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相机固定装置,所述相机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架,一对固定座,以及设置在所述固定架和固定座之间的调整臂和支撑架;所述固定架包括底座和支架;各所述固定座包括底座和枢接部;所述支撑架包括支撑臂,以及可承载相机的安装座;所述支撑架的支撑臂一端与所述固定架的支架枢接,另一端与所述调整臂的一端枢接;所述调整臂的另一端枢接在所述一对固定座之间。采用这种相机固定装置,能够调整相机角度,并且能够对相机提供有效的支撑和保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用于汽车碰撞试验的装置,且特别是关于一种在汽车碰撞试验中用于固定相机的相机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国家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很多人有了私家车,随着汽车的增多,在道路上发生的汽车碰撞事故也随之增加,所以人们非常关注汽车的安全性。而在汽车安全性研究中,汽车碰撞试验是基础试验,研发人员通过汽车碰撞试验研究事故中车辆的运动和变形,对人体的影响,人与车辆的相互作用,从而研究对人体安全有益的保护方法。在汽车安全控制技术重点试验室进行的碰撞试验中,试验的车型不同,对试验的要求和需要的试验参数也是不一样的。目前,针对车辆碰撞时假人位置移动的数据,是根据固定在试验车辆上的高速相机在碰撞瞬间以1000帧/秒的速度拍摄的影像来取得的。现有的相机固定方式通常是直接固定式,尤其是在试验车风窗前、发动机舱盖上的固定,即将相机直接固定在试验车风窗前、发动机舱盖上。这就使得在相机固定完成后,很难再对相机的角度做出调整,尤其是上下角度的调整。另外,为了节约成本,对同一辆试验车进行低速其它类型的试验后,还要对其进行车门处侧碰的试验,但是在该试验车进行低速其它类型的试验之后,通常其发动机舱盖都已碰撞变形。因此,在进行侧碰试验时,就需要将相机固定在已碰撞变形的发动机舱盖上。那么如何将相机稳固地固定在已碰撞变形的发动机舱盖上,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调整相机角度,并且能够对相机提供有效的支撑和保护的相机固定装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相机固定装置,所述相机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架,一对固定座,以及设置在所述固定架和固定座之间的调整臂和支撑架;所述固定架包括底座和支架;各所述固定座包括底座和枢接部;所述支撑架包括支撑臂,以及可承载相机的安装座;所述支撑架的支撑臂一端与所述固定架的支架枢接,另一端与所述调整臂的一端枢接;所述调整臂的另一端枢接在所述一对固定座之间。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前述的支撑架的支撑臂一端与所述固定架的支架之间,所述支撑架的支撑臂另一端与所述调整臂的一端之间,均通过调整螺栓枢接在一起。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前述的相机固定装置还包括支撑轴,所述调整臂的另一端通过所述支撑轴以及设置在所述一对固定座外端的调整螺栓枢接在所述一对固定座之间。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前述的调整臂的另一端套设在所述支撑轴的中部,所述一对固定座设置在所述支撑轴两端。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前述的相机固定装置还包括紧固螺栓,所述紧固螺栓插入所述调整臂,并可抵顶所述支撑轴。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前述的支撑架的安装座设置在支撑臂下方,所述安装座设置在所述支撑臂下方,包括相互垂直设置的底板和支撑板,所述底板固定在所述支撑臂下方,所述支撑板可承载相机。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前述的支撑板设置有若干贯通的安装孔。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前述的支撑臂包括双层的臂架。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前述的固定架的底座贯穿设置有多个安装孔,所述支架设置在所述底座上。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前述的固定座的底座贯穿设置有多个安装孔,所述枢·接部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专利技术的相机固定装置,通过固定架和一对固定座可将相机稳固地固定在试验车的发动机舱盖和风窗之间,通过固定架和支撑架,支撑架和调整臂,以及调整臂和一对固定座的枢接配合可以方便地调节相机的拍摄角度。