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流程散热器,其中,包括一进液集流管、一排气集流管、一下集流管,所述排气集流管设置在所述进液集流管的一侧,所述下集流管设置在所述排气集流管及所述进液集流管的下方;所述排气集流管与所述下集流管之间通过多个散热管相连通,所述进液集流管与所述下集流管之间也通过多个散热管相连通,形成一从所述进液集流管至所述下集流管以及从所述下集流管至所述排气集流管的双散热流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隔板的存在使蒸发器阻力增大,不利于蒸发器要求阻力小,压力低的低温蒸发特性,达不到节能目的问题,采用双流程的蒸发器降低沿程阻力,增加冷媒流动速度,提高热量传导能力,实现提高传热系数的目的。(*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散热器,尤其涉及一种双流程散热器。
技术介绍
目前已有的平行流蒸发器均采用高于2流程的方式,集流管采用多个隔板,以及采用多个节流孔隔板。由于隔板的存在使得蒸发器阻力增大,不利于蒸发器要求阻力小,压力低的低温蒸发特性。其结果是更多消耗压缩机的功耗,达不到节能的目的。采用双流程散热器,可以充分降低沿程阻力,增加冷媒流动速度,提高热量传导能力,实现提闻传热系数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双流程散热器,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隔板的存在使得蒸发器阻力增大,不利于蒸发器要求阻力小,压力低的低温蒸发特性,其结果是更多消耗压缩机的功耗,达不到节能目的问题。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种双流程散热器,其中,包括一进液集流管、一排气集流管、一下集流管,所述排气集流管设置在所述进液集流管的一侧,所述下集流管设置在所述排气集流管及所述进液集流管的下方;所述排气集流管与所述下集流管之间通过多个散热管相连通,所述进液集流管与所述下集流管之间也通过多个散热管相连通,形成一从所述进液集流管至所述下集流管以及从所述下集流管至所述排气集流管的双散热流程。如上所述的散热器,其中,所述进液集流管上设有一进液管,所述排气集流管上设有一排气管。如上所述的散热器,其中,所述进液集流管的设置方向与所述排气集流管以及所述下集流管的设置方向相平行。如上所述的散热器,其中,所述进液集流管与所述排气集流管并排设置,所述进液集流管不与所述排气集流管相连通。如上所述的散热器,其中,所述下集流管包括一设置在所述进液集流管正下方的第一下集流管管,所述下集流管还包括一设置在所述排气集流管正下方的第二下集流管,所述第一下集流管与所述第二下集流管相连通。如上所述的散热器,其中,所述进液集流管与所述第一下集流管之间通过多个散热管相连通,所述排气集流管与所述第二下集流管之间通过多个散热管相连通。如上所述的散热器,其中,所述进液集流管与所述第一下集流管之间的多个散热管的排列方式与设置在所述排气集流管与所述第二下集流管之间的多个散热管的排列方式相同。如上所述的散热器,其中,所述进液集流管、所述排气集流管、所述下集流管的长度相问。如上所述的散热器,其中,所述多个散热管两两之间焊接有散热带。如上所述的散热器,其中,所述进液集流管与所述第一下集流管之间的任一散热管与对应设置在所述排气集流管与所述第二下集流管之间的一散热管之间焊接有散热带。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隔板的存在使得蒸发器阻力增大,不利于蒸发器要求阻力小,压力低的低温蒸发特性,其结果是更多消耗压缩机的功耗,达不到节能目的问题,通过采用双流程的蒸发器充分降低沿程阻力,增加冷媒流动速度,提高热量传导能力,实现提高传热系数的目的。说明书附图图I是本技术双流程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双流程散热器的结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图I是本技术双流程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双流程散热器的结构剖视图,请参见图I、图2,一种双流程散热器,其中,包括一进液集流管I、一排气集流管3、一下集流管2,所述排气集流管3设置在所述进液集流管I的一侧,所述下集流管2设置在所述排气集流管3及所述进液集流管I的下方;所述排气集流管3与所述下集流管2之间通过多个散热管4相连通,所述进液集流管I与所述下集流管2之间也通过多个散热管4相连通,形成一从所述进液集流管I至所述下集流管2以及从所述下集流管2至所述排气集流管3的双散热流程。