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性连接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25094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14 06: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磁性连接器结构,包括一第一连接器及一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包括一第一绝缘座体、多个第一上连接端子、多个第一下连接端子及一磁性元件,第一上连接端子及第一下连接端子分别设置于第一绝缘座体中,且第一上连接端子邻近前端的部分外露在第一绝缘座体的顶侧,第一下连接端子邻近前端的部分外露在第一绝缘座体的底侧,磁性元件设于第一绝缘座体中;第二连接器包括一第二绝缘座体、多个第二上连接端子、多个第二下连接端子及一导磁元件,第二上连接端子及第二下连接端子分别设置于第二绝缘座体中;导磁元件设于第二绝缘座体中;磁性元件与导磁元件能通过磁力相互吸引,使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相结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磁性连接器结构,包括一第一连接器及一第二连接器,该第一连接器的前侧能被插接至该第二连接器的插接空间中,且该第一、第二连接器能通过一磁性元件及一导磁元件相互结合,使该第一连接器的第一上、下连接端子与该第二连接器的第二上、下连接端子分别电气连接,该第一、第二连接器能在受力后即时脱离,有效避免装设有该第二连接器的电子装置坠落至地面。
技术介绍
在各类电子系统中,连接器在装置与装置、元件与元件、系统与系统之间进行电连接和信号传递,为构成一个完整系统所需要的基础元件。图I所示者为传统的连接器结构,包括一板端连接器10及一线端连接器11,其中,板端连接器10装设在一电子装置12(如笔记型电脑、平板电脑)上,且板端连接器10内的端子与电子装置12内部的电路板(图中未示)相电气连接。另一方面,线端连接器11内的端子与一缆线13内部的导线相连接,该线端连接器11能插接至该板端连接器10中,使两者内部的端子相互接触。如此,电子装置12便能透过板端连接器10、线端连接器11及缆线13,而与外部的其他电子设备相连接,并进行电子信号的传递工作。然而,上述连接器结构在实际使用上,仍有许多缺陷有待改善。当线端连接器11完全插接至板端连接器10后,若使用者不慎碰撞或拉扯到缆线13,而瞬间对缆线13产生一力量F,该线端连接器11将无法即时地自板端连接器10中脱离,如此,极有可能导致电子装置12被缆线13拖曳而坠落至地面,进而造成电子装置12严重损坏,相当不理想。再者,由于此时线端连接器11的受力方向不同于正常的插拔方向,更可能造成线端连接器11及板端连接器10变形损坏。有鉴于前述公知连接器结构的缺点,乃有业者利用磁铁,开发设计出另一种连接器结构,请参阅图2所示,此种连接器结构主要由一板端连接器20及一线端连接器21所构成,其中板端连接器20的一侧面上设置有一磁铁200,且同一侧面上设置有多个连接端子201。在图2中,连接端子201的右端凹陷形成类似碗状结构。另一方面,线端连接器21的一侧面上亦设置有一磁铁210,且该侧面上凹设有多个凹孔211,各凹孔211内分别设置有一弹性元件212,且各弹性元件212的末端分别连接一连接端子213。当板端连接器20与线端连接器21相接触时,连接端子213的前端能伸入至连接端子201的凹陷部分,且连接端子213通过其后方的弹性元件212,弹性地抵接至连接端子201上,使该等连接端子201、213形成电气连接。同时,磁铁200与磁铁210通过磁力相互吸引,使该线端连接器21紧密地贴靠在板端连接器20上,以确保连接端子201、213的电气连接。通过此种连接器结构的硬体特征,当使用者不慎碰撞或拉扯到缆线22时,磁铁200与磁铁210便能受力自动分离,使板端连接器20及线端连接器21相互脱离,如此,装设有板端连接器20的电子装置便不会因缆线22而掉落至地面。然而,前述改良后的连接器结构,仍存在着设计上的缺陷。复请参阅图2所示,根·据专利技术人的研究发现,当板端连接器20与线端连接器21相连接时,由于两磁铁200、210的磁性吸引力必须克服连接端子201、213弹性抵接的力量,方能使板端连接器20及线端连接器21的结合力达到设计所需的力量条件。