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装式绕线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11570 阅读:2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7 17:55
一种组装式绕线架,包括一绕线基座、一一次侧线圈、一第一壳体、一第二壳体、一二次侧线圈与二接脚座。该绕线基座具有一第一绕线部供以绕设该一次侧线圈,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分别设有一第一凹槽与一第二凹槽,并自该绕线基座的相对两侧嵌入该第一绕线部,该第一凹槽与该第二凹槽接合而成一第二绕线部,供以绕设该二次侧线圈,此设计可提高耦合感应与降低整体高度。其中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分设有一第一延伸部与一第二延伸部,其分别卡合于该第二壳体的一端及该第一壳体的一端,以增加线圈的沿面距离。(*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变压器的绕线架设计,尤其是一种可增加沿面距离、提高耦合感应与降低高度的组装式绕线架
技术介绍
绕线架广泛用于变压器或电感器等电子元件,而具有各种样式。其一般具有一绕线基座、一一次侧线圈、一二次侧线圈,该绕线基座具有一绕线部且贯穿设有一穿孔,该一次侧线圈与该二次侧线圈分别绕设于该绕线部上,该一次侧线圈及该二次侧线圈产生耦合感应,进而达成电压变化或其余目的。然而,传统的绕线基座将该绕线部系设有至少二隔板分隔出多个绕线区,该一次侧线圈与该二次侧线圈再分别绕设于不同的该绕线区,藉由该两隔板以消除漏感的产生并 提升耦合效率,然而此种设计容易使该绕线基座的沿面距离过短而不符安全规格需求。此外,该绕线基座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一接脚座与多个接脚,供以固定该一次侧线圈与该二次侧线圈。其中,该一次侧线圈与该二次侧线圈于绕设在该绕线部后,分别将终点端导线固定于相对侧的该等接脚上,然而于焊锡加工时,则容易减少沿面距离,而产生安全性问题。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专利技术人构思一种可增加沿面距离并可大幅提升耦合感应效率以及降低整体高度的组装式绕线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装式绕线架,利用一第一壳体与一第二壳体相接合并嵌合于一次侧线圈所绕设的一第一绕线部外侧,再将二次侧线圈绕设于该第一壳体及该第二壳体上的凹槽处,而省去添加绝缘层套管于一次侧线圈或二次侧线圈间的加工程序,其中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的相对端分设有一第一延伸部与一第二延伸部而使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可相互套和并增加沿面距离以提高安全性,此外亦可使一次侧线圈与该第一壳体及该第二壳体紧密贴合设置,以提升耦合感应能力及降低整体高度达到微型化的功效。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的组装式绕线架,包含一绕线基座,其为一贯穿设有一穿孔的结构体并具有一第一绕线部,且于顶端与底端分设有一顶板与一底板;一一次侧线圈,绕设于该第一绕线部;一第一壳体,设有一第一凹槽,且相对设置该第一凹槽之侧的结构为,自该绕线基座的一侧嵌入以卡合于该第一绕线部,该第一壳体的一端设有一第一延伸部,其大小与厚度小于该第一壳体;一第二壳体,具有一第二凹槽,且相对设置该第一凹槽之侧的结构为,自该绕线基座相对设置该第一壳体的另一侧嵌入,以卡合于该第一绕线部,并与该第一壳体相扣合使该第一凹槽与该第二凹槽连接形成一第二绕线部,该第二壳体相对于设有该第一延伸部的一端,设有一第二延伸部,其大小与厚度小于该第二壳体,该第一延伸部与该第二延伸部于组装时分别卡固于对应的该第二凹槽与该第一凹槽内;一二次侧线圈,绕设于该第二绕线部;及二接脚座,分设于该绕线基座底端的相对两侧。其中,该顶板的相对二侧设有一第一凸板与一第二凸板,使该顶板的相对两侧略高于其中央部分,该第一凸板与该第二凸板且分设有一卡合槽,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顶端对应于该卡合槽的位置分设有一第一卡合块与一第二卡合块,且该二接脚座分别自该底板的相对两侧延伸设置,且分设有多个凸块,且于该每一凸块上分设有一接脚。其中,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呈U字形或Π字形,且该一次侧线圈与该二次侧线圈相对于该二接脚座分别呈水平绕设。本技术系更具有一铁芯组,分别自该绕线基座的两侧贯穿设于该穿孔内,而形成变压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透过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及该绕线基座的组设,而使该一次侧线圈与第一壳体及该第二壳体可紧密贴合而减低整体高度,且亦可提高耦合反应。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亦可代替绝缘层,而达到隔离该一次侧线圈与该二次侧线圈的效果,进而省去增设绝缘层的加工程序,并节省成本与时间。