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动络筒机空管输送装置,包括变速箱、平皮带、平皮带轮、提升带轮、提升带及提升带上的挡块,其特点是:所述平皮带轮与提升带轮之间设置一弧形护板,所述弧形护板凹面朝向提升带轮,且弧度与提升带轮一致,所述弧形护板的下端位于提升带轮下方,弧形护板的上端靠近平皮带轮上的上层平皮带。所述的弧形护板上部为一段向平皮带轮弯折的平板,所述平板倾斜设置,平板末端位置略低于平皮带轮上的上层平皮带。纱管未被挡块挡住顺利提起运走时,落到弧形护板上经由下一挡块托住纱管将其提起送走。有效地避免了纱管被卡,提高了空管输送效率,提高了空管输送装置的使用寿命。增加的弧形护板拆装操作方便、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纺织设备制造
,涉及一种自动络筒机的附属装置,具体说是一种自动络筒机空管输送装置。
技术介绍
空管输送装置是自动络筒设备上将单锭退绕完纱线后的空纱管经皮带输送到机头进行集中处理的一种附属装置。现有空管输送装置由两部分组成,前一段为平皮带传动,依靠摩擦力将单锭退绕完纱线的空纱管向机头方向运输,后一段为提升带传动,依靠提升带上面一定高度的挡 块,将平皮带输送过来的空纱管提起到一定高度后送到收集容器中。在连续将空纱管向前上方运输的过程中,由于提升带上安装有立式挡块的原因,平皮带轮与提升带轮衔接处的间距会出现时大时小的变化。这样会导致在间距大时容易卡住未被顺利提起的空纱管,从而将运转的提升带挡块卡死,损坏皮带,减少了使用寿命,影响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自动络筒机空管输送装置,避免提升带挡块卡死,保证空纱管顺利提起,提高空管输送效率,延长使用寿命。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自动络筒机空管输送装置,包括变速箱、平皮带、平皮带轮、提升带轮、提升带及提升带上的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平皮带轮与提升带轮之间设置一弧形护板,所述弧形护板凹面朝向提升带轮,且弧度与提升带轮一致,所述弧形护板的下端位于提升带轮下方,弧形护板的上端靠近平皮带轮上的上层平皮带。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挡块的高度为25-30毫米,所述弧形护板与提升带的最小间距大于所述挡块的高度。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弧形护板上部为一段向平皮带轮弯折的平板,所述平板倾斜设置,平板末端位置最高,平板与弧形护板弧形段的折角处位置最低,平板末端位置略低于平皮带轮上的上层平皮带。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平板与水平夹角为10° -15°。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弧形护板平板与弧形段的折角形成突出的尖角。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弧形护板弯弧段的长度为160 - 170毫米,弧形护板的平板一段的长度为20-28毫米,所述弧形护板弯弧段与平皮带表面的最小间距为3毫米。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变速箱壳体上设置两个螺纹孔,有一外侧板与变速箱壳体平行设置,外侧板上设置两个固定孔,有两根六棱柱的一端为外螺纹,另一端面上开有螺纹孔,两根六棱柱的外螺纹端分别固定在变速箱壳体上对应的螺纹孔中,两根六棱柱另一端面上的螺纹孔分别与外侧板上对应的固定孔平齐,用螺钉穿过外侧板上的固定孔,并紧固到六棱柱的螺纹孔内,将外侧板固定,使弧形护板夹持在变速箱壳体与外侧板之间定位。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变速箱壳体上设置3个定位光孔,外侧板上对应设置3个定位孔,有3根定位柱平行间隔排列焊接在弧形护板弯弧段的凸面上,3根定位柱两端伸出弧形护板两侧边沿,并分别插入所述变速箱壳体上3个定位光孔和外侧板上 3个定位孔内。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平皮带轮与提升带轮之间的设置一弧形护板,在提升带转动过程中,纱管未被挡块挡住顺利提起运走时,落到弧形护板上经由下一挡块托住纱管将其提起送走。 有效地避免了纱管被卡,提高了空管输送效率,延长了空管输送装置的使用寿命。增加的弧形护板结构简单、紧凑,拆装操作方便,成本低。