本技术的所述进液集流管I上设有一进液管11,所述排气集流管3上设有一排气管31,液体通过进液管11进入进液集流管1,之后通过多个散热管4进入下集流管2,之后经过另外一侧的多个散热管4进入排气集流管3,之后通过排气管31排出。本技术的所述进液集流管I的设置方向与所述排气集流管3以及所述下集流管2的设置方向相平行,可节约所占空间。本技术的所述进液集流管I与所述排气集流管3并排设置,所述进液集流管I不与所述排气集流管3相连通。本技术的所述下集流管2包括一设置在所述进液集流管I正下方的第一下集流管21管,所述下集流管2还包括一设置在所述排气集流管3正下方的第二下集流管22,所述第一下集流管21与所述第二下集流管22相连通,也就是说,下集流管2可以采用一体的一集流管,也可以采用两集流管拼接而成,之后将两集流管相连通,所起到的技术效果是相同的。本技术的所述进液集流管I与所述第一下集流管21之间通过多个散热管4相连通,所述排气集流管3与所述第二下集流管22之间通过多个散热管4相连通。本技术的所述进液集流管I与所述第一下集流管21之间的多个散热管4的排列方式与设置在所述排气集流管3与所述第二下集流管22之间的多个散热管4的排列方式相同,可将所述进液集流管I与所述第一下集流管21之间的多个散热管4认为是第一散热管4组,所述第二下集流管22之间的多个散热管4认为是第二散热管4组,两散热管44组的设置方式相同,第一散热管4组与第二散热管4组为两平行的散热管4组。本技术的所述进液集流管I、所述排气集流管3、所述下集流管2的长度相同。本技术的所述多个散热管4两两之间焊接有散热带,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在任意两相邻的散热管4之间设置散热带。本技术的所述进液集流管I与所述第一下集流管21之间的任一散热管4与对应设置在所述排气集流管3与所述第二下集流管22之间的一散热管4之间焊接有散热带,也就是说在第一散热管4组内的任一散热管4与第二散热管4组相对应的一散热管4之间焊接有散热带。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隔板的存在使得蒸发器阻力增大,不利于蒸发器要求阻力小,压力低的低温蒸发特性,其结果是更多消耗压缩机的功耗,达不到节能目的问题,通过采用双流程的蒸发器充分降低沿程阻力,增加冷媒流动速度,提高热量传导能力,实现提高传热系数的目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结合现有技术以及上述实施例可以实现所述变化例,在此不予赘述。这样的变化例并不影响本技术的实质内容,在此不予赘述。以上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其中未尽详细描述的设备和结构应该理解为用本领域中的普通方式予以实施;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
技术实现思路
对本技术技术方案作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这并不影响本技术的实质内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双流程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进液集流管、一排气集流管、一下集流管,所述排气集流管设置在所述进液集流管的一侧,所述下集流管设置在所述排气集流管及所述进液集流管的下方;所述排气集流管与所述下集流管之间通过多个散热管相连通,所述进液集流管与所述下集流管之间也通过多个散热管相连通,形成一从所述进液集流管至所述下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流程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进液集流管、一排气集流管、一下集流管,所述排气集流管设置在所述进液集流管的一侧,所述下集流管设置在所述排气集流管及所述进液集流管的下方;所述排气集流管与所述下集流管之间通过多个散热管相连通,所述进液集流管与所述下集流管之间也通过多个散热管相连通,形成一从所述进液集流管至所述下集流管以及从所述下集流管至所述排气集流管的双散热流程。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振德,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精新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