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安装于附件支架对皮带进行张紧的皮带张紧器,其包括具有第一过孔的架体、通过轴承与所述架体连接的张紧轮、具有第二过孔的基座、具有主段和附属段的阶梯型轴套,所述主段穿设于所述第一过孔,所述附属段过盈配合地穿设于所述第二过孔,所述轴套的阶梯环面抵压于所述基座的顶面,所述基座的底面与所述附件支架抵接,所述轴套朝向所述附件支架的末端端面与所述附件支架之间具有间隙。皮带张紧器中的轴套端面与附件安装支架之间留有间隙,确保张紧器基座与附件安装支架的接触面积,分散固定螺栓承受的直径方向的交变切应力以及基座与附件安装支架之间结合面处的应力,防止螺栓扭矩异常下降而松动,同时降低螺栓疲劳断裂的几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皮带张紧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皮带张紧器,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汽车发动机附件轮系的皮带张紧器。
技术介绍
在汽车发动机附件轮系中,由曲轴皮带轮带动的附件轮系是常见的功能结构。在轮系中,依靠多楔带将曲轴输出的一部分扭矩传递到发电机、转向助力泵以及空调压缩机等设备上,为上述设备提供动力,保证相应系统正常地实现其功能。在轮系中,通常使用皮带张紧器,在不同的曲轴扭矩输出时,保证皮带的张紧力在有效范围内。现有的皮带张紧器主要包括轮体、滚动轴承、架体、扭簧、轴套、基座等。现有的皮带张紧器,需要保证轴套的小头端面与底座端面平齐,在张紧轮加工,即轴套压装过程中,通过设备检测,当轴套小头和底座下端面平齐时,停止压装。这样对工艺面和质量监控的要求都较高。不容易保证零件压装的一致性。现有的皮带张紧器在若干个动态循环之后,有可能出现基座沿轴套的轴向向上移动,发生轴套小头凸出基座底面的情形,使得基座与附件支架之间产生间隙,从而减小结合面积,不利于分散结合面处轴套与螺栓承受的应力,皮带对张紧器的安装螺栓产生的弯矩所导致的应力集中在螺栓与附件支架连接处,容易导致螺栓断裂。在张紧轮装配时,螺栓锁紧后,轴向紧固力通过轴套与基座传递到附件支架,基座与附件支架之间的结合力=轴套小头与基座的结合力+弹簧形变的弹力。而附件支架与轴套小头之间的压力为螺栓的夹紧力,比底座的结合力大,因此在底座与轴套小头所受支持力之间,存在一个压力差,在一些脉动的振动以及经过若干个应力循环后,可能会出现底座上移,表现出轴套小头凸出的情况。此时张紧器与附件支架(附件安装支架)之间的结合面积减小,可能会出现径向压力在张紧器与附件支架之间的应力不能有效地分散到整个结合面,容易出现应力集中,从而导致螺栓断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有效分散应力和弯矩从而防止连接螺栓断裂,延长其使用寿命的皮带张紧器。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足,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皮带张紧器,安装于附件支架对皮带进行张紧,所述皮带张紧器包括具有第一过孔的架体、通过轴承与所述架体连接的张紧轮、具有第二过孔的基座、具有主段和附属段的阶梯型轴套,所述主段穿设于所述第一过孔,所述附属段过盈配合地穿设于所述第二过孔,所述轴套的阶梯环面抵压于所述基座的顶面,所述基座的底面与所述附件支架抵接,所述轴套朝向所述附件支架的末端端面与所述附件支架之间具有间隙。作为本技术皮带张紧器的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附属段的长度小于所述基座的顶面与底面之间的距离。作为本技术皮带张紧器的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附件支架设有沉孔,所述轴套的附属段的末端部伸入所述沉孔并与所述沉孔过渡配合,所述附属段的末端端面与所述沉孔的底面具有间隙。作为本技术皮带张紧器的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架体设有环槽,所述环槽内设有弹簧,所述弹簧与所述架体以及所述基座均抵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皮带张紧器中的轴套端面与附件安装支架之间留有间隙,确保张紧器基座与发动机对手件一附件安装支架的接触面积,分散固定螺栓承受的直径方向的交变切应力以及基座与附件安装支架之间结合面处的应力,防止螺栓扭矩异常下降而松动,同时降低螺栓发生疲劳的几率。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皮带张紧器一种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皮带张紧器另一种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具体描述。