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防凝露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289186 阅读:2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1 03: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变电站防凝露控制系统,包括微处理器、温湿度传感器、WSN通信节点、电源模块和加热装置,所述温湿度传感器和WSN通信节点均与微处理器连接,所述加热装置通过驱动控制模块与微处理器连接,加热装置包括风扇和两个加热板,所述风扇包括底座和叶轮,所述底座包括上底面和下底面,两个加热板通过两个第一支架竖直且平行安装于风扇底座上底面的两侧,叶轮位于两个加热板的加热面之间,且加热板与风扇底座的上底面悬离15~30mm。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变电站防凝露控制系统中的加热装置,使得开关柜内空气加热更均匀,避免了开关柜顶部因加热不够而未达到防凝露的问题,加热效果好。而且两个加热板同时作用,使得加热效果更理想。(*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防凝露控制系统,特别是一种应用于变电站的防凝露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变电站开关设备为高压电气设备,在户外或户内运行中受环境条件影响很大。如果环境中水分含量过大,达到一定凝露点后,开关设备表面在较低温度下很可能出现凝露现象,高湿环境对电气设备的运行很不利。电气设备在凝露环境下长时间运行容易引起设备腐蚀,造成设备与电气之间绝缘下降,严重时可能因设备绝缘处发生放电而引发事故,所以对开关设备进行防凝露控制显得非常必要。为了控制变电站中开关柜/端子箱/配电箱内的温度、湿度,避免凝露现象的发生,研究人员设计了防凝露控制系统。防凝露控制系统的原理是通过加热来改善开关柜/端子箱/配电箱内的温度和湿度,从而避免凝露现象发生。变电站防凝露控制系统中通常使用加热板进行加热,加热板产生的热能使开关柜/端子箱/配电箱内的空气变热,从而改善开关柜/端子箱/配电箱内的温度和湿度。由于热空气没有及时有效的扩散至开关柜/端子箱/配电箱的各个角落,只有处于加热板附近的物体才基本处于干燥状态,而在离加热板较远的开关柜/端子箱/配电箱表壁和顶部的温湿度却要低于加热板附近温湿度,造成防凝露效果不佳;如果加热不彻底,开关柜/端子箱/配电箱表壁甚至会出现少量水珠,产生凝露现象,不能达到防凝露效果。现在有的防凝露控制系统中使用了风扇,利用风扇将热空气较快速的传输至开关柜/端子箱/配电箱各个角落,以提高加热效果。但是,现有技术中,加热板通常直接水平安装在风扇上(加热板的加热面正对风扇的叶轮),热空气要绕过加热板的底板,然后才能向四周扩散,热空气不易到达开关柜/端子箱/配电箱的顶部,导致风扇的散热效果不够理想,进而导致加热板的加热效果不理想,不能很好的实现防凝露。此外,加热板正对着风扇,长时间使用后,风扇容易因为加热板的作用而损坏,减少风扇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防凝露系统的加热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提供一种变电站防凝露控制系统,该防凝露系统应用于开关柜/端子箱/配电箱时,该防凝露控制系统能够实现均匀、快速加热,有效的实现防凝露控制。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变电站防凝露控制系统,包括微处理器、温湿度传感器、WSN通信节点和电源模块,所述温湿度传感器和WSN通信节点均与微处理器连接,该防凝露控制系统还包括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通过驱动控制模块与微处理器连接,加热装置包括风扇和两个加热板,所述风扇包括底座和叶轮,所述底座包括上底面和下底面,所述两个加热板通过两个第一支架竖直且平行安装于风扇底座上底面的两侧,所述叶轮位于两个加热板的加热面之间,且加热板与风扇底座的上底面悬离15 30mm。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支架由第一支杆和与所述第一支杆连接为一体的第二支杆构成,且第一支杆垂直于第二支杆,所述风扇底座的上底面的四个边角处分别设置有一个供第二支杆穿过的第一通孔,每个加热板的底板顶端设置有两个供第一支杆穿过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支杆通过该第二通孔与加热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杆通过风扇底座上底面的第一通孔与风扇固定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两个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包括支撑底板,所述支撑底板上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另一端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与风扇底座下底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底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通孔,所述第二支架通过第三通孔固定安装于开关柜底部。