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充电电池修复技术领域,提供一种铅酸蓄电池自动复原器,包括蓄电池接口电路、脉冲发生电路、脉冲作用控制电路,所述蓄电池接口电路分别与脉冲发生电路和脉冲作用控制电路相连,脉冲发生电路的输出端与脉冲作用控制电路相连。本复原器利用脉冲发生电路产生高脉冲,再通过脉冲作用控制电路,放大形成振荡冲击波,作用于硫酸铅晶体,弱化铅晶体结构,从而达到修复蓄电池的充电能力,延长铅酸蓄电池的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充电电池修复
,尤其涉及一种铅酸蓄电池自动复原器。
技术介绍
铅酸蓄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电能、向外提供电力或动力的装置,并可逆向充电反复使用,因而是种价廉有效电源产品,广泛用汽车照明、电动自行车驱动等各个方面。然而铅酸蓄电池在生产过程中涉及铅元素,会带来重金属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而且由于在反复充电过程中,会在正负极板之间形成铅结晶,使得铅酸蓄电池性能下降,从而过早让电池报废,加速进入铅酸蓄电池的生产环节,加重对环境的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铅酸蓄电池自动复原器,对非因物理损坏(变形、漏液、极板脱落开路、断格短路等)而性能下降的电池,可以起到修复、保护的作用。本复原器针对铅晶体形成的原因,产生高脉冲负电压,减弱铅结晶的形成,并最终消除铅结晶,提升电池的充电能力,延长铅酸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减轻环保压力,节省消费者的电池使用费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铅酸蓄电池自动复原器,包括蓄电池接口电路、脉冲发生电路、脉冲作用控制电路,所述蓄电池接口电路分别与脉冲发生电路和脉冲作用控制电路相连,脉冲发生电路的输出端与脉冲作用控制电路相连。本复原器利用脉冲发生电路产生高脉冲,再通过脉冲作用控制电路,放大形成振荡冲击波,作用于硫酸铅晶体,弱化铅晶体结构,从而达到修复蓄电池的充电能力,延长铅酸蓄电池的使用寿命O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蓄电池接口电路包括接口 Jl,脉冲发生电路包括三极管LI和芯片Xl,三极管LI的I脚为集电极,2脚为基极,3脚为发射极,芯片Xl为时基芯片555集成电路芯片,脉冲作用控制电路包括芯片X2和芯片X3,芯片X2为三极管C1815,I脚为发射极,2脚为集电极,3脚为基极,芯片X3为场效应管IRF360,I脚为G端,,2脚为D端,3脚为S端;接口 Jl的1、2脚分别连接蓄电池的负极和正极;接口 Jl的2脚经二极管D1、电阻Rl连接三极管LI的I脚与2脚,三极管LI的2脚经电容C2连接接口 Jl的I脚,三极管LI的2脚经电容Cl连接接口 Jl的2脚,三极管LI的3脚连接芯片Xl的8脚,三极管LI的2脚经二极管D4连接芯片Xl的I脚,芯片Xl的I脚连接接口 Jl的I脚,芯片Xl的2脚悬空,芯片Xl的3脚经电阻R7、电阻R8连接到地,芯片Xl的4脚与芯片Xl的8脚相连,芯片Xl的4脚经电阻R6连接到地,芯片Xl的5脚与6脚并连后经电容C4连接到地,芯片Xl的5脚经电阻R5连接芯片Xl的7脚,芯片Xl的7脚经电阻R3连接接口 Jl的I脚,芯片Xl的7脚经电阻R3、电阻R2、二极管D3连接接口 Jl的2脚;芯片Xl的3脚经电阻R7连接芯片X2的3脚,芯片X2的I脚接地,芯片X2的2脚连接芯片X3的I脚,芯片X3的3脚连接接口 Jl的I脚,芯片X3的2脚经电阻R4、二极管D2连接接口 Jl的2脚,电容C3并联于电阻R4和二极管D2两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脉冲发生电路产生高频脉冲通过脉冲作用控制电路形成振荡,冲击硫酸铅晶体,弱化铅晶体结构,消除蓄电池正负极板上的结晶,从而达到修复蓄电池的充电能力,延长铅酸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减轻环保压力,节省消费者的电池使用费用。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铅酸蓄电池自动复原器的电路原理图。