参考图I、图2所示,本技术一种皮带张紧器,通过螺栓28可以将其安装于附件支架50并通过其中的张紧轮和扭簧的旋转压力对皮带进行侧向施压从而使皮带张紧。 附件支架50即附件安装支架,用于安装皮带张紧器等附件。所述皮带张紧器包括具有第一过孔11的架体10、通过轴承18与所述架体10连接的张紧轮16、具有第二过孔的基座30、 具有主段21和附属段22的阶梯型轴套20,所述主段21穿设于所述第一过孔11,所述附属段22过盈配合地穿设于所述第二过孔,所述轴套20的阶梯环面25抵压于所述基座30的顶面35,所述基座30的底面36与所述附件支架50抵接,所述轴套20朝向所述附件支架50 的末端端面26与所述附件支架50之间具有间隙。架体10是张紧器的主体支架,其开设第一过孔11用于安装轴套和螺栓28从而将整个皮带张紧器固定安装在附件支架50的对应安装面处。另外,架体10还设有对应的部位安装轴承18和张紧轮。架体10与轴套20的圆周面之间留有间隙,使得架体10与轴套20形成可旋转的活动连接结构。皮带张紧器中的轴套20的端面与附件安装支架50之间留有间隙,确保张紧器的基座30与发动机对手件一附件安装支架50的接触面积,从而分散固定螺栓28承受的直径方向的交变切应力以及基座30与附件安装支架50之间结合面处的应力,防止螺栓扭矩异常下降而松动,同时降低螺栓发生疲劳的几率。在结合面处,弯矩也能由轴套20和螺栓28 共同承担,相对较小的弯矩能防止螺栓力矩异常衰减,从而防止紧固螺栓松动,以及随之产生的异响等问题。轴套20与基座30之间过盈配合并以台阶面正面压住基座30从而使螺栓间接锁紧基座30,以降低对加工结合面的工艺要求。此时,单纯地靠控制螺栓预紧力就能控制对基座30的压紧力,进而控制整个皮带张紧器的安装紧固。更佳地,所述附属段22的长度小于所述基座30的顶面35与底面36之间的距离。 即附属段22的长度小于第二过孔深度,使得轴套20的端面与附件支架50支架留有间隙。 在零件生产时,优化后的轴套、基座、附件支架的配合关系降低了轴套压装的工艺要求,减小了皮带张紧器的复杂程度。更佳地,所述附件支架50设有沉孔52,所述轴套20的附属段22的末端部伸入所述沉孔52并与所述沉孔52过渡配合,所述附属段22的末端端面26与所述沉孔52的底面具有间隙。轴套20小头嵌入附件支架预设的安装孔内,使轴套20也能分担弯矩,提高整个张紧轮对弯矩的抵抗能力。具体地,在现有的皮带张紧器基础上,加长轴套20小头轴向长度,且在附件支架 50增加与之配合的沉孔52,以尺寸公差来保证轴套20小头端面与附件支架的凹台上有合适的间隙,使得张紧轮与附件支架的结合面仍为基座与附件支架之间的接合面。当张紧轮受到轮系传递来的振动和弯矩时,能够有效的分散到基座30与附件支架50的结合面上, 而不仅仅由螺栓承担。这样的结构能提高张紧轮抵抗振动以及发动机扭矩变化带来的冲击的能力,并提高整个轮系的可靠性。轴套小头圆周面与附件支架之间为间隙配合,便于安装,并在张紧轮工作时承担部分侧向弯矩,减小螺栓承受的弯矩,增加了皮带张紧器与附件支架50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皮带张紧器的抗击振动的能力,减小螺栓扭矩异常衰减的几率,防止张紧轮松动,使得发动机的系统稳定性提升,紧固螺栓疲劳的风险降低。更佳地,所述架体10设有环槽13,所述环槽13内设有弹簧15,所述弹簧15与所述架体10以及所述基座30均抵接。所述弹簧15为扭簧,该扭簧驱动可旋转套接于轴套20 的架体10产生摆动,张紧轮16随之摆向皮带压紧皮带使其张紧。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技术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技术所涵盖的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皮带张紧器,安装于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皮带张紧器,安装于附件支架对皮带进行张紧,其特征在于:所述皮带张紧器包括具有第一过孔的架体、通过轴承与所述架体连接的张紧轮、具有第二过孔的基座、具有主段和附属段的阶梯型轴套,所述主段穿设于所述第一过孔,所述附属段过盈配合地穿设于所述第二过孔,所述轴套的阶梯环面抵压于所述基座的顶面,所述基座的底面与所述附件支架抵接,所述轴套朝向所述附件支架的末端端面与所述附件支架之间具有间隙。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宇,郭杰亮,徐文玲,董松梅,何凯欣,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乘用车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