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通道蒸发器及包含其的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21285 阅读:1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13 20: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微通道蒸发器和包含它的空调器,微通道蒸发器包括分配管,该分配管为扁管。本发明专利技术将分配管设置为扁管,在扁管状的分配管中,分配管截面呈扁平状,由于分配管厚度很小,避免制冷剂在分配管中形成气相在上、液相在下的分层流动;另外,本发明专利技术优化了分配孔尺寸及相邻分配孔之间距离,可以有效改善制冷剂在分配管内流动过程中因流动阻力不同而导致的制冷剂不均匀分配现象,所以经过分配管的分配后,进入集流管中的制冷剂和从集流管进入到蒸发器扁管中的制冷剂流动均匀,换热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制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通道蒸发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分配管的微通道蒸发器和包含该微通道蒸发器的空调器。
技术介绍
微通道蒸发器,又称平行流蒸发器,主要组成元件包括集流管、微通道扁管和百叶窗翅片,集流管和扁管构成制冷剂流动的通道,管内制冷剂和管外空气通过多孔扁管以及与之相连的百叶窗翅片发生热量交换,从而达到对环境制冷的效果。微通道蒸发器运行期间,制冷剂经入口导管进入集流管,再由集流管分配至每根微通道扁管。现有技术的分配管目前为圆形管,例如,中国技术专利(授权公告号CN201522230U)公开了一种分配管和具有该分配管的换热器,其中的分配管为圆形管,集流管也为圆形管。由于微通道扁管空间位置的差异,各微通道扁管中存在制冷剂流量分配不均匀的问题。不同于微通道冷凝器,微通道蒸发器入口集流管中的制冷剂为气液两相状态,两相密度的不同会导致通过圆形的分配管进入集流管的制冷剂在集流管内发生气相在上、液相在下的分层流动,加之制冷剂在分配管内流动过程中流动阻力的差异,现有的分配管为圆形管的结构使进入微通道扁管中制冷剂的不均匀分配更为严重,某些微通道扁管中完全没有制冷剂流入甚至发生制冷剂的倒流现象,造成部分微通道扁管换热情况的恶化,影响蒸发器换热效率,从而降低制冷系统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微通道蒸发器,以解决现有的微通道蒸发器中,进入蒸发器扁管中的制冷剂流量分配不均匀的问题。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微通道蒸发器,微通道蒸发器包括分配管,分配管为扁管。进一步地,分配管为椭圆形扁管。进一步地,椭圆形分配管的管壁形成椭圆形内腔,内腔中设有支撑分配管管壁的加强筋。进一步地,加强筋为板状,位于椭圆形分配管的短轴上。进一步地,微通道蒸发器还包括集流管和蒸发器扁管,分配管设置在集流管的内腔中,分配管的管壁上设有分配孔与集流管连通,蒸发器扁管伸入到集流管的内腔中并位于分配管之外,沿集流管的径向截面,以分配管的管壁的最长投影方向为分配管截面的长度方向,以平行于微通道扁管方向为分配管截面的高度方向,分配管截面的长度方向与蒸发器扁管端面平行,分配管截面的高度方向与蒸发器扁管端面垂直。进一步地,分配管为椭圆形扁管,分配管的短轴与蒸发器扁管端面垂直,分配管的长轴与蒸发器扁管端面平行,蒸发器扁管位于分配管之下,加强筋与蒸发器扁管端面垂直。进一步地,当分配管为椭圆形扁管时,集流管内径为d,蒸发器扁端部与分配管的间距为h,分配管的椭圆面的长轴长度为a,短轴长度为b,0. 5d < a < O. 9d,0. Id < b<0. 4d, 0. 2d < h < 0. 4d。进一步地,分配孔为多个,分配孔为狭长形孔,数目为多个,多个分配孔沿着分配管的轴线方向依次间隔布置。。进一步地,分配管为铝合金制成,多个分配孔等间距间隔设置,每个分配孔的长度为L,宽度为T,沿制冷剂流动方向,第η个分配孔与第η+1个分配孔的间距为W(n),Imm < L<20mm, O. 03d < T < O. 2d, I ^ W (n) /ff (η+1) < 2。进一步地,沿制冷剂流动方向,加强筋延伸至分配管的首尾。本专利技术因此还涉及包含上述微通道蒸发器的空调器。本专利技术将分配管设置为扁管状,在扁管状的分配管中,分配管截面呈扁平状,由于分配管厚度(或高度)很小,避免制冷剂在分配管中形成气相在上、液相在下的分层流动;另外,本专利技术优化了分配孔尺寸及相邻分配孔之间距离,可以有效改善制冷剂在分配管内流动过程中因流动阻力不同而导致的制冷剂不均匀分配现象,所以经过分配管的分配后,进入集流管中的制冷剂和从集流管进入到蒸发器扁管中的制冷剂流动均匀,换热效率高。进而,本专利技术在椭圆形分配管侧壁沿着轴线方向开狭长孔,优化了分配孔长度和分配孔间距,能够改善微通道扁管中制冷剂流量均匀分配,提高微通道蒸发器换热效率。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图中相同功能的部件以同一个数字标注。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图I示意性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微通道蒸发器的立体结构;图2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集流管和分配管的侧视结构;图3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分配管的立体结构;图4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分配管的俯视结构。