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器的栅极驱动电路及液晶显示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11428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7 17: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液晶显示器及其栅极驱动电路,属于显示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的栅极驱动电路只能以单一方向进行扫描,适用范围较小的技术问题。该栅极驱动电路,包括n个级联的移位寄存器,触发信号线STV、第一控制信号线VDC1、第二控制信号线VDC2,至少一晶体管T1、T2、T3、T4、T5、T6;T1的源极连接至STV,漏极连接至第1级的移位寄存器的input;T2的源极连接至STV,漏极连接至第n级的移位寄存器的input;T3和T4连接至第i级与第i+1级的移位寄存器之间;T5和T6连接至第j级与第j-1级的移位寄存器之间;VDC1与T1的栅极、T4的栅极、T5的栅极相连;VDC2与T2的栅极、T3的栅极、T6的栅极相连(n,i,j为整数)。该液晶显示器内部设有上述栅极驱动电路。(*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显示
,具体涉及一种液晶显示器的栅极驱动电路及液晶显示器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器现已广泛的应用于各个显示领域,如家 庭、办公、公共场所等。液晶显示器是由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排列的像素矩阵构成的,进行显示时,通过栅极驱动电路依次向液晶显示器的各行栅极线输入高电平,对像素矩阵进行逐行扫描。图I为现有的栅极驱动电路的示意图,首先由触发信号线STV向第I个移位寄存器的输入管脚(input)输入高电平,第I个移位寄存器的输出管脚(output)向第I行栅极线G(I)输入高电平,同时向第2个移位寄存器的input输入高电平。第2个移位寄存器向G(2)和第3个移位寄存器的input输入高电平,同时还向第I个移位寄存器的复位管脚(reset)输入高电平,关闭第I个移位寄存器。依次类推,完成从G(I)至G(n)的正向扫描。本专利技术人在实现本技术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上述栅极驱动电路只能实现单一方向的扫描,如果要实现从G(n)至G(I)的反向扫描,就需要重新设计阵列基板的线路,因此适用范围较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器的栅极驱动电路及液晶显示器,解决了现有的栅极驱动电路只能以单一方向进行扫描,适用范围较小的技术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种液晶显示器的栅极驱动电路,包括η个级联的移位寄存器,至少一触发信号线STV、至少一第一控制信号线VDC1、至少一第二控制信号线VDC2,至少一第一晶体管Tl、至少一第二晶体管Τ2、至少一第三晶体管Τ3、至少一第四晶体管Τ4、至少一第五晶体管Τ5、至少一第六晶体管Τ6,其中η为整数,且η > 2 ;每一级的移位寄存器的输出管脚(output)与所述液晶显示器的栅极线G (I)-G (η)——对应相连;Tl的源极连接至STV,漏极连接至第一级的移位寄存器的输入管脚(input);T2的源极连接至STV,漏极连接至最后一级的移位寄存器的input ;T3和T4的源极均连接至第i级的移位寄存器的output,T3和T4的漏极分别连接至第i+Ι级的移位寄存器的复位管脚(reset)和input,其中i为整数且ISiS n_l ;T5和T6的源极均连接至第j级的移位寄存器的output,T5和T6的漏极分别连接至第j-Ι级的移位寄存器的reset和input,其中j为整数且2彡j彡η ;VDCl与Tl的栅极、Τ4的栅极、Τ5的栅极相连;VDC2与Τ2的栅极、Τ3的栅极、Τ6的栅极相连。一种液晶显示器,内部设有上述栅极驱动电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在正向扫描模式时,将VDCl置为高电平,VDC2置为低电平,此时第一组晶体管,即Tl和所有的T4、T5导通;第二组晶体管,即Τ2和所有的Τ3、Τ6关断。STV发出的高电平通过Tl输入至第I级移位寄存器的input,第I级的移位寄存器的output向G(I)输入高电平,同时通过T4向第2级移位寄存器的input输入高电平。第2级的移位寄存器向G(2)输入高电平,并通过下一个T4向第3级移位寄存器的input输入高电平,同时还通过T5向第I级移位寄存器的reset输入高电平,关闭第I级移位寄存器。依次类推,完成从G(I)至G(n)的正向扫描。在反向扫描模式时,将VDCl置为低电平,VDC2置为高电平,此时第二组晶体管,SPT2和所有的T3、T6导通;第一组晶体管,即Tl和所有的Τ4、Τ5关断。STV发出的高电平通过Τ2输入至第η级移位寄存器的input,第η级的移位寄存器的output向G (η)输入高电平,同时通过Τ6向第η-I级移位寄存器的input输入高电平。第n_l级的移位寄存器向 G(n-l)输入高电平,并通过上一个T6向第n-2级移位寄存器的input输入高电平,同时还通过T3向第η级移位寄存器的reset输入高电平,关闭第η级移位寄存器。