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及包含其的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99600 阅读:1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7 01: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气液分离器,后者包括:底板,与该换热器的顶壁形成气液分离腔体,该顶壁设有换热器出气口,该底板包括盖板和连接在该盖板之下的导流板,该盖板上设有气液两相制冷剂的进口,该进口与换热器出气口错开,该导流板上设有液态制冷剂的出口,该出口位于液两相制冷剂的进口之下,将该气液分离腔体与位于其下面的换热器内腔连通;挡液板,为槽形,扣在该盖板上并位于该气液分离腔体中,罩住该气液两相制冷剂的进口,挡液板向下的一侧设有挡液板出口;以及端板,该端板封闭该气液分离腔体的两端。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换热器通过两次阻挡截留,有效地分离出液态制冷剂,有效地降低液击的风险,且蒸发器的内部结构简单,制作、安装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制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换热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气液分离器的换热器。
技术介绍
对于空调系统来说,蒸发器是四大部件之一,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直接与压缩机连接,如果蒸发器的设计不合理,换热效果不理想,制冷剂不能完全蒸发成气态,就会存在液态制冷剂进入压缩机的情况,形成液击现象,对压缩机造成损伤,同时对空调系统的正常运行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如何合理的设计蒸发器结构,在保证换热效果的同时有效避免压缩机的液击现象,成为设计空调系统一个常见以及重要的问题,也是影响空调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压缩机使用寿命的一个关键问题。 随着制冷空调领域的发展,气液分离器被内置于蒸发器中成为蒸发器结构的一部分,合理的气液分离器结构能有效的解决换热效果与压缩机液压缩之间的矛盾问题。尤其对于满液式蒸发器而言,气液分离器的作用非常重要,如果分离效率不高,会引起两种不良后果一、为了避免液压缩,降低蒸发器中的液位,在浪费部分换热管的同时,也会降低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二、为了保证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提高蒸发器的液位,使换热管充分利用,则可能会引起液压缩,对压缩机造成损伤。现在技术中,各种蒸发器的结构设计过程中所采取处理此问题的措施大概可以分为两类,其一不带内置气液分离器,而是通过其他的措施来达到此目的,比如说筒体内部增加过热管等;其二为内置气液分离器,但是各厂家对于气液分离器的结构设计也各不相同,大多数的原理都是采用阻挡截留的原理来去除压缩机吸气中的液态制冷剂,分离后气态制冷剂进入压缩机中压缩,液态制冷剂返回蒸发器中,其中一部分气液分离的效果良好,但是结构复杂,制作和安装的过程非常不便;另一部分虽然结构简单,但是分离效果差,液态制冷剂还是会进入到压缩机中,导致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热器,以解决现有的气液分离效果差的问题。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设置在换热器的内腔中的气液分离器,该气液分离器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为凹形截面的板体,与所述换热器的顶壁一起形成气液分离腔体,所述顶壁设有换热器出气口,所述底板包括盖板和连接在所述盖板之下的导流板,所述盖板上设有气液两相制冷剂的进口,所述气液两相制冷剂的进口与所述换热器出气口错开设置,所述导流板上设有液态制冷剂的出口,所述液态制冷剂的出口位于所述气液两相制冷剂的进口之下,所述液态制冷剂的出口将所述气液分离腔体与位于其下面的所述换热器内腔连通;气液分离器还包括挡液板,所述挡液板为槽形,扣在所述盖板上并位于所述气液分离腔体中,所述槽形的挡液板罩住所述气液两相制冷剂的进口、所述挡液板的向下的一侧设有挡液板出口;气液分离器还包括端板,端板封闭气液分离腔体的两端。进一步地,换热器为蒸发器。进一步地,所述挡液板的径向截面是矩形,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挡液板、第二挡液板和第三挡液板,所述第一挡液板位于所述第三挡液板的上方,所述挡液板出口位于所述第三挡液板上。 进一步地,换热器为圆筒状,在所述底板的两侧对称地各设置一个挡液板,所述液态制冷剂的出口位于所述导流板的最低处。进一步地,两侧的底板关于相交线对称设置;两侧的挡液板关于相交线对称设置。进一步地,盖板和导流板连接形成圆弧形。 进一步地,在气液分离腔体内,盖板和导流板相交成钝角,导流板本身也弯折成钝角。本专利技术还涉及包含上述换热器的空调系统或者空调器。本专利技术通过盖板盖住所述换热器的出气口,气液两相制冷剂从盖板上的气液两相制冷剂的进口迂回进入到气液分离器中,有效的降低了气液两相制冷剂的流速,通过碰撞截留分离出一部分液态制冷剂,被分离出来的液态制冷剂沿着导流板流回换热器中继续换热,同时在流速降低后,制冷剂中的部分液态制冷剂在重力作用下也会被分离出来,通过底部液态制冷剂的出口返回至换热器中继续换热,避免滞留在气液分离器中。