一旦连接端子201、213的数量较多(如10组以上),连接端子201、213弹性抵接的总力量将会相当强,在此情况下,制造厂商必须使用闻价的强力磁铁作为该等磁铁200、210,或者,必须大幅增加磁铁200、210的表面积。然而,采用高价的强力磁铁将大幅增加连接器(20、21)的设计制造成本,而在价格上失去竞争优势,非常不理想。另一方面,增加磁铁200、210的表面积,更会导致连接器(20、21)的体积或面积大增,不符合小型化的需求,且无法适用在移动电话或平板电脑等厚度较小的电子装置上,明显欠缺结构设计上的弹性及适用性。因此,如何改善公知连接器结构的诸多问题,令板端连接器及线端连接器能在意外瞬间受力时,即时相互脱离,以避免装设有板端连接器的电子装置坠落至地面,并令板端连接器及线端连接器在结合时,无须与连接端子抵接的力量相对抗,以避免采用高价的强·力磁铁或增大连接器的体积,即为本专利技术在此欲探讨的一重要课题。有鉴于前揭公知连接器结构的诸多缺失,专利技术人经过长久努力研究与实验,终于·开发设计出本专利技术的磁性连接器结构,以期能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磁性连接器结构,其能令板端连接器及线端连接器在意外受力后能即时分离,避免电子装置坠落后损坏,并降低连接器结构的制造成本,提高连接器结构的设计弹性。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磁性连接器结构,包括一第一连接器及一第二连接器,其中,该第一连接器包括一第一绝缘座体、多个第一上连接端子、多个第一下连接端子及一磁性元件,该第一绝缘座体的前侧外露在该第一连接器的前端,该第一上连接端子设置于该第一绝缘座体中邻近顶侧的位置,且该第一上连接端子邻近前端的部分外露在该第一绝缘座体的顶侧;该第一下连接端子设置于该第一绝缘座体中邻近底侧的位置,且该第一下连接端子邻近前端的部分外露在该第一绝缘座体的底侧;该磁性元件设置于该第一绝缘座体中,且该磁性元件的前侧对应于该第一绝缘座体的前侧;该第二连接器包括一第二绝缘座体、多个第二上连接端子、多个第二下连接端子及一导磁元件,其中,该第二绝缘座体设在该第二连接器内,其前侧开设有一开口,且向内延伸设有一插接空间,该插接空间的构形与该第一绝缘座体的前侧的构形相匹配;该第二上连接端子设置于该第二绝缘座体中邻近顶侧的位置,且该第二上连接端子邻近前端的部分延伸至该插接空间中,该第二上连接端子的后端延伸至该第二绝缘座体的后侧外;该第二下连接端子设置于该第二绝缘座体中邻近底侧的位置,且该第二下连接端子邻近前端的部分延伸至该插接空间中;该导磁元件设置于该第二绝缘座体中,且该导磁元件的前侧对应于该插接空间;在该第一绝缘座体的前侧被插接至该插接空间内的状态下,该磁性元件与该导磁元件能通过磁力相互吸引,使该第一连接器与该第二连接器相结合,且该第二上连接端子能接触该第一上连接端子,以形成电气连接。如此,即便使用者不慎碰撞到组装有该第一连接器的缆线,由于该第一、第二连接器通过磁力相结合,故能在受力后即时脱离。此外,由于该磁性元件及导磁元件的磁力无须与该等连接端子抵接的力量相对抗,因此,制造厂商无须使用高单价的强力磁铁作为该磁性元件,且亦无须增加磁性元件及导磁元件的表面积,便能使该第一、第二连接器在所需的力量条件下相结合,大幅节省制造成本。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磁性连接器,包括一绝缘座体、多个上连接端子、多个下连接端子及一磁性元件,其中该上连接端子设置于该绝缘座体中邻近顶侧的位置,且该上连接端子邻近前端的部分外露在该绝缘座体的顶侧;该下连接端子设置于该绝缘座体中邻近底侧的位置,且该下连接端子邻近前端的部分外露在该绝缘座体的底侧;该磁性元件设置于该绝缘座体中,且该磁性元件的前侧对应于该绝缘座体的前侧。