线路径的最短距离时,采用的是圆球分段递归的方式,因此大幅减少了搜索量,提高了计算效率。5、本专利技术由于采用全波至的高斯束叠加方法,虽然比用最陡降速法求得最小走时的方法效率低,但能保证多波至的正确归位和成像精度,并且能够容易地处理特定目标和特定角度的偏移,因此更为灵活。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全自动优选参数的高效高精度高斯束叠前偏移方法,可以很方便地实现针对特定目标区域的偏移,能快速得到重点目标区域的偏移成像,为下一步的处理提供指导,它可以广泛用于各种油气勘探过程中。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高斯波束2是本专利技术利用高斯束作为偏移工具的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地震叠前偏移成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通过扫描地震记录得到观测系统信息和数据特征,计算得到偏移初始参数:①扫描所需偏移的全部地震记录,提取出观测系统信息、采样信息和有效频带范围;②由观测系统信息中的炮间距,检波器间距,结合计算效率和成像精度的综合考虑,计算出偏移孔径;③针对单炮数据偏移计算,扫描该炮数据偏移孔径内的速度模型,得到速度模型的最大速度、最小速度和平均速度,并结合地震记录的有效频带,计算出每个高斯束的初始宽度和高斯束中心位置;④依据偏移孔径、最大偏移距和速度模型的规模,估算出最大旅行时和射线的出射角范围;⑤由检波器和炮点位置处的地层速度、地震记录的有效频带范围、高斯束的初始宽度和出射角范围,计算出高斯束中心射线的个数,以及每条射线的出射角度,并依据估算出的最大旅行时和地震记录的采样间隔,计算出高斯束中心射线的采样间隔;⑥依据高斯束的初始宽度,计算出高斯窗大小,并以每个高斯束中心位置为中心点,对高斯窗中的地震记录做高斯窗函数衰减并做倾斜叠加,将地震记录由(offset,t)域转换到(p,tau)域;其中offset是偏移距,t是时间,p是射线参数,每一个p对应每一条射线的出射角度,tau的实部对应的是中心射线沿射线中心坐标系经过的走时,tau的虚部是沿射线中心坐标系垂向方向的距离;2)从炮点位置发射高斯束中心射线,并计算其射线附近区域内的走时和振幅加权因子:①以炮点位置为高斯束中心点,按照步骤1)中的步骤⑤计算出的射线角度射出N条射线,将偏移孔径内的计算区域划分成各个粗网格;②对所有射线进行计算,从每条射线的出射点开始按时间步进的方式递归地计算出射线的有效振幅区域内的各个点的走时和垂向距离,并由垂向距离计算得到振幅加权因子;3)从检波点波场的各个高斯束中心位置发射射线,并计算其射线附近区域内的走时和振幅加权因子:①以步骤1)中的步骤③计算出来的各个高斯束中心位置为中心,按照步骤1)中的步骤⑤计算出的射线角度分别射出N条射线,将偏移孔径内的计算区域划分成各个粗网格,按照步骤2)中的步骤②,从每条射线的出射点开始按时间步进的方式递归 地计算出射线的有效振幅区域内的各个点的走时和垂向距离,并由垂向距离计算得到振幅加权因子;②将偏移孔径内的各个点,以各个高斯束中心位置为出射点的各个射线的走时,与以炮点位置为出射点的各个射线的走时相加;以各个高斯束中心位置为出射点的各个射线的振幅加权因子,与以炮点位置为出射点的各个射线的振幅加权因子相乘,即得到该点对应的不同高斯束中心,不同角度的高斯束的走时和振幅加权因子;4)利用炮点处的高斯束和检波点位置的高斯束到地下某点处的走时和振幅加权因子,将地震记录按走时信息和振幅加权因子信息归位到该位置处:①将步骤3)的步骤②计算得到的走时和振幅加权因子,取相应的高斯束中心处的(p,tau)域的地震记录,按照射线出射角度、走时和振幅加权因子,归位至该点处;②将所有的高斯束中心、所有角度的高斯束对偏移孔径内地下各点的贡献叠加,即得到单炮偏移结果;5)对每一个炮地震记录均重复步骤1)至步骤4),得到所有炮的偏移结果,并按照相应的位置叠加,即得到该炮集的偏移叠加结果,再滤除波场路经上的假象,得到最终偏移结果。...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伊克胡昊常旭王一博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