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92215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1 12:45
提供一种即使在实现了吸热管的细管化的情况下也不妨碍小型化而且以简易的结构适当地进行吸热管的排水的热交换器。热交换器(5),在成为燃烧废气的通路的壳体(50)内配置多层吸热管(51),各吸热管(51)的两管端(511、512)与设在了壳体(50)的侧板(52)上的两个联管箱(54、55)分别连接,由燃烧废气对从外部配管(63)通过联管箱(54)送入吸热管(51)内的水进行热交换加热。吸热管(51)的两管端(511、512)以规定的高低差配置。在配设于吸热管(51)的低位置侧的联管箱54中,相对于在上下配设了的多个管端开口部(51A)连续地相向地配置有排水板(56),该排水板(56)用于形成当吸热管(51)内排水时到达吸热管(51)的管端开口部(51A)的水的排水流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由燃烧废气对经两个联管箱流入吸热管内的水进行热交换加热的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搭载在高热效率热水供给器中的潜热回收型的热交换器按照这样的方式构成,即,在成为燃烧废气的通路的壳体内配设多根吸热管,设置规定的高低差地配置吸热管的两管端,将这些吸热管的两管端分别与设在了壳体的侧板上的两个联管箱连接,从外部配管通过此联管箱将水送入各吸热管中,使燃烧废气中的水蒸汽冷凝,回收潜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在这样的热交换器中,为了实现更小型化、高热效率化,对吸热管进行了细管化。 即,通过实现吸热管的细管化,将更多的吸热管配置在壳体的受到了限制的空间内,吸热管整体的传热面积也被确保得比较宽。然而,实现了吸热管的细管化的结果,当为了防止冬季的吸热管内的结冰而从吸热管进行排水时,出现了水的表面张力使得在吸热管的管端开口部形成水膜、在吸热管内的流水方向的下游部残留水的问题。因此,在实现吸热管的细管化的情况下,最好为能够顺利地进行吸热管的排水的结构。可是,如图11所示,作为现有的热交换器9,具有这样的热交换器,在该热交换器中,收容在了壳体90内的多个吸热管91的两管端贯通壳体90的侧板92,从侧板92露出了的吸热管91的一方的管端与朝下方弯曲的延设管体93连接,在延设管体93的下端安装了联管箱94,通过此联管箱94进行吸热管91的排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由此,即使在实现了吸热管91的细管化的情况下,也可在吸热管91的排水时由延设管体93内的水头压防止在延设管体93的前端开口部的水膜的形成,确实地进行吸热管91的排水。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7 - 163096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 - 33334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然而,上述热交换器9,因为以壳体90伸出了的状态设置延设管体93、联管箱94,所以,热交换器9的小型化被妨碍。另外,因为需要相对于多个吸热管91分别设置延设管体93,所以,还存在部件数量的增加、钎焊部位的增加等使得装配工序数增加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了的专利技术,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实现了吸热管的细管化的情况下也不妨碍小型化且由简易的结构能够适当地进行吸热管的排水的热交换器。为了解决课题的技术手段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在成为燃烧废气的通路的壳体内配设了多层吸热管,各吸热管的两管端与设在了壳体的侧板上的两个联管箱分别连接,通过燃烧废气对从外部配管通过联管箱送入吸热管内的水进行热交换加热的热交换器;上述吸热管的两管端以规定的高低差配置;在配设于上述吸热管的低位置侧的联管箱中,相对于在上下配设了的多个吸热管的管端开口部,连续地相向地配置有排水板,该排水板用于形成当吸热管内排水时到达了该管端开口部的水的排水流路。按照上述结构,在吸热管的排水时,到达了低位置侧的管端开口部的水,经由排水板形成的排水流路从管端开口部顺利地排出到联管箱的外部配管连接用的连接口。由此,即使在吸热管的排水时因水的表面张力而使水膜趋于被保持在管端开口部时,在该管端开口部的水膜的形成也会被阻止。因此,即使在因吸热管的细管化而减小了其口径的情况下, 在吸热管内的流水方向的下游部也不会残留水,可确实地进行吸热管的排水。另外,因为是在联管箱内设置了排水板的简易的结构,所以,也不会妨碍热交换器的小型化。上述排水流路,最好由形成在了排水板上的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凹槽构成,上述凹槽,槽宽比管端开口部的口径窄而且与管端开口部连通。由此,在吸热管排水时,到达了低位置侧的管端开口部的水,沿形成在了排水板上的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凹槽从管端开口部排出到联管箱的外部配管连接用的连接口,所以,该管端开口部的水膜的形成被阻止。