本专利技术又提出一种磁性连接器,包括一绝缘座体、多个上连接端子、多个下连接端子及一导磁元件,其中该绝缘座体的前侧开设有一开口,且向内延伸设有一插接空间;该上连接端子设置于该绝缘座体中邻近顶侧的位置,且该上连接端子邻近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磁性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磁性连接器结构包括:一第一连接器及一第二连接器,其中,该第一连接器包括:一第一绝缘座体,其前侧外露在该第一连接器的前端;多个第一上连接端子,设置于该第一绝缘座体中邻近顶侧的位置,且该第一上连接端子邻近前端的部分外露在该第一绝缘座体的顶侧;及一磁性元件,设置于该第一绝缘座体中,且该磁性元件的前侧对应于该第一绝缘座体的前侧;该第二连接器包括:一第二绝缘座体,设在该第二连接器内,其前侧开设有一开口,且向内延伸设有一插接空间,该插接空间的构形与该第一绝缘座体的前侧的构形相匹配;多个第二上连接端子,设置于该第二绝缘座体中邻近顶侧的位置,且该第二上连接端子邻近前端的部分延伸至该插接空间中,该第二上连接端子的后端延伸至该第二绝缘座体的后侧外;及一导磁元件,设置于该第二绝缘座体中,且该导磁元件的前侧对应于该插接空间;在该第一绝缘座体的前侧插接至该插接空间内的状态下,该磁性元件与该导磁元件能通过磁力相互吸引,使该第一连接器与该第二连接器相结合,且该第二上连接端子能接触该第一上连接端子,以形成电气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磁性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磁性连接器结构包括一第一连接器及一第二连接器,其中,该第一连接器包括 一第一绝缘座体,其前侧外露在该第一连接器的前端; 多个第一上连接端子,设置于该第一绝缘座体中邻近顶侧的位置,且该第一上连接端子邻近前端的部分外露在该第一绝缘座体的顶侧;及 一磁性元件,设置于该第一绝缘座体中,且该磁性元件的前侧对应于该第一绝缘座体的前侧; 该第二连接器包括 一第二绝缘座体,设在该第二连接器内,其前侧开设有一开口,且向内延伸设有一插接空间,该插接空间的构形与该第一绝缘座体的前侧的构形相匹配; 多个第二上连接端子,设置于该第二绝缘座体中邻近顶侧的位置,且该第二上连接端子邻近前端的部分延伸至该插接空间中,该第二上连接端子的后端延伸至该第二绝缘座体的后侧外;及 一导磁元件,设置于该第二绝缘座体中,且该导磁元件的前侧对应于该插接空间; 在该第一绝缘座体的前侧插接至该插接空间内的状态下,该磁性元件与该导磁元件能通过磁力相互吸引,使该第一连接器与该第二连接器相结合,且该第二上连接端子能接触该第一上连接端子,以形成电气连接。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磁性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器尚包括多个第一下连接端子,该第一下连接端子设置于该第一绝缘座体中邻近底侧的位置,且该第一下连接端子邻近前端的部分外露在该第一绝缘座体的底侧;该第二连接器尚包括多个第二下连接端子,该第二下连接端子设置于该第二绝缘座体中邻近底侧的位置,且该第二下连接端子邻近前端的部分延伸至该插接空间中,该第二下连接端子的后端延伸至该第二绝缘座体的后侧外。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性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绝缘座体由一第一上座体及一第一下座体所构成,该第一上连接端子设置于该第一上座体中邻近顶侧的位置,该第一下连接端子设置于该第一下座体中邻近底侧的位置。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磁性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磁性元件夹持在该第一上座体及该第一下座体之间,而设置于该第一绝缘座体中。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磁性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绝缘座体的顶侧邻近两端的位置,分别向上凸设有一导引部,该第二绝缘座体内对应于各该导引部的位置,分别凹设有一导轨,在该第一连接器的前侧插接至该插接空间内的状态下,各该导引部能分别进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显钰
申请(专利权)人:矽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