依次类推,完成从G(n)至G(I)的反向扫描。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栅极驱动电路,不需要更改阵列基板的线路,通过改变VDCl和VDC2的控制信号,再配合两组晶体管就能够分别实现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任意一种移位寄存器都可以运用该栅极控制电路,实现可控双向扫描,因此本技术提供的栅极驱动电路的适用范围大,具有较高的兼容性和可操作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I为现有的栅极驱动电路的部分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I所提供的栅极驱动电路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实施例I所提供的栅极驱动电路进行正向扫描时的信号时序图;图4为本技术的实施例I所提供的栅极驱动电路进行反向扫描时的信号时序图;图5为本技术的实施例2所提供的栅极驱动电路的示意图;图6A和图6B为本技术的实施例2中四条时钟信号线的信号时序图的两种情况。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I :如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液晶显示器的栅极驱动电路,包括η个级联的移位寄存器,至少一触发信号线STV、至少一第一控制信号线VDC1、至少一第二控制信号线VDC2,至少一第一晶体管Tl、至少一第二晶体管,Τ2至少一第三晶体管Τ3、至少一第四晶体管Τ4、至少一第五晶体管Τ5、至少一第六晶体管Τ6,其中η为整数,且η > 2 ;每一级的移位寄存器的输出管脚(output)与所述液晶显示器的η行栅极线G (I)-G (η)——对应相连。Tl的源极连接至STV,漏极连接至第I级的移位寄存器的输入管脚(input);T2的源极连接至STV,漏极连接至第η级的移位寄存器的输入管脚(input);T3和T4的源极均连接至第i级的移位寄存器的输出管脚(output),T3和T4的漏极分别连接至第i+Ι级的移位寄存器的复位管脚(reset)和输入管脚(input),其中i为整数且 I < i < η-I ;T5和T6的源极均连接至第j级的移位寄存器的output,T5和T6的漏极分别连接至第j-Ι级的移位寄存器的reset和input,其中j为整数且2彡j彡η ;VDCl与Tl的栅极、Τ4的栅极、Τ5的栅极相连;VDC2与Τ2的栅极、Τ3的栅极、Τ6的栅极相连。栅极驱动电路中通常还包括低电平信号线VSS和时钟信号线,本实施例以两条时钟信号线CLK1、CLK2为例进行说明,VSS作为电源线连接至需要置低的移位寄存器的电源管脚,CLKl和CLK2连接至每个移位寄存器的时钟信号管脚相连,且在相邻的两个移位寄存器上各自连接的管脚互换,CLKl与CLK2输出的脉冲信号的相位也是相反的,VSS、CLKU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晶显示器的栅极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n个级联的移位寄存器,至少一触发信号线、至少一第一控制信号线、至少一第二控制信号线,至少一第一晶体管、至少一第二晶体管,至少一第三晶体管、至少一第四晶体管、至少一第五晶体管、至少一第六晶体管,其中n为整数,且n>2;每一级的所述移位寄存器的输出管脚与所述液晶显示器的栅极线一一对应相连;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源极连接至所述触发信号线,漏极连接至第一级的移位寄存器的输入管脚;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源极连接至所述触发信号线,漏极连接至最后一级的移位寄存器的输入管脚;所述第三晶体管和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源极均连接至第i级的移位寄存器的输出管脚,所述第三晶体管和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漏极分别连接至第i+1级的移位寄存器的复位管脚和输入管脚,其中i为整数且1≤i≤n?1;所述第五晶体管和所述第六晶体管的源极均连接至第j级的移位寄存器的输出管脚,所述第五晶体管和所述第六晶体管的漏极分别连接至第j?1级的移位寄存器的复位管脚和输入管脚,其中j为整数且2≤j≤n;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线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栅极、所述第五晶体管的栅极相连;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线与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栅极、所述第六晶体管的栅极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贤杰马睿王国磊胡明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