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板式过冷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87672 阅读:2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1 02: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板式过冷却器,旨在提供一种体积小巧换热效率高的板式过冷却器,其包括:板架;分别设置于板架上下两侧的上导轨和下导轨;固定在上导轨和下导轨之间的由多个板片叠加而成的换热片组;分别从前后压紧所述换热片组的前压板和后压板;所述板片上冲压有提高换热效果的波纹和凹陷的密封槽,所述密封槽内卡有密封条,所述板片的四个角上分别设置有冷媒进口、冷媒出口、水进口和过冷水出口,所述冷媒进口、冷媒出口在所述板片的一面形成冷媒通道,所述水进口和过冷水出口在所述板片的另一面形成与所述冷媒通道密封分隔的过冷却水通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用于过冷水法制冰装置的热交换。(*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动态制冰装置,尤其是涉及动态制冰装置的板式过冷却器
技术介绍
现有的制冰方式分动态式和静态式,在制冰装置中,通常都需要用到换热器来实现热量的交换,以达到制冰的目的。在动态式制冰方式中通常都采用管壳式换热器或不锈钢旋转式蒸发器来换热。新型的动态式过冷水法制冰方式中,管壳式过冷器为主要换热方式,此种换热器具有体积大、占地空间大、维修难度大和热交换效率低的特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管壳式过冷器由于结构上的缺陷,提出了一种板式 过冷却器来制取过冷水。它具有换热效率高、热损失小、结构紧凑轻巧、占地面积小、安装清洗方便、应用广泛、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在相同压力损失情况下,其传热系数比管式换热器高3-5倍,占地面积为管式换热器的三分之一。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设计一种板式过冷却器,包括板架;分别设置于板架上下两侧的上导轨和下导轨;固定在上导轨和下导轨之间的由多个板片叠加而成的换热片组;分别从前后压紧所述换热片组的前压板和后压板;所述板片上冲压有提高换热效果的波纹和凹陷的密封槽,所述密封槽内卡有密封条,所述板片的四个角上分别设置有冷媒进口、冷媒出口、水进口和过冷水出口,所述冷媒进口、冷媒出口在所述板片的一面形成冷媒通道,所述水进口和过冷水出口在所述板片的另一面形成与所述冷媒通道密封分隔的过冷却水通道。所述冷媒进口和冷媒出口分别设置在板片的一个对角上,所述水进口和过冷水出口分别设置在板片的另一对角上。所述冷媒进口设置在板片上端,所述冷媒出口设置在板片下端,所述过冷水出口设置在板片上端,所述水进口设置在板片下端。所述冷媒进口设置在板片下端,所述冷媒出口设置在板片上端,所述过冷水出口设置在板片下端,所述水进口设置在板片上端。所述冷媒进口和冷媒出口分别设置在板片的一侧,所述水进口和过冷水出口分别设置在板片的与所述冷媒进口和冷媒出口正对的另一侧。所述冷媒进口设置在板片上端,所述冷媒出口设置在板片下端,所述过冷水出口设置在板片上端,所述水进口设置在板片下端。所述冷媒进口设置在板片下端,所述冷媒出口设置在板片上端,所述过冷水出口设置在板片下端,所述水进口设置在板片上端。所述前压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冷媒进口、冷媒出口、水进口和过冷水出口分别对应的冷媒进管接口、冷媒出管接口、水进管接口、过冷水出管接口。所述板片的密封槽形成对角流密封通道或单边流密封通道。本技术通过在板片上冲压有提高换热效果的波纹和凹陷的密封槽,在密封槽内卡有密封条,在板片的四个角上分别设置有冷媒进口、冷媒出口、水进口和过冷水出口,所述冷媒进口、冷媒出口在所述板片的一面形成冷媒通道,所述水进口和过冷水出口在所述板片的另一面形成与所述冷媒通道密封分隔的过冷却水通道。从而可在保持较好密封性的同时获得很好的热交换。