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静态混合冷却管结构,包括筒管、外腔密封片及紊流器,筒管包括内筒管、外筒管及连接内、外筒管的筋条,内筒管两端分别为热流体的入口端及出口端,外筒管两端设有冷却载体进出口,外腔密封片置于出口端,密封所述的外腔,其上设有与内腔连通的热流出口,紊流器包括盖体、连接片及置于内腔中的紊流片组,盖体密封外腔,其上设有与内腔连通的热流入口,紊流片组通过连接片活动连接在盖体上。该冷却管使热流体快速均匀冷却,热交换效果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流体的迅速均匀冷却装置,尤其是指一种静态混合冷却管结构。
技术介绍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很多工艺需要涉及流体快速冷却,在现有的冷却技术中,多是采用风冷或流体冷却(如水冷),因为这两种方式也是最经济适用的,最常用的冷却系统的结构有如内外腔装置,外腔通入新鲜的冷却载体,内腔通过需冷却的热流体,这种方式的缺陷是冷却不充分,效率低,而且介质内部的冷却速度不一致。内腔中部位的热流体在通过冷却系统的过程中可能没与冷却腔壁接触,这样这部分热流体便没有被冷却,热能又传递给冷却了的热流体,从而导致冷却效果降低。部分分散介质的粘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大,这样就 可能在腔体内壁造成结垢,进一步减弱了它的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却均匀,热交换效果好的静态混合冷却管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静态混合冷却管结构,包括筒管、外腔密封片及紊流器,所述的筒管为双层环状结构,其包括内筒管、外筒管及筋条,所述的内筒管套设在所述的外筒管内,内、外筒管通过所述的筋条相连;所述的外筒管的管壁上设有冷却载体的进口及出口 ;所述的外腔密封片置于所述的筒管的一端;所述的紊流器密封设置于所述的筒管的另一端,且部分位于所述的内筒管腔体中。上述的内筒管、外筒管及筋条是一体成型。上述的内筒管的外表面上设有竖筋。上述的紊流器包括盖体、连接片及置于内筒管腔体中的紊流片组,所述的紊流片组通过所述的连接片活动连接在所述的盖体上,所述的盖体与所述的筒管密封相连。上述的紊流片组由一组相互连接的紊流片组成,所述的盖体密封所述的内筒管与外筒管间的空腔。上述的冷却载体的进、出口位于外筒管的两端。上述的筋条沿筒壁轴向的长度不超过所述的冷却载体进、出口沿筒壁轴向的距离。上述的筋条为3-12根,沿所述的筒管周向均匀分布。上述的紊流片为螺旋片状或弧片状。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与现有的
技术介绍
相比,具有如下优点I.内筒管、外筒管通过筋条连接,强度可靠,同时筋条采用热的良导体,增大了散热面积,即增大了与冷却载体的接触面积,更有利于热流体的快速冷却。2.紊流片在热流体的冲击作用下在内筒管内不断旋转,使热流体各部分都能接触到内筒管壁,从而达到快速均匀冷却的目的,使得冷却效率大大提升,可用于自动化生产中。3.紊流片为螺旋片状或弧片状,使内筒管内的流体随着紊流片的旋转螺旋前进,使流体更多的接触内筒壁端,将热量传递出去,提升冷却效率。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外观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图3的A-A剖面放大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紊流器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剖视立体图;图7为筒管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00 :筒管,110 :内筒管,120 :外筒管,121 :进口,122 :出口,130 :筋条,200 :外腔密封片,210 :热流体出口,300 :紊流器,310 :盖体,311 :热流体入口,320 :连接片,330 :紊流片,400 :外腔,500 :内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参阅图I、图2所示,本新型公开了一种静态混合冷却管结构,包括筒管100、外腔密封片200及紊流器300,其中配合图3、4、6所示,筒管100为双层环状结构,包括内筒管110、外筒管120及连接内、外筒管120的筋条130,筋条130为3-12根,本实施例为4根,沿筒管100周向均匀分布。结合图3、4所示,内筒管110两端分别为热流体的入口端及出口端,内、外筒管之间的空腔为外腔400,内筒管110的空腔为内腔500,外筒管120两端设有冷却载体进口 121及出口 122,用于冷却载体的进出,在本实施例中,冷却载体进口 121及出口 122之间沿筒壁方向的长度为200mm 3000mm。筋条130沿筒壁轴向的长度不超过冷却载体进、出口沿筒壁轴向的距离,使得进口 121注入的冷却载体可以充分进入外腔400中,并可经出口 122流出。内圆筒110的材质为热的良导体,有利于热量的迅速传递。外腔密封片200的形状为环形片,其中部为与内腔500连通的热流体出口 210,环形大小设置与外腔400横截面相配合,通过熔融焊接在出口端上,密封外腔400。如图5所示,紊流器300包括盖体310、连接片320及置于内腔500中的紊流片组。紊流片组由相互连接的紊流片330组成,盖体310截面为“工”字型,盖体310上设有与内腔500连通的热流体入口 311,紊流片组通过连接片320活动连接在盖体310上,紊流片330为螺旋片状或弧片状,紊流器300安装在出口端,盖体310密封外腔400,紊流片330置于内筒管110中。内外腔筒管110、120、外腔密封片200和紊流器300之间的连接密封不透气,可通过焊接、熔融等方式实现。使用的过程中,热流体从盖体310上的热流体入口 311进入内筒管110,同时冷却载体从外筒管120的进口 121注入,热流体的注入使内筒管110的螺旋片状或弧片状的紊流片330在热流体的冲击作用下在内腔500中翻转,热流体在紊流片330的作用下旋转前进,使热流体更多的接触内筒管110壁端,将热量传递出给外腔400中的冷却载体。冷却载体从进口 121进入外腔400中流动,保证冷却载体的不断供应。紊流片330带动热流体各部分都能接触到内筒管110的管壁上,从而达到快速均匀冷却的目的,使得冷却效率大大提升,可用于自动化生产中。热流体最终从外筒管120的出口 122流出,流出时的热流体的大部分热量已在内筒管110流动的过程中传递给了冷却载体,起到降温冷却的效果。·参考图7所示,在内筒管110的外表面上,即外腔400的内壁上,设有竖筋111,竖筋111的增加,目的是增大内壁的散热面积,增强其散热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权利要求1.一种静态混合冷却管结构,包括筒管、外腔密封片及紊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筒管为双层环状结构,其包括内筒管、外筒管及筋条,所述的内筒管套设在所述的外筒管内,内、外筒管通过所述的筋条相连;所述的外筒管的管壁上设有冷却载体的进口及出口 ;所述的外腔密封片置于所述的筒管的一端;所述的紊流器密封设置于所述的筒管的另一端,且部分位于所述的内筒管腔体中。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静态混合冷却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筒管、外筒管及筋条是一体成型。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静态混合冷却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筒管的外表面上设有竖筋。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静态混合冷却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紊流器包括盖体、连接片及置于内筒管腔体中的紊流片组,所述的紊流片组通过所述的连接片活动连接在所述的盖体上,所述的盖体与所述的筒管密封相连。5.如权利要求I或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静态混合冷却管结构,包括筒管、外腔密封片及紊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筒管为双层环状结构,其包括内筒管、外筒管及筋条,所述的内筒管套设在所述的外筒管内,内、外筒管通过所述的筋条相连;所述的外筒管的管壁上设有冷却载体的进口及出口;所述的外腔密封片置于所述的筒管的一端;所述的紊流器密封设置于所述的筒管的另一端,且部分位于所述的内筒管腔体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礼仁,闫拥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尚水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