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逆变模组,包括箱体和设置于箱体内的直流输入端、压合母排、电容阵列、开关管模块、插拔端子和控制板,所述直流输入端和压合母排相连,电容阵列和压合母排相连,开关管模块和压合母排相连,控制板和开关管模块相连,开关管模块的输出端和插拔端子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集成了逆变部分的元器件,实现了逆变部分的模块化;整个逆变模组通过插拔端子与外部配合的插座连接,可以方便的推拉逆变模块,实现了对逆变部分内部元器件的快速维护,缩短维护时间,减少维护成本,从而能够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的是一种光伏逆变器模组,尤其涉及的是一种逆变模组。
技术介绍
太阳能和风能并网发电技术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主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装机量屡创新高。在太阳能并网发电中,光伏逆变器负责将来自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并网发电。而逆变模块被称为光伏逆变器的核心部分,当出现问题时要能够快速安装维护,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由于发电现场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光伏电站的维护人员工作成本较高,这就要求当机器出现故障时,要以最低的维护成本对机器进行维护,而逆变模块又是光伏逆变器中较易损坏的部件。如何能够降低逆变模块故障率,以较低的人力成本来快速安装维护逆变·模块,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逆变模组,以实现光伏逆变器中的逆变部分模块化功能,能够快速的对逆变部分中的损坏元器件进行维护。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包括箱体和设置于箱体内的直流输入端、压合母排、电容阵列、开关管模块、插拔端子和控制板,所述直流输入端和压合母排相连,电容阵列和压合母排相连,开关管模块和压合母排相连,控制板和开关管模块相连,开关管模块的输出端和插拔端子相连。所述电容阵列位于压合母排之下,压合母排搭接在开关管模块上,电容阵列的一端和压合母排固定相连,另一端固定于箱体的底部。所述开关管模块的输出端为输出铜排,插拔端子和输出铜排通过铜绞线单元相连。所述铜绞线单元包括连接铜排和铜绞线本体,连接铜排和铜绞线本体压合在一起,铜绞线本体和插拔端子相连,连接铜排和开关管模块的输出铜排通过螺栓相连。所述铜绞线本体为软质铜绞线。软质铜绞线可以任意弯折,安装方便。所述模组还包括散热器和风机,散热器和电容阵列并排设置,风机和散热器相连,开关管模块固定在散热器的上部。所述风机和散热器通过连接条连接,风机通过连接条对散热器进行降温。所述模组还包括风扇,风扇安装在连接条上,风扇用于为开关管模块上的电容散热。所述开关管模块上垂直于开关管模块的水平表面上设有两块挡板,所述挡板形成用于对开关管模块上电容进行散热的风道,风扇和风道的中心线位于一条直线上。风扇通过风道进行散热,有效的增加了散热效果。所述模组还包括托盘,所述托盘固定在开关管模块之上,控制板设置于托盘之上,挡板的顶部连接在托盘之下。两个挡板再加上上方托盘的遮挡,能增强开关管模块上电容的散热效果。所述直流输入端为直流输入铜条,所述直流输入铜条和压合母排通过螺纹连接。所述插拔端子通过平头螺钉连接在箱体上,方便拆卸。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通过集成了逆变部分的元器件,实现了逆变部分的模块化;整个逆变模组通过插拔端子与外部配合的插座连接,可以方便的推拉逆变模块,实现了对逆变部分内部元器件的快速维护,缩短维护时间,减少维护成本,从而能够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外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铜绞线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拆除托盘后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如图I、图2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包括直流输入端I、压合母排2、电容阵列3、散热器4、开关管模块5、插拔端子7、风道8、风扇9、连接条10、风机11、控制板12、托盘13和箱体14 ;直流输入端I、压合母排2、电容阵列3、散热器4、开关管模块5、插拔端子7、风道8、风扇9、连接条10、风机11、控制板12和托盘13设置于箱体14内,直流输入端I和压合母排2相连,电容阵列3位于压合母排2之下,电容阵列3的一端和压合母排2固定相连,另一端固定于箱体14的底部,开关管模块5和压合母排2相连,散热器4和电容阵列3并排设置,风机11和散热器4相连,开关管模块5固定在散热器4的上部,压合母排2的端部搭接在开关管模块5上,控制板12和开关管模块5相连且位于开关管模块5之上,开关管模块5的输出端和插拔端子7相连。