因此,即使在因吸热管的细管化而减小了其口径的情况下,在吸热管内的流水方向的下游部也不残留水,可确实地进行吸热管的排水。另外,上述排水流路,也可由管端开口部与排水板的间隙构成,上述间隙,被设定在因水的表面张力而形成在管端开口部的水膜的隆起量以下。由此,在吸热管的排水时,到达了低位置侧的管端开口部的水,因为沿管端开口部与排水板的间隙从管端开口部顺利地排出到联管箱的外部配管连接用的连接口,所以,在该管端开口部的水膜的形成被阻止。因此,即使在因吸热管的细管化而减小了其口径的情况下,在吸热管内的流水方向的下游部也不残留水,确实地进行吸热管的排水。上述排水板,由水透过构件构成。由此,由于水能够顺利地通过排水板,所以,即使在进行通常的出热水动作的时候,也能够不妨碍经过了联管箱的向吸热管的水的流通地顺利地进行。上述吸热管的低位置侧的管端开口部的下端,最好被设定在上述联管箱的外部配管连接用的连接口的下端的上方。由此,在吸热管的排水时,除了上述作用外,到达了低位置侧的管端开口部的水,还由该管端开口部的下端与联管箱的外部配管连接用的连接口的下端的高低差从管端开口部顺利地排出到联管箱的外部配管连接用的连接口。因此,当吸热管排水时在该管端开口部的水膜的形成更确实地被阻止。因此,即使在因吸热管的细管化而减小了其口径的情况下,也在吸热管内的流水方向的下游部不残留水,确实地进行吸热管的排水。最好上述吸热管以朝前方下降的状态而且按照纵剖视的管截面相互成为交错的锯齿状的方式在上下配设;在上述吸热管的低位置侧,最下层的吸热管的管端开口部被配置在从下起第二层的吸热管的管端开口部的后方。按照上述结构,在低位置侧,与将最下层的吸热管的管端开口部配置在了从下起第二层的吸热管的管端开口部的前方的场合相比,不增大联管箱的上下长度,能够将最下层的吸热管的管端开口部的下端容易地配置在联管箱的外部配管连接用的连接口的下端的上方。因此,也不会妨碍热交换器的小型化。专利技术的效果如以上那样,按照本专利技术,即使在实现了吸热管的细管化的情况下,也能够以在低位置侧的吸热管的管端开口部配置排水板这一简单的结构确实地进行吸热管的排水。因此,尽管进行了排水作业,也不会因为在吸热管内残留水,冬季该残留水结冰而引起 吸热管破损等问题。因此,提供一种实现小型化、高热效率化,并且能够适当地进行吸热管的排水的热交换器。附图说明图I为安装了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热水供给器的简略结构图。图2为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横剖视图。图3为表示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流入联管箱周边的侧视图。图4为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流入联管箱周边的分解图。图5为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流入联管箱周边的横剖视图。图6为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流入联管箱周边的纵剖视图。图7为表示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排水板的正面(A)、右侧面(B)以及底面(C)的图。图8为另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流入联管箱周边的横剖视图。图9为另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流入联管箱周边的纵剖视图。图10为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流入联管箱周边的侧视图。图11为现有的热交换器的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I所示那样,潜热回收型的热水供给器1,在外装壳体10内,具备内装煤气燃烧器3的燃烧箱体30,配置在燃烧箱体30的上方的、主要回收燃烧废气中的显热的主热交换器4,以及配置在主热交换器4的上方的、主要回收燃烧废气中的潜热的副热交换器5。在燃烧箱体30的底部上设置了向燃烧箱体30内供给燃烧用空气的供气扇2。主热交换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热交换器,上述热交换器在成为燃烧废气的通路的壳体内配设了多层吸热管,各吸热管的两管端与设在了壳体的侧板上的两个联管箱分别连接,通过燃烧废气对从外部配管通过联管箱送入吸热管内的水进行热交换加热,其特征在于 上述吸热管的两管端以规定的高低差配置; 在配设于上述吸热管的低位置侧的联管箱中,相对于在上下配设了的多个吸热管的管端开口部连续地相向地配置有排水板,该排水板用于形成当吸热管内排水时到达了该管端开口部的水的排水流路。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排水流路,由形成在了排水板上的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凹槽构成, 上述凹槽,槽宽比管端开口部的口径窄而且与管端开口部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热交换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成濑英克小岛洋一大坪伸也岛崎胜川岛刚佐佐木宏明
申请(专利权)人:林内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