此外该第一延伸部与该第二延伸部的设置,可增大该一次侧线圈与该二次侧线圈的沿面距离,以提高安全性。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第一实施态样的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第一实施态样的组装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第一实施态样的剖面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第一实施态样的另一组装图。图5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态样的上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_组装式绕线架;10_绕线基座;101_穿孔;102_第一绕线部;103-顶板;1031_第一凸板;1032_第二凸板;1033_卡合槽;104_底板;11_ 一次侧线圈;12-第一壳体;121_第一凹槽;122_第一卡合块;123_第一延伸部;13_第二壳体;131_第二凹槽;132_第二卡合块;133_第二延伸部;14_第二绕线部;15_ 二次侧线圈;16_接脚座;161-凸块;1611_接脚;2_铁芯组。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就本技术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及优点做进一步地说明。请参阅图I、图2及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第一实施态样的分解图、组装图及剖面图。本技术的组装式绕线架1,包括一绕线基座10、一一次侧线圈11、一第一壳体12、一第二壳体13、一二次侧线圈15与二接脚座16。该绕线基座10由具绝缘特性的材料制成,为一贯穿设有一穿孔101的结构体,且具有一第一绕线部102,并于该绕线基座10的顶端与底端分设有一顶板103与一底板104,其中该穿孔101自该顶板103侧贯穿至该底板104侧。该顶板103的相对两侧设有一第一凸板1031与一第二凸板1032,且凸出于该顶板,并分别于其上设有一卡合槽1033。该一次侧线圈11绕设于该第一绕线部102,其为一铜导线,亦可使用外层具有绝缘材料的导线。该第一壳体12呈U字形并设有一第一凹槽121,该第一凹槽121配合该第一壳体12的形状亦呈U字形,该第一壳体12顶端对应该第一凸板1031的该卡合槽1033而设有一第一卡合块122,该第一壳体12相对设置该第一凹槽121之侧的结构为,自该绕线基座10的一侧嵌入以固定于该第一绕线部102,同时该第一^^合块122与该第一凸板1031的该卡合槽1033相卡掣固定。该第一壳体12的一端设有一第一延伸部123,其大小与厚度小于该第一壳体12。该第二壳体13亦呈U字形并设有一第二凹槽131,该第二凹槽131同样为U字形以配合该第二壳体13,该第二壳体13顶端对应该第二凸板1032的该卡合槽1033而设有一第二卡合块132,相对设置该第二凹槽131之侧的结构为,自该绕线基座10卡固该第一壳体12的相对侧嵌入,使该第二壳体13与该第一壳体12相接合,同时该第二卡合块132与该第二凸板1032的该卡合槽1033相卡掣固定。该第二壳体13相 对该第一壳体12设置该第一延伸部123的一端设有一第二延伸部133,且该第二延伸部133的大小与厚度小于该第二壳体13。该第一壳体12与该第二壳体13分别自该绕线基座10的相对两侧嵌入时,该第一延伸部123与该第二壳体13对应的一端相卡合,该第二延伸部133与该第一壳体12对应的一端相卡合,使该第一凹槽121与该第二凹槽123相连接而形成一第二绕线部14。该二次侧线圈15绕设于该第二绕线部14,其同样可为一铜导线或外层包覆有绝缘材料的导线。特别一提的是,透过该第一壳体12与该第二壳体13,可有效隔离该一次侧线圈11与该二次侧线圈15,获得更佳的耦合效应,此外,透过该第一延伸部123与该第二延伸部133增加该第一绕线部102及该第二绕线部14的沿面距离,以增进安全性。此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组装式绕线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绕线基座,其为一贯穿设有一穿孔的结构体并具有一第一绕线部,且于顶端与底端分设有一顶板与一底板;一一次侧线圈,绕设于该第一绕线部;一第一壳体,设有一第一凹槽,且相对设置该第一凹槽之侧的结构为,自该绕线基座的一侧嵌入以卡合于该第一绕线部,该第一壳体的一端设有一第一延伸部,其大小与厚度小于该第一壳体;一第二壳体,具有一第二凹槽,且相对设置该第一凹槽之侧的结构为,自该绕线基座相对设置该第一壳体的另一侧嵌入,以卡合于该第一绕线部,并与该第一壳体相扣合使该第一凹槽与该第二凹槽连接形成一第二绕线部,该第二壳体相对于设有该第一延伸部的一端,设有一第二延伸部,其大小与厚度小于该第二壳体,该第一延伸部与该第二延伸部于组装时分别卡固于对应的该第二凹槽与该第一凹槽内;一二次侧线圈,绕设于该第二绕线部;及二接脚座,分设于该绕线基座底端的相对两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清渊陈其铭
申请(专利权)人:耀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