而且,挡液板进一步的降低制冷剂的流速,对经过底板后没有被分离出来的液态制冷剂进行碰撞截留,同时流速再次降低后,制冷剂中又会有一部分液态制冷剂在重力作用下被分离出来。经过挡液板第二次气液分离后被分离出来的液态制冷剂通过挡液板出口和底板底部的液态制冷剂的出口流回至换热器中继续参与换热。本专利技术利用了弯板的阻挡作用和重力分离液态制冷剂的方式,经过两次阻挡截留,可有效的分离出液态制冷剂,有效的降低液击的风险,且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使蒸发器的内部结构简单,制作、安装方便。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图中相同功能的部件以同一个数字标注。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图I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立体结构;图2为图I中A-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图3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剖面结构;图4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底板的立体结构;图5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底板的俯视结构;图6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底板的侧视结构;图7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挡液板的侧视结构;图8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挡液板的立体结构;图9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挡液板的主视结构。附图标号说明I、换热器筒体10、换热器的顶壁18、压缩机吸气口(即换热器的出气口)14、气液分离腔体16、换热器的内腔160、换热管3、底板31、盖板32、相交线33、导流板310、气液两相制冷剂的进口 330、液态制冷剂的出口 5、挡液板51、第一挡液板52、第二挡液板53、第三挡液板530、挡液板出口 7、端板70、端板的顶边71、第一侧边73、第二侧边具体实施例方式除非另有说明,否则本专利技术的上下文中所用的术语具有下面给出的含义。本文没有具体给出含义的其他术语具有其在本领域中通常的含义。图I至图3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如图I至图3所示,换热器包括设置在换热器的内腔16中的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包括底板3、挡液板5和端板7,端板7位于气液分离器的两端。底板3、挡液板5和端板7可以为钢板,焊接在换热器内腔16的上部。 如图4和图5所示,底板3为凹形截面的板体(即为弯曲的板状),图中,底板3向下弯曲或凹陷,与端板7和换热器的顶壁10形成气液分离腔体14,气液分离腔体14除了通过气液两相制冷剂的进口 310和液态制冷剂的出口 330和换热器内腔16连通外,气液分离腔体14为一个封闭的腔体,进行气液分离。这里的术语“顶壁”并非严格地指换热器壁的正向上的部分,通常,换热器是水平放置的筒形物,顶壁是相对于液体制冷剂所占据的较低位置的壁而言。底板3包括盖板31和连接在盖板31之下的导流板33,盖板和导流板在一起的整体截面为凹形,具体地可以连接形成圆弧形或折弯形,优选地,底板3为折弯形便于和挡液板5的焊接连接。导流板33的长度可以与盖板31相同。盖板31上设有气液两相制冷剂的进口 310,进口 310较佳的选择为小孔状,以降低气液两相制冷剂的速度。在流速降低后,制冷剂中的部分液态制冷剂在重力作用下也会被分离出来。为了保证气液两相制冷剂进入气液分离器的流量,进口 310可以设置为多个。盖板31设置在换热器的内腔16的上部并从下方盖住(包含挡住)换热器的出气口 18,即盖板31面对换热器的出气口 18处不设有气液两相制冷剂的进口 310,以起到挡板的作用。导流板33也盖住换热器的出气口 18.。也就是,气液两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热器,包括设置在所述换热器的内腔中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器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为凹形截面的板体,与所述换热器的顶壁一起形成气液分离腔体,所述顶壁设有换热器出气口,所述底板包括盖板和连接在所述盖板之下的导流板,所述盖板上设有气液两相制冷剂的进口,所述气液两相制冷剂的进口与所述换热器出气口错开设置,所述导流板上设有液态制冷剂的出口,所述液态制冷剂的出口位于所述气液两相制冷剂的进口之下,所述液态制冷剂的出口将所述气液分离腔体与位于其下面的所述换热器内腔连通;挡液板,所述挡液板为槽形,扣在所述盖板上并位于所述气液分离腔体中,所述槽形的挡液板罩住所述气液两相制冷剂的进口、所述挡液板的向下的一侧设有挡液板出口;以及端板,所述端板封闭所述气液分离腔体的两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焜柳玉春丁艳玲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盾安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