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板倾斜设置于支撑底板的一端,所述支撑杆位于支撑板相对于支撑底板的另一侧,所述支撑杆上设置有两个第四通孔,所述风扇底·座的下底面的四个边角处分别设置有一个与第四通孔相适配的第六通孔,所述支撑杆通过两根螺栓与风扇底座的下底面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五通孔。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该防凝露控制系统还包括负载电流检测单元,所述负载电流检测单元包括两条加热板电流检测电路,所述两条加热板电流检测电路的输出端均与微处理器电连接,输入端分别与两个加热板电连接。进一步的,所述负载电流检测单元还包括风扇电流检测电路,所述风扇电流检测电路的输出端与微处理器电连接,输入端与风扇电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WSN通信节点为无线ZigBee节点。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防凝露控制系统还包括温度检测器,所述温度检测器用于检测开关柜外的温度,并将检测的温度信号通过无线网络传输至无线ZigBee节点。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该防凝露空隙系统还包括USB转双串口模块,所述微处理器通过第一串口与USB转双串口模块连接,所述无线ZigBee节点通过第二串口与USB转双串口模块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温湿度传感器为I 4个。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防凝露控制系统还包括与微处理器连接的IXD显示屏,所述LCD显示屏的内部设置有光敏电阻。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I、本技术变电站防凝露控制系统,两个加热板竖直且平行安装于风扇底座的两侧,热空气能够更好的向上运动,开关柜上层和顶部的冷空气向下运动,形成对流,使得开关柜内空气加热更均匀,避免了开关柜顶部因加热不够而未达到防凝露的问题,加热效果好。而且两个加热板同时作用,使得加热效果更理想。2、本技术变电站防凝露控制系统设置有负载电流检测单元,对加热板或/和风扇的工作电流进行监测,从而判断加热板或/和风扇是否处于工作状态,通过对加热板或/和风扇工作状态的监测,进而判断加热板或/和风扇是否正常运行,避免了加热板或/和风扇因自身损坏而导致的应该正常运行时而未正常运行、不应该运行时而运行的情况发生,实现了更好的凝露现象监控与防护,也避免了危险事故的发生。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加热装置中第一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加热装置中第二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I中变电站防凝露控制系统的结构框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2中变电站防凝露控制系统的结构框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2中变电站防凝露控制系统中USB转双串口模块电路图。图中标记I-加热板,11-加热面,12-第二通孔,13-底板;2-第一支架,21-第一支杆,22-第二支杆;3-风扇底座,31-第一通孔,32-上底面,33-螺栓,34-下底面,35-叶轮;4-第二支架,41-支撑杆,42-第四通孔,43-第五通孔,44-支撑板,45-第三通孔,46-支撑底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I参考图4,本实施例列举了一种变电站防凝露控制系统,该防凝露控制系统可应用于变电站的开关柜、端子箱、配电箱等,本实施例以该防凝露控制系统应用于开关柜为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列举的变电站防凝露控制系统包括微处理器、温湿度传感器、LCD显示屏、WSN通信节点和电源模块,所述LCD显示屏内部设置有光敏电阻,所述WSN通信节点为无线ZigBee节点,所述温湿度传感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电站防凝露控制系统,包括微处理器、温湿度传感器、WSN通信节点和电源模块,所述温湿度传感器和WSN通信节点均与微处理器连接,其特征在于,该防凝露控制系统还包括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通过驱动控制模块与微处理器连接,加热装置包括风扇和两个加热板,所述风扇包括底座和叶轮,所述底座包括上底面和下底面,所述两个加热板通过两个第一支架竖直且平行安装于风扇底座上底面的两侧,所述叶轮位于两个加热板的加热面之间,且加热板与风扇底座的上底面悬离15~30mm。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龙飞李杰李刚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思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