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震螺丝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99032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7 00: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隔震螺丝,其包含一螺丝头部及一螺丝尾部。螺丝头部包含第一螺丝本体、第一磁性元件、第二螺丝本体、第二磁性元件、第三螺丝本体及第三磁性元件。第一磁性元件及第二磁性元件分别设于第一螺丝本体及第二螺丝本体。第三螺丝本体设于第一螺丝本体与第二螺丝本体之间。第三磁性元件包含第一端及第二端,设于第三螺丝本体。第一端与第一磁性元件相邻且形成互斥磁场,第二端与第二磁性元件相邻且形成互斥磁场。螺丝尾部则与第二螺丝本体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螺丝,特别是涉及一种可降低震动影响的隔震螺丝
技术介绍
近年来各类电子装置如电脑、笔电的使用越来越普及,如喇叭等多媒体周边装置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但喇叭如设置于电子装置内部,容易产生震动并通过结构向外传递,导致其他相关零件如硬盘、光盘机等产生共振,而导致运作失效。目前常用来降低喇叭产生的震动,以避免影响其他元件的方法,大部分都是在喇叭的固定孔结构上增设吸震垫片,用于吸收喇叭在运作时所产生的震动,但喇叭仍会直接与主体结构接触。由现有经验可知,在喇叭与主体结构间增设吸震垫片,的确具有将部分震动吸收的效果,但仍无法有效解决此问题。这是因为未被吸收的震动仍会经由主体结构传递至其他零件上。因此,有必要提供ー种隔震螺丝,将震动源与主体结构完全隔离,以解决先前技术的缺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隔震螺丝,可用以固定震动元件于主体结构上,并降低震动元件对主体结构的震动影响。为达成上述的目的,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的隔震螺丝包含一螺丝头部及ー螺丝尾部。螺丝头部包含第一螺丝本体、第一磁性元件、第二螺丝本体、第二磁性元件、第三螺丝本体及第三磁性元件。第一磁性元件设置于第一螺丝本体;第二磁性元件设置于第二螺丝本体。第三螺丝本体设于第一螺丝本体与第二螺丝本体之间,用以与震动元件连接。第三磁性元件设置于第三螺丝本体,其中第三磁性元件包括第一端及第ニ端,第一端与第一磁性元件相邻且形成互斥磁场,第二端与第二磁性元件相邻且形成互斥磁场。螺丝尾部与第二螺丝本体连接,用以固定震动元件于主体结构上。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三螺丝本体包含卡槽,而第三螺丝本体通过卡槽与震动元件连接。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一螺丝本体还包含至少一^^钩,第二螺丝本体还包含至少ー固定孔,第三螺丝本体还包含至少一通孔,通过该至少ー卡钩穿入该至少一通孔及该至少一固定孔,以连接第一螺丝本体、第二螺丝本体及第三螺丝本体。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每一^^钩皆包含一细长部及ー钩部,且细长部的长度大于第三螺丝本体的厚度。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一螺丝本体与第三螺丝本体之间形成第一间隙,第二螺丝本体与第三螺丝本体之间形成第二间隙。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螺丝尾部包括ー螺牙。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一磁性元件通过粘合的方式设置于第一螺丝本体,第ニ磁性元件通过粘合的方式设置于第二螺丝本体。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一螺丝本体、第二螺丝本体及第三螺丝本体均呈圆盘型。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卡槽为ー圆型卡槽。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三磁性元件包含一上磁性元件及一下磁性元件,上磁性元件设置于第三螺丝本体中,相邻于第一螺丝本体的ー侧,且下磁性元件设置于第三螺丝本体中,相邻于第二螺丝本体的ー侧。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一螺丝本体还包含多个卡钩,第二螺丝本体更包含多个固定孔,第三螺丝本体还包含多个通孔,通过该多个卡钩穿入该多个通孔及该多个固定孔,以连接第一螺丝本体、第二螺丝本体及第三螺丝本体。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一螺丝本体还包含四只卡钩,第二螺丝本体还包含四个固定孔,第三螺丝本体还包含四个通孔,通过该四只卡钩穿入该四个通孔及该四个固定孔,以连接第一螺丝本体、第二螺丝本体及第三螺丝本体。