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磷酸酯基团的小分子水/醇溶性材料及其制法和用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96710 阅读:2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6 21: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磷酸酯基团的小分子水/醇溶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该材料具有如下所示的结构通式,其中,n为0~20,R是碳原子数为1-20的烷基;Ar、Ar1、Ar2是芳杂环化合物、三苯胺衍生物、芴的衍生物或咔唑的衍生物。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基于磷酸酯基团的小分子水/醇溶性材料的结构和分子量确定,避免了聚合物界面材料的批次不稳定的问题;其具有较好的溶解性、成膜性、薄膜形态稳定性、很强的亲电性、较好的界面修饰性和较低的电子注入/抽取能垒。通过改变含磷酸酯的小分子水/醇溶性材料的磷酸酯基团数目和连接基团的化学结构,可以有效地调控产物的溶解性、热稳定性、成膜性和亲电性,有利于扩大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基于磷酸酯基团的小分子水/醇溶性材料的应用范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类基于有机小分子的水/醇溶性磷酸酯材料,具体涉及一类以侧链含有磷酸酯基团的芴为构成单元的磷酸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以及该类材料在包括有机/聚合物发光二极管、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等有机光电器件的电极界面修饰层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在过去的近二十年里,由于有机光电所表现出的轻、柔、经济和易于工业化等优异的潜能,日渐成为商业和科学研究的热点。为了不断提高器件的性能和寿命,在不断开发高性能和高稳定性活性层材料的同时,对界面材料的开发和研究也日益深入而广泛。其中水/醇溶性的界面材料,一方面能够在器件制作过程中避免层间腐蚀的问题,为全溶液加工制 备多层器件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通过具有水/醇溶性的强极性基团或离子与金属电极相互作用形成界面“偶极效应”,从而改变活性层与电极间的界面性质并降低两者间的能垒,提高了发光器件中激子的注入效率和电池器件中激子的抽取效率。在这类水/醇溶性界面材料的研究中,一类是含有阴、阳离子的聚电解质,另一类是含有氨基、羟基和磷酸酯基的中性聚合物,后者虽然在有机光电的界面修饰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由于聚合物本身分子量和结构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不同批次界面材料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磷酸酯基团的小分子水/醇溶性材料,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下所示的结构通式:式中,n为0~20,R是碳原子数为1?20的烷基;Ar、Ar1、Ar2是芳杂环化合物、三苯胺衍生物、芴的衍生物或咔唑的衍生物。FDA00002312701400011.jpg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仕健周虎陈东成赵伟明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理工大学东莞彩显有机发光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