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一种自动络筒机空管输送装置的内部结构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自动络筒机空管输送装置上安装侧板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自动络筒机空管输送装置中变速箱内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参见图I-图2,本专利技术一种空管输送装置的实施例,包括变速箱2、平皮带I、平皮带轮5、提升带轮8、提升带4、提升带4上的挡块4-1。将现有平皮带轮5与提升带轮8的最小间距加大,并使挡块4-1的高度提升。在平皮带轮5与提升带轮8之间的设置一弧形护板7,所述弧形护板7凹面朝向提升带轮8, 所述的弧形护板7的弧度与提升带轮8 一致,两者的间距保持均匀一致。所述弧形护板7 的下端位于提升带轮8下方,弧形护板7的上端靠近平皮带轮5上的平皮带I上层。上述挡块4-1的高度为25-30毫米,所述弧形护板7与提升带4的最小间距大于所述挡块4-1的高度。上述的弧形护板7上部为一段向平皮带轮5弯折的平板7-1,所述弧形护板7的平板7-1与弧形段的折角形成突出的尖角。所述平板7-1倾斜设置,平板7-1与水平面夹角为10° -15°,平板7-1末端位置最高,平板7-1与弧形护板7弧形段的折角处位置最低, 平板7-1末端位置略低于平皮带轮5上的平皮带I上层。上述弧形护板7弯弧段的长度为160-170毫米,弧形护板7的平板7_1的长度为 20-28毫米,所述弧形护板7弯弧段与平皮带I表面的最小间距为3毫米。在变速箱2的壳体上设置两个螺纹孔3,有一外侧板9与变速箱2壳体平行设置, 外侧板9上设置两个固定孔,有两根六棱柱10的一端为外螺纹,另一端面上开有螺纹孔,两根六棱柱10的外螺纹端分别固定在变速箱2壳体上对应的螺纹孔中,两根六棱柱10另一端面上的螺纹孔分别与外侧板9上对应的固定孔平齐,并用螺钉穿过外侧板9上的固定孔,然后紧固到六棱柱10的螺纹孔内。将弧形护板7夹持在变速箱2壳体与外侧板9之间固定。在变速箱2壳体上设置3个定位光孔,外侧板9上对应设置3个定位孔,有3根定位柱6平行间隔排列焊接在弧形护板7弯弧段的凸面上,定位柱6的长度比护板的宽度每边长出5毫米,3根定位柱6两端分别插入所述3个定位光孔和3个定位孔内。定位柱6的作用是防止弧形护板7变形。安装时先用扳手将六棱柱10带有外螺纹的一端紧固到变速箱2壳体上,然后将弧形护板7上的3根定位柱6 —端插到变速箱2壳体的3个定位光孔中,面再盖上外侧板 9,再将3根定位柱6另一端插在外侧板9上对应的3个定位孔中。同时,使两根六棱柱10 另一端面上的螺纹孔分别与外侧板9上对应的固定孔平齐,并用螺钉穿过外侧板9上的固定孔,然后紧固到六棱柱10的螺纹孔内,依靠螺钉帽压住外侧板9紧固到六棱柱10上,从而压紧弧形护板7,使弧形护板7定位。如图3所示,变速箱2包括壳体及壳体内与平皮带轮5同轴的大传动齿轮13、与提升带轮8同轴的小传动齿轮11及变向齿轮12。使用时,平皮带轮5与提升带轮8由变速箱2内齿轮经变向、变速后,按一定速比同方向传动,图I所示的实施例中为顺时针传动(自动络筒机分左右手车,这是为右手车配置的),平皮带I经张紧轮拉紧后,由于平皮带轮5为球面设计,拉紧的同时还可以调节自动找正皮带的跑偏问题。由平皮带轮5依靠摩擦力使其循环转动,向前运送纱管到达与提升带4的衔接处。提升带4经另一张紧轮调紧,依靠与提升带轮8的摩擦力进行循环传动,提升带轮8为球面设计,拉紧的同时还可以调节自动找正皮带的跑偏问题。提升带4上间隔一定距离铆有一定高度的挡块4-1。当空纱管由平皮带I输送到提升带4下方时,在两带轮5、8的衔接处,当纱管脱离平皮带I时,依靠惯性力向前运动,将其前半部分搭到提升带4 上,这时由提升带4与平皮带I同时运送。当纱管的后半部分也脱离平皮带I时,由提升带 4将其向前上方运送,如果这时提升带4的挡块4-1将纱管的端部托起,纱管会顺利运走。 如果在提升带4循环转动过程中,纱管端部未被挡块4-1托住时,纱管端部将落到弧形护板 7上,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络筒机空管输送装置,包括变速箱、平皮带、平皮带轮、提升带轮、提升带及提升带上的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平皮带轮与提升带轮之间设置一弧形护板,所述弧形护板凹面朝向提升带轮,且弧度与提升带轮一致,所述弧形护板的下端位于提升带轮下方,弧形护板的上端靠近平皮带轮上的上层平皮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起宏,刘晓良,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