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立式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罐体,所述罐体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管和出水管;好氧区,所述好氧区设置在进水口和出水口之下,设有好氧微生物附着的填料;供氧装置,所述供氧装置朝好氧区内供氧,所述好氧区下设有厌氧区,进水管的出水端设置于所述厌氧区内或所述厌氧区以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立式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装置能够使污水经过厌氧处理之后再经过好氧处理,减轻了好氧微生物的处理负担,提高了污染物去除效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具体是一种立式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属于污水处理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逐年递增,由于环保意识的逐步增强,人们对生活污水处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生活污水的主要处理方式为厌氧处理和好氧处理。所谓厌氧处理就是将大分子的有机物通过厌氧微生物分解为较小分子的有机物,而这些较小分子的有机物还可以通过好氧微生物的作用进一步分解。由于厌氧处理过程不需要消耗氧气,因此不需要消耗动力来进行曝气,因此相应的厌氧处理装置又称为无动力装置;好氧处理是指在充分供氧和适当的温度、营养条件下,利用好氧微生物将污水中的小分子有机物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水、硫酸盐、硝酸盐等无害物质的过程。为了提高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充分利用厌氧微生物和好氧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特点,经常将二者结合使用,且把厌氧处理过程放在好氧处理过程之前。在现有的污水处理技术中,对于像农村、风景旅游景点、海岛居民区等地区,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地区,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这些地方产生的污水具有分散、不易收集且量少的特点,大范围的铺设污水收集管网较为困难,使得这种生活污水不能纳入城市大型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因此只能因地制宜寻找较为合适的高效低耗的污水处理工艺与方法。在污水处理的初始阶段,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多采用无动力厌氧处理,经过厌氧处理之后虽然能把大分子有机污染物分解成为小分子有机物,但是无法将小分子有机物进一步分解,导致污染物去除效率较低、易结垢等。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使用好氧处理的微动力污水处理装置应运而生,因为好氧处理必须使用曝气装置来持续提供氧气,因此相对于无动力厌氧处理过程而言,好氧处理是需要外界提供动力的,而微动力污水处理装置就是需要外界提供的动力较小,即曝气消耗的能源较少的装置,符合小型污水处理装置的特点。中国技术专利CN101823796A公开了一种生物法超微动力污水处理设备,是一种小型污水处理装置,其包括外罐体和内罐体,特征在于内罐体装有悬浮生物载体层和曝气机,底部曝气机动力部分固定在顶盖支架上,外罐体内的底端安装有斜板沉淀器,内罐体的下端有导流槽与外罐体相通。此种污水处理装置是以好氧处理方式为主的罐式装置。从此种装置的整个结构上来看,进入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悬浮物经历了被载体填料截留、吸附和好氧微生物分解后,污水在流经斜板沉淀器时产生沉淀,澄清后的水经出水管流出。但是,由于流经斜板沉淀器之后的水已被澄清,即大分子的有机污染物在经过好氧阶段的生物载体层和流经斜板沉淀器以后,余量很少。因此,澄清的水在流经斜板沉淀器和出水口之间的区域时,厌氧处理已经几乎不起任何作用,即整个污水处理过程实质上仅由好氧处理和沉淀组成,而且污水在经过好氧处理之前未经过厌氧处理,这使得污水中未经厌氧处理的大分子有机污染物直接进入好氧处理阶段进行好氧分解,故加重了好氧微生物的分解负担和动力消耗,使得污染物去除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罐式微动力污水处理装置未在好氧处理区之前设置厌氧处理区、污染物去除效率不高,从而提供一种将厌氧处理放在好氧处理之前的立式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立式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罐体、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贯通设置在罐体的侧壁上的不同位置;进水管,设置在所述罐体的内部或外部,与所述进水口连通;出水管,设置在所述罐体的外部,与所述出水口连通;好氧区,所述好氧区设置在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之下,设有好氧微生物附着的填料;供氧装置,所述供氧装置朝所述好氧区内供氧;所述好氧区下设有厌氧区,所述进水管的出水端设置于所述厌氧区内或所述厌氧区以下。