另外,由于本专利技术的相机固定装置仅有一个支点,即固定架的底座设置在试验车的发动机舱盖上,使得本专利技术的相机固定装置可以稳固地安装在经历过低速其它类型的试验之后,发动机舱盖已经碰撞变形的试验车的发动机舱盖上。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相机固定装置的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相机固定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有关本专利技术的前述及其它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呈现。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当可对本专利技术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得以更加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图式仅是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专利技术加以限制。请参照图I所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汽车试验的相机固定装置用于将用于数据采集的相机(图未示)安装固定在试验车风窗前、发动机舱盖上。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相机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架1,一对固定座2,设置在一对固定座2之间的支撑轴3,以及设置在固定架I和支撑轴3之间的调整臂4和支撑架5。相机固定在支撑架5上。固定架I包括底座10,以及设置在底座10上的支架12。底座10为矩形板状结构,在底座10上贯穿设置有多个沿其边缘均匀排布的安装孔102。支架12可以是空心立方柱体,支架12固定在底座10的上表面。在支架12的顶部设置有枢接部120。在支架12的枢接部120设置有枢接孔(图未示)。固定座2包括底座20,以及设置在底座20上的枢接部22。底座20为矩形板状结构,在底座20上贯穿设置有多个沿其边缘均匀排布的安装孔202。枢接部22固定在底座20的上表面。在固定座2的枢接部22设置有枢接孔(图未标)。支撑轴3可以是空心圆柱体。支撑轴3设置在一对固定座2之间,即一对固定座2设置在支撑轴3两端。在支撑轴3的两端,一对固定座2的外端各设有一个调整螺栓6。在本实施例中,调整螺栓6是内六角螺栓,各调整螺栓6的末端穿过固定座2枢接部22的枢接孔,并与支撑轴3的两端固定连接,从而调整调整螺栓6相对固定座2的角度,可使支撑轴3相对固定座2旋转。调整臂4可以是空心立方柱体,在其两端均设有枢接部42。在调整臂4两端的枢接部42均设置有枢接孔(图未示)。调整臂4 一端的枢接部42与支撑架5的一端可枢轴转动地连接,另一端的枢接部42套设在支撑轴3的中部,即调整臂4通过支撑轴3枢接在一对固定座2之间。并且在调整臂4套设在支撑轴3中部的枢接部42还设置有紧固螺栓7。紧固螺栓7从该枢接部42的外部通过设置在该枢接部42上的孔(图未示)插入该枢接部42的枢接孔,从而可抵顶支撑轴3限制支撑轴3的转动。支撑架5包括双层的支撑臂50,以及设置在支撑臂50下方的安装座54。在本实施例中,支撑臂50包括双层的臂架(图未标),在支撑臂50两端均设有枢接部502。在支撑臂50两端的枢接部502均设置有枢接孔(图未标)。支撑臂50 —端与固定架I支架12的枢接部120枢接,另一端与调整臂4 一端的枢接部42枢接,由于支撑臂50包括双层的臂架,支撑臂50的一端是由其双层臂架将固定架I支架12的枢接部120夹在其中,并通过调整螺栓6与其枢接;支撑臂50的另一端是由其双层臂架将调整臂4 一端的枢接部42夹在其中,并通过调整螺栓6与其枢接。安装座54设置在支撑臂50下方,包括相互垂直设置的底板542和支撑板544。底板542上设置有若干贯通的安装孔(图未示),并通过若干螺钉8将底板542安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相机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相机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架(1),一对固定座(2),以及设置在所述固定架(1)和固定座(2)之间的调整臂(4)和支撑架(5);所述固定架(1)包括底座(10)和支架(12);各所述固定座(2)包括底座(20)和枢接部(22);所述支撑架(5)包括支撑臂(50),以及可承载相机的安装座(54);所述支撑架(5)的支撑臂(50)一端与所述固定架(1)的支架(12)枢接,另一端与所述调整臂(4)的一端枢接;所述调整臂(4)的另一端枢接在所述一对固定座(2)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栾朋,胡捷,陈德串,李月明,韩刚,刘卫国,赵福全,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