图2为本技术铅酸蓄电池自动复原器的电路连接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铅酸蓄电池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在电池正负两极形成硫酸铅结晶,而硫酸铅结晶覆在极板上,阻碍了铅离子的运动,使化学能转化成电能或电能转化成化学能过程受阻,降低了铅酸蓄电池的使用效率,本技术利用脉冲发生电路产生高脉冲振荡冲击硫酸铅晶体,弱化铅晶体结构,从而达到修复蓄电池的充电能力,延长铅酸蓄电池的使用寿命。本修复器能产生振幅大于端电压2倍以上、脉宽约IOus正负脉冲(能有效消除铅晶体的最佳脉冲),从而使去除铅结晶的效率达到最大,更有效的提高和维护铅酸蓄电池的充放电能力。如图I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铅酸蓄电池自动复原器,包括蓄电池接口电路、脉冲发生电路、脉冲作用控制电路,所述蓄电池接口电路分别与脉冲发生电路和脉冲作用控制电路相连,脉冲发生电路的输出端与脉冲作用控制电路相连。通过蓄电池接口电路连接蓄电池正负两极,获得电压信号;通过脉冲发生电路将电压信号放大;经脉冲作用控制电路生成振幅大于端电压2倍以上、脉宽约IOus正负脉冲冲击波;最后作用于蓄电池正负两极。如图2所示,所述蓄电池接口电路包括接口 J1,脉冲发生电路包括三极管LI和芯片XI,三极管LI的I脚为集电极,2脚为基极,3脚为发射极,芯片Xl为时基芯片555集成电路芯片,脉冲作用控制电路包括芯片X2和芯片X3,芯片X2为三极管C1815,I脚为发射极,2脚为集电极,3脚为基极,芯片X3为场效应管IRF360,1脚为G端,,2脚为D端,3脚为S端;接口 Jl的1、2脚分别连接蓄电池的负极和正极,所述蓄电池经蓄电池接口电路后一路通过二极管Dl为脉冲发生电路提供电压信号,通过脉冲发生电路将该电压信号放大,再经脉冲作用控制电路生成振幅大于端电压2倍以上、脉宽约IOus正负脉冲冲击波,通过二极管D2作用于蓄电池。上述接口 Jl的2脚经二极管D1、电阻Rl连接三极管LI的I脚与2脚,三极管LI的2脚经电容C2连接接口 Jl的I脚,三极管LI的2脚经电容Cl连接接口 Jl的2脚,三极管LI的3脚连接芯片Xl的8脚,三极管LI的2脚经二极管D4连接芯片Xl的I脚,芯片Xl的I脚连接接口 Jl的I脚,芯片Xl的2脚悬空,芯片Xl的3脚经电阻R7、电阻R8连接到地,芯片Xl的4脚与芯片Xl的8脚相连,芯片Xl的4脚经电阻R6连接到地,芯片Xl的5脚与6脚并连后经电容C4连接到地,芯片Xl的5脚经电阻R5连接芯片Xl的7脚,芯片Xl的7脚经电阻R3连接接口 Jl的I脚,芯片Xl的7脚经电阻R3、电阻R2、二极管D3连接接口 Jl的2脚;芯片Xl的3脚经电阻R7连接芯片X2的3脚,芯片X2的I脚接地,芯片X2的2脚连接芯片X3的I脚,芯片X3的3脚连接接口 Jl的I脚,芯片X3的2脚经电阻R4、二极管D2连接接口 Jl的2脚,电容C3并联于电阻R4和二极管D2两 端。权利要求1.一种铅酸蓄电池自动复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蓄电池接口电路、脉冲发生电路、脉冲作用控制电路,所述蓄电池接口电路分别与脉冲发生电路和脉冲作用控制电路相连,脉冲发生电路的输出端与脉冲作用控制电路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铅酸蓄电池自动复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接口电路包括接口 Jl,脉冲发生电路包括三极管LI和芯片XI,三极管LI的I脚为集电极,2脚为基极,3脚为发射极,芯片Xl为时基芯片555集成电路芯片,脉冲作用控制电路包括芯片X2和芯片X3,芯片X2为三极管C1815,I脚为发射极,2脚为集电极,3脚为基极,芯片X3为场效应管IRF360,I脚为G端,,2脚为D端,3脚为S端;接口 Jl的I、2脚分别连接蓄电池的负极和正极;接口 Jl的2脚经二极管D1、电阻Rl连接三极管LI的I脚与2脚,三极管LI的2脚经电容C2连接接口 Jl的I脚,三极管LI的2脚经电容Cl连接接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铅酸蓄电池自动复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蓄电池接口电路、脉冲发生电路、脉冲作用控制电路,所述蓄电池接口电路分别与脉冲发生电路和脉冲作用控制电路相连,脉冲发生电路的输出端与脉冲作用控制电路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劲英,徐洪贵,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安迪伟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