上述的立式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在所述厌氧区的下方还设置沉淀区,所述进水管的出水端设置在所述沉淀区内。上述的立式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所述进水管从进水口处分成两个支路,其中一个支路与所述进水管的出水端连通,另一支路沿与所述进水管出水端相反的方向形成清渣口,所述清渣口和所述进水管的进水端之间的进水管为直管。上述的立式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所述罐体的最底部设置有止回阀,所述止回阀只允许罐体外部的液体单向进入所述罐体的内部。上述的立式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所述罐体由玻璃钢材料制成。上述的立式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所述好氧区、所述厌氧区、所述沉淀区所处空间由定位结构定位隔开。上述的立式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所述定位结构为定位格栅。上述的立式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所述供氧装置包括设有曝气头的曝气管,以及向所述曝气管内供氧气的气泵,所述曝气管伸入所述填料中间,所述曝气管的最下端设置有曝气头,所述曝气头设置在所述填料底部的上方。上述的立式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所述气泵为静音气泵。上述的立式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罐体顶部的排气管和设置在所述排气管顶部的排气管防护罩。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I)本技术所述的立式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所述好氧区下设有厌氧区,所述进水管的进水端与所述进水口连通,所述进水管的出水端设置于所述厌氧区内或所述厌氧区以下。本技术在好氧处理区之前设置厌氧处理区,可以使进入所述装置的污水先在厌氧条件下把污水中的大分子有机污染物分解成小分子的有机污染物,然后再经过好氧处理进一步把小分子有机污染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其他无害的无机物质,与污水未经过厌氧处理而直接进入好氧区相比,可以减轻好氧微生物的分解负担和动力消耗,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2)本技术所述的立式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在所述厌氧区的下方还设置沉淀区,所述进水管的出水端设置在所述沉淀区内。本技术优选在所述厌氧区的下方设置沉淀区,可以使污水中比水重的物质、主要是不能进行厌氧分解和好氧分解的无机物在进入所述污水处理装置之后直接沉淀到所述装置的底部,而不用将这些物质带入厌氧处理区和好氧处理区,从而间接地提高了厌氧处理和好氧处理的效率。(3)本技术所述的立式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所述罐体的最底部设置有止回阀,所述止回阀只允许罐体外部的液体单向进入所述罐体的内部。而不允许罐外的液体流向罐外,因此使得所述立式装置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也能把罐体外部四周的水吸入罐体内部,而不会造成由于罐体外部四周有水而造成罐体与罐体外部的土层接触不紧密而产生罐体松动的现象,这就使得上述污水处理装置仍然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4)本技术所述的立式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所述供氧装置位于厌氧区之上,包括设有曝气头的曝气管以及向所述曝气管内供氧气的气泵,所述曝气管伸入到所述填料中间,所述曝气管的最下端设置有曝气头,所述曝气头设置在所述填料底部的上方。这样就可以保证曝气时不扰动填料下方的厌氧区。·(5)本技术所述的立式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由玻璃钢材料制成。由于玻璃钢材料的密度较大,使得罐体的硬度和强度较大,耐腐蚀,密封性能好,不容易发生渗漏现象而影响到所述污水处理装置周边的环境。附图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图I是本技术所述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立式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罐体;?进水口(1)和出水口(2),分别贯通设置在罐体的侧壁上的不同位置;?进水管(3),设置在所述罐体的内部或外部,与所述进水口(1)连通;?出水管,设置在所述罐体的外部,与所述出水口(2)连通;?好氧区(21),所述好氧区(21)设置在所述进水口(1)和出水口(2)之下,设有好氧微生物附着的填料(12);?供氧装置,所述供氧装置朝所述好氧区(21)内供氧;?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区(21)下设有厌氧区(22),所述进水管(3)的出水端设置于所述厌氧区(22)内或所述厌氧区(22)以下。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星存,高绣纺,李方敏,马立安,
申请(专利权)人:陈星存,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