附图说明具体实施例方式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出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以下请先參考图I至图3,是关于本专利技术的隔震螺丝的第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的隔震螺丝I包括螺丝头部10及螺丝尾部20,其中螺丝头部10包含第一螺丝本体11、第一磁性元件12、第二螺丝本体13、第二磁性元件14、第三螺丝本体15及第三磁性元件16 ;螺丝尾部20包括螺牙2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螺丝本体11、第二螺丝本体13及第三螺丝本体15均呈圆盘型,但本专利技术不以此为限,也可能是正方形等其他形状。第一螺丝本体11、第二螺丝本体13及第三螺丝本体15基本上可由金属材料制成,但本专利技术也不以此为限,也可能由塑胶材料等其他材料制成。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磁性元件12设置于第一螺丝本体11下方,而第二磁性元件14设置于第二螺丝本体13上方。第三螺丝本体15设置于第一螺丝本体11与第二螺丝本体13之间,而第三磁性元件16设置于该第三螺丝本体15中。其中第一磁性元件12及第ニ磁性元件14可通过粘合的方式,分别设置在第一螺丝本体11与第二螺丝本体13上,但本专利技术不以此为限,第一磁性元件12及第ニ磁性元件14也可能直接以嵌合等其方式设置于第ー螺丝本体11与第二螺丝本体13上。第三螺丝本体15中有一空间,用以设置第三磁性元件16。第三磁性元件16包括第一端16a及第ニ端16b,其中第一端16a与第一磁性元件12相邻形成互斥磁场,而第二端16b与第二磁性元件14相邻也形成互斥磁场。由于第一磁性元件12与第三磁性元件16之间,以及第二磁性元件14与第三磁性元件16之间,皆产生互斥作用,使得第一螺丝本体11与第三螺丝本体15之间形成第一间隙31,而第二螺丝本体13与第三螺丝本体15之间形成第二间隙3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螺丝本体11包含四只卡钩llla、lllb、lllc及llld,第二螺丝本体13包含相对应的四个固定孔131a、131b、131c及131d,第三螺丝本体15包含相对应的四个通孔152a、152b、152c及152d。其中每只卡钩(111a、111b、Illc及llld)皆包含一细长部(lllla、llllb、llllc、lllld)及ー钩部(1112a、1112b、1112c、1112d),且细长部(1111a、1111b、1111c、lllld)的长度大于第三螺丝本体15的厚度。第一螺丝本体11可通过卡钩 llla、lllb、lllc 及 llld,穿入通孔 152a、152b、152c 及 152d 及固定孔 131a、131b、131c及131d,以将第一螺丝本体11、第二螺丝本体13及第三螺丝本体15连接在一起。其中第一螺丝本体11的四只卡钩可由金属材料制成,但本专利技术也不以此为限,也可能由塑胶材料等其他材料制成。第三螺丝本体15的通孔及第ニ螺丝本体13的固定孔皆呈圆形,但本专利技术不以此为限,也可能是方形等其他形状。另需注意的是,卡钩、固定孔及通孔的数量并不以四个为限,只要能发挥固定的功能即可。第三螺丝本体15另包含ー卡槽151,且卡槽151为圆型卡槽,但本专利技术不以此为限,也可能是方形等其他形状的卡槽。在本实施例中,螺丝尾部20与第二螺丝本体13连接。螺丝尾部20基本上是由螺牙21构成,但本专利技术不以此为限,也可能是卡钩等其他结构。接着请參考图4,是关于应用本专利技术的隔震螺丝于降低震动影响的一示意图。以下将以图I所示的隔震螺丝I为例,说明如何应用本专利技术的隔震螺丝以降低震动影响。但需注意的是,应用本专利技术的隔震螺丝以降低震动影响并不以使用图I所示的隔震螺丝为限。图4中欲应用两个隔震螺丝Ib及lc,固定震动元件90 (本实施例为喇叭,也可为6其他会震动的元件)于主体结构91(本实施例为电脑机壳,但不以此为限)上,并降低震动元件90对主体结构91的震动影响。隔震螺丝Ib及Ic可通过第三螺丝本体15的卡槽151,分别与震动元件90的两个套环901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隔震螺丝,用以固定一震动元件于一主体结构上,并降低该震动元件对该主体结构的震动影响,该隔震螺丝包含:螺丝头部,包含:第一螺丝本体;第一磁性元件,设置于该第一螺丝本体;第二螺丝本体;第二磁性元件,设置于该第二螺丝本体;第三螺丝本体,设于该第一螺丝本体与该第二螺丝本体之间,且用以与该震动元件连接;及第三磁性元件,设置于该第三螺丝本体,其中该第三磁性元件包括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第一端与该第一磁性元件相邻且形成互斥磁场,该第二端与该第二磁性元件相邻且形成互斥磁场;以及螺丝尾部,与该第二螺丝本体连接,用以固定该震动元件于该主体结构上。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景棠
申请(专利权)人: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