具体实施例方式除非另有说明,否则本专利技术的上下文中所用的术语具有下面给出的含义。本文没有具体给出含义的其他术语具有其在本领域中通常的含义。如图I、图2和图3,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微通道蒸发器包括分配管3,分配管3为扁管,例如可以为线形扁管,如图4所示,分配管3从俯视方向角度看例如可以为L形,以适应微通道蒸发器的内部结构的需要和换热效率的需要。由于扁管状的分配管高度显著降低,在分配管中的制冷剂的高度相应降低,制冷剂在分配管中不易出现分层流动,或者分层流动的程度显著降低,因而对而导致的制冷剂的分配要均匀得多。分配管3例如为长方形扁管和各种规则的或不规则的扁管。作为较佳的选择,分配管3为椭圆形扁管。这样,既便于制作,也便于沿短轴方向避免制冷剂分配不均。进一步地,如图I至图3,椭圆形分配管的管壁形成椭圆形内腔,内腔中设有支撑分配管管壁的加强筋32,这样,可以防止分配管在高压下发生形状外凸,增加分配管的强度,降低分配管上分配孔的加工难度。进一步地,加强筋32为板状,位于椭圆形分配管的短轴上,固定分配管3的顶面和底面,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加强筋32也可以采用不规则形状。进一步地,如图3,沿制冷剂流动方向(即分配管3的管体长度方向),加强筋延伸至分配管3的首尾两端,也就是,分配管3支撑整个分配管3,增加了整个分配管3的整体强度。进一步地,如图I和图2,微通道蒸发器还包括集流管I和蒸发器扁管2,分配管3设置在集流管I的内腔10中,分配管3的管壁上设有分配孔31与集流管I连通,蒸发器扁管2伸入到集流管的内腔10中并位于分配管3之外,蒸发器扁管2上设有开口或开孔与集流管I的内腔10连通,制冷剂通过开口或开孔进入蒸发器扁管2内部的多孔流动通道21,在蒸发器扁管2内的制冷剂和蒸发器扁管2之外的空气,通过具有多孔流动通道21的蒸发器扁管2以及与之相连的百叶窗翅片发生热量交换,从而达到对环境制冷的效果。如图1,沿集流管I的径向截面,以分配管3的管壁的最长投影方向为分配管截面的长度方向,即图I中的A-A方向,分配管I的管壁在A-A方向上投影长度最长。以垂直分配管截面的长度方向为分配管截面的高度方向,即高度方向为图I中的B-B方向,由于分配管厚度(或高度)很小,可以避免制冷剂在分配管中形成气相在上、液相在下的分层流动;另外,本专利技术优化了分配孔尺寸及相邻分配孔之间距离,可以有效改善制冷剂在分配管内流动过程中因流动阻力不同而导致的制冷剂不均匀分配现象,所以经过分配管的分配后,进入集流管中的制冷剂和从集流管进入到蒸发器扁管中的制冷剂流动均匀,换热效率高。进一步地,如图I和图2,分配管3截面的长度方向与蒸发器扁管2的端面25平行,分配管截面的高度方向与蒸发器扁管2的端面25垂直,分配管厚度(或高度)较小。这样,分配管中的制冷剂两相流体很难形成分层流动。进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通道蒸发器,所述微通道蒸发器包括分配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管为扁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通道蒸发器,所述微通道蒸发器包括分配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管为扁管。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微通道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管为椭圆形扁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通道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管的内腔中设有支撑所述分配管管壁的加强筋。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通道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为板状,位于所述椭圆形分配管的短轴上。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微通道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通道蒸发器还包括集流管和蒸发器扁管,所述分配管设置在集流管的内腔中,分配管的管壁上设有分配孔与集流管连通,蒸发器扁管伸入到集流管的内腔中并位于分配管之外,沿集流管的径向截面,以分配管的管壁的最长投影方向为分配管截面的长度方向,以平行于微通道扁管方向为分配管截面的高度方向,所述分配管截面的长度方向与蒸发器扁管端面平行,分配管截面的高度方向与所述蒸发器扁管端面垂直。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通道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管内径为d,所述蒸发器扁管端部与所述分配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建法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