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湿烟气烟道冷凝液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湿烟气烟道底部的至少一圈收集槽,收集槽外部设有导流管,导流管上设有排液阀和冲洗阀。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装置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能够有效收集湿烟气烟道内壁的冷凝液,并通过导流管排出湿烟气烟道外部,结构简单,经济实用,易于实现,使用效果好,便于推广实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湿烟气烟道冷凝液收集装置,用于火力发电电厂、化工、冶金等行业采用湿法脱硫工艺的湿烟气烟道冷凝液收集,属于重点环保
技术介绍
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艺是当今世界各国应用最多和最成熟的工艺,也是国内火电厂脱硫的主导工艺。我国300MW以上的火电机组超过90%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WFGD)技术,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系统中吸收塔出口烟气温度在50°C左右,而我国《火力发电厂烟气脱硫设计技术规程》(DL/T5196-2004)规定“设计工况下脱硫后烟囱 入口的烟气温度一般应达到80°C以上排放”,所以早期安装的WFGD系统基本上都配套有烟气换热器(Gas-gas heater,GGH)。但是在实际运行中,GGH部件会出现严重的腐蚀、换热元件堵塞等问题,影响WFGD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鉴于《火力发电厂烟气脱硫设计技术规程》“在满足环保要求且烟 和烟道有完善的防腐和排水措施并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也可以不设烟气换热器”,所以后期设计的WFGD系统很少安装GGH,原有的WFGD系统也开始取消GGH装置。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无GGH的WFGD系统的饱和净烟气直接通过湿烟囱排向大气时,易产生“烟囱雨”或酸雾沉降现象,带来新的环保问题。“烟囱雨”或酸雾沉降现象成因分析如下(I)烟气的夹带液原烟气经过喷淋层洗涤,并经除雾器除雾后,从吸收塔出口、经连接烟道至烟囱顶部排放的过程中,小于50um直径的液滴,随烟气流一起排放。(2)烟气的冷凝液原烟气经过喷淋层洗涤,并经除雾器除雾后,从吸收塔出口、经连接烟道至烟囱内衬顶部排放的过程中,通常会有O. 5 I. (TC的温降,从而导致了烟气的饱和冷凝产生了小液滴。(3)烟气二次夹带液从除雾器带走的液滴及冷凝产生的液滴,会在烟道内壁上聚集。随着液滴的不断沉积,冷凝液体重新进入或被二次夹带,进入烟气流并被夹带出烟囱。从烟囱内筒壁的冷凝液被重新带走的液滴都比较大,通常它们是造成“烟囱雨”或酸雾沉降现象的主要因素。目前常规的湿烟道结构大都没有考虑烟道结露的潮湿环境,也不具备湿烟道冷凝液收集和排放的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收集湿烟气烟道内壁的冷凝液,并通过导流管排出湿烟气烟道外部的湿烟气烟道冷凝液收集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烟气烟道冷凝液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湿烟气烟道底部的至少一圈收集槽,收集槽外部设有导流管,导流管上设有排液阀和冲洗阀。优选地,所述导流管的管径为DN50 DN200。优选地,所述导流管的管径为DN100。优选地,所述收集槽与所述湿烟气烟道材料相同。优选地,所述导流管采用玻璃纤维增强塑料(FRP)或聚丙烯塑料(PP)或碳钢衬塑或碳钢衬胶或合金材料。 优选地,所述排液阀为耐腐蚀阀门。优选地,所述冲洗阀为耐腐蚀阀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湿烟气烟道冷凝液收集装置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材料,并对各部件的设计、尺寸作合理调整,能够有效收集湿烟气烟道内壁的冷凝液,并通过导流管排出湿烟气烟道外部,避免湿烟气烟道内壁的冷凝液被烟气流二次夹带排到大气中,从而有效避免烟囱附近的酸雾沉降或烟囱雨现象的发生。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装置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能够有效收集湿烟气烟道内壁的冷凝液,并通过导流管排出湿烟气烟道外部,结构简单,经济实用,易于实现,使用效果好,便于推广实施。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湿烟气烟道冷凝液收集装置立面图;图2为图I中A-A剖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湿烟气烟道冷凝液收集装置俯视图;附图标记说明I-收集槽;2_导流管;3_排液阀;4_冲洗阀;5_烟道;W1_收集槽宽度;α -收集槽底部与烟道底部夹角;β-烟道底部与烟道水平轴线夹角。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更明显易懂,兹以一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图I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湿烟气烟道冷凝液收集装置立面图,所述的一种湿烟气烟道冷凝液收集装置包括焊接在湿烟气烟道5底部的至少一圈收集槽1,结合图2,收集槽I外部装有导流管2,导流管2上装有排液阀3和冲洗阀4。排液阀3、导流管2通过法兰或对夹方式联结至收集槽I上,冲洗阀4通过法兰或对夹方式联结至导流管2上。收集槽I与湿烟气烟道5材料相同,导流管2采用玻璃纤维增强塑料(FRP)或聚丙烯塑料(PP)或碳钢衬塑或碳钢衬胶或合金材料,排液阀3和冲洗阀4均为耐腐蚀阀门。收集槽宽度Wl —般取50 300mm,优选为150mm ;收集槽底部与烟道底部夹角α的范围为5° 30°,优选为15° ;烟道底部与烟道水平轴线夹角β的范围为5° 30°,优选为15°。结合图3,收集槽I的开口位置主要根据湿烟气烟道5布置走向来确定,一般布置在某段湿烟气烟道5最低点。导流管2的管径为DN50 DN200,优选为DN100。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湿烟气烟道冷凝液收集装置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材料,并对各部件的设计、尺 寸作合理调整,能够有效收集湿烟气烟道内壁的冷凝液,并通过导流管排出湿烟气烟道外部,避免湿烟气烟道内壁的冷凝液被烟气流二次夹带排到大气中,从而有效避免烟 附近的酸雾沉降或烟 雨现象的发生。本烟气烟道冷凝液收集装置结构简单,经济实用,易于实现,使用效果好,非常便于推广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湿烟气烟道冷凝液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湿烟气烟道(5)底部的至少一圈收集槽(1),收集槽(1)外部设有导流管(2),导流管(2)上设有排液阀(3)和冲洗阀(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湿烟气烟道冷凝液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湿烟气烟道(5)底部的至少一圈收集槽(1),收集槽(I)外部设有导流管(2),导流管(2)上设有排液阀(3)和冲洗阀⑷。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湿烟气烟道冷凝液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管(2)的管径为DN50 DN200。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湿烟气烟道冷凝液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管(2)的管径为DNlOO。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湿烟气烟道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永阳,靳庆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迪夫格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