风机11和散热器4通过连接条10连接,风机11通过连接条10对散热器4进行降温。风扇9安装在连接条10上,风扇9用于为开关管模块5上的电容散热。本实施例中,开关管模块5的输出端为输出铜排,插拔端子7和输出铜排通过铜绞线单元6相连。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铜绞线单元6包括连接铜排61和铜绞线本体62,连接铜排61和铜绞线本体62压合在一起,铜绞线本体62和插拔端子7相连,连接铜排61和开关管模块5的输出铜排通过螺栓相连。铜绞线本体62为软质铜绞线。软质铜绞线可以任意弯折,安装方便。如图4所示,开关管模块5上垂直于开关管模块5的水平表面上设有两块挡板,所述挡板形成用于对开关管模块5上电容进行散热的风道8,风扇9和风道8的中心线位于一条直线上。风扇9通过风道8进行散热。托盘13固定在开关管模块5之上,控制板12设置于托盘13之上,挡板的顶部连接在托盘13之下。两个挡板再加上上方托盘13的遮挡,能增强开关管模块5上电容的散热效果。本实施例的直流输入端I为直流输入铜条,所述直流输入铜条和压合母排2通过螺纹连接。本实施例的插拔端子7通过平头螺钉连接在箱体14上,方便拆卸。安装时,根据电流方向将逆变部分元器件整合,实现逆变部分的模块化。其安装过程为首先将散热器4固定在箱体14上;然后将开关管模块5固定在散热器4上;将电容阵列3安装在箱体14的首端,一开始不用固定死,后面会调整其方向以使另一端固定在压合母排2上,然后再将电容阵列3固定在箱体14的首端;将压合母排2搭接在开关管模块5上,保证开关管模块5不受力,固定电容阵列3和压合母排2 ;利用连接条10将风机11固定在散热器4上;安装用于开关管模块5上电容散热用的风扇9 ;安装托盘13和插拔端子7 ;安装用于连接开关管模块5的输出端和插拔端子7的铜绞线单元6,铜绞线单元6的线缆段先压进插拔端子7中;安装直流输入铜条。上面部件的安装顺序可以调换,可以根据现场需要合工人工作习惯进行装配,力求提高工作效率。装配好后,即可装进机柜,利用其上的插拔端子7和外部的插座结合即可实现与外部的连接,利用模组固定上梁固定模组上·部,利用机柜横梁固定模组下部,即实现模组的安装。当逆变模组出现问题时,拆除模组上下固定螺钉,拔下插拔端子7,利用模组前面板上拉手,即可方便拉出模组进行维护,方便快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逆变模组,包括箱体(14)和设置于箱体(14)内的直流输入端(1)、压合母排(2)、电容阵列(3)、开关管模块(5)、插拔端子(7)和控制板(12),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输入端(1)和压合母排(2)相连,电容阵列(3)和压合母排(2)相连,开关管模块(5)和压合母排(2)相连,控制板(12)和开关管模块(5)相连,开关管模块(5)的输出端和插拔端子(7)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逆变模组,包括箱体(14)和设置于箱体(14)内的直流输入端(I)、压合母排(2)、电容阵列(3)、开关管模块(5)、插拔端子(7)和控制板(12),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输入端(I)和压合母排(2 )相连,电容阵列(3 )和压合母排(2 )相连,开关管模块(5 )和压合母排(2)相连,控制板(12)和开关管模块(5)相连,开关管模块(5)的输出端和插拔端子(7)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逆变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阵列(3)位于压合母排(2)之下,压合母排(2)搭接在开关管模块(5)上,电容阵列(3)的一端和压合母排(2)固定相连,另一端固定于箱体(14)的底部。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逆变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管模块(5)的输出端为输出铜排,插拔端子(7)和输出铜排通过铜绞线单元(6)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逆变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铜绞线单元(6)包括连接铜排(61)和铜绞线本体(62),连接铜排(61)和铜绞线本体(62)压合在一起,铜绞线本体(62)和插拔端子(7)相连,连接铜排(61)和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高周,张国旗,牛孝先,刘志飞,
申请(专利权)人: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