附图说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其中图I是本技术板式过冷却器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板式过冷却器对角流的板片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板式过冷却器单边流的板片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板式过冷却器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板式过冷却器的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板式过冷却器的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板式过冷却器的应用实施例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请参见图I和图2。本技术板式过冷却器包括板架I、上导轨2、下导轨3、换热片组4、前压板5和后压板6。其中上导轨2和下导轨3分别设于板架上下两侧。换热片组4固定在上导轨和下导轨之间,其由多个板片41叠加而成。请一并参见图2。板片41上冲压有提高换热效果的波纹411和凹陷的密封槽412。密封槽412内卡有密封条。板片41的四个角上分别设置有冷媒进口 421、冷媒出口 422、水进口 423和过冷水出口 424,所述冷媒进口、冷媒出口在所述板片的一面形成冷媒通道,所述水进口和过冷水出口在所述板片的另一面形成与所述冷媒通道密封分隔的过冷却水通道。板片的密封槽形成对角流密封通道或单边流密封通道。在图2中,冷媒进口和冷媒出口分别设置在板片的一个对角上,所述水进口和过冷水出口分别设置在板片的另一对角上,板片为对角流结构。而在图3中,冷媒进口 425和冷媒出口 426分别设置在板片的一侧,所述水进口 427和过冷水出口 428分别设置在板片的与所述冷媒进口和冷媒出口正对的另一侦牝板片为单边流结构。冷媒进口 421、冷媒出口 422、水进口 423和过冷水出口 424统称为热交换媒介进出口。热交换媒介进出口可分别形成单边流和对角流结构。其中对角流结构为冷媒进口和冷媒出口分别设置在板片的一个对角上,所述水进口和过冷水出口分别设置在板片的另一对角上,其设置结构如图I和图4所示。其中,在图I中,冷媒进口 421设置在板片上端,冷媒出口 422设置在板片下端,过冷水出口 424设置在板片上端,水进口 423设置在板片下端。在图4中,冷媒进口 431设置在板片下端,冷媒出口 432设置在板片上端,过冷水出口 434设置在板片下端,水进口 433设置在板片上端。冷媒和水的流向相反,从而达到更好的热交换效果。单边流结构为冷媒进口和冷媒出口分别设置在板片的一侧,所述水进口和过冷水出口分别设置在板片的与所述冷媒进口和冷媒出口正对的另一侧,其设置结构如图5和图6所示。其中,在图5中,冷媒进口 441设置在板片上端,冷媒出口 442设置在板片下端,过冷水出口 444设置在板片上端,水进口 443设置在板片下端。在图6中,冷媒进口 451设置在板片下端,冷媒出口 452设置在板片上端,过冷水出口 454设置在板片下端,水进口 453设置在板片上端。冷媒和水的流向相反,从而达到更好的热交换效果。前压板5和后压板6分别从前后压紧所述换热片组。前压板5上设置有与所述冷媒进口、冷媒出口、水进口和过冷水出口分别对应的冷媒进管接口 51、冷媒出管接口 52、水进管接口 53、过冷水出管接口 54。冷媒进管接口 51、冷媒出管接口 52用于与制冷主机相连,以流过冷媒,水进管接口 53和过冷水出管接口 54与水管相连。冷媒进管接口 51、冷媒出管接口 52、水进管接口 53、过冷水出管接口 54根据图I、图4、图5和图6的冷媒进口、冷媒出口、水进口和过冷水出口的设置位置不同而相应改变。 请参见图7。在制冰装置中,制冷主机81与板式过冷却器82的冷媒进管接口和冷媒出管接口相连,板式过冷器82的水进管接口与冰水分离器83相连,冰桨发生器的另一端与蓄冰槽84相连,板式过冷器82的过冷水出管接口与冰桨发生器85相连,冰桨发生器85的另一端与蓄冰槽84相连。使用时,从蓄冰槽84中吸取冷水,通过冰水分离器83去除其中的冰核后进入板式过冷器82,在板式过冷器82内与制冷主机81产生的冷媒进行热交换后,变成O度以下的过冷水输出至冰桨发生器85,在冰桨发生器85中成冰浆后输出至蓄冰槽84中。本技术通过在板片上冲压有提高换热效果的波纹和凹陷的密封槽,在密封槽内卡有密封条,在板片的四个角上分别设置有冷媒进口、冷媒出口、水进口和过冷水出口,所述冷媒进口、冷媒出口在所述板片的一面形成冷媒通道,所述水进口和过冷水出口在所述板片的另一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板式过冷却器,包括:板架;分别设置于板架上下两侧的上导轨和下导轨;固定在上导轨和下导轨之间的由多个板片叠加而成的换热片组;分别从前后压紧所述换热片组的前压板和后压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片上冲压有提高换热效果的波纹和凹陷的密封槽,所述密封槽内卡有密封条,所述板片的四个角上分别设置有冷媒进口、冷媒出口、水进口和过冷水出口,所述冷媒进口、冷媒出口在所述板片的一面形成冷媒通道,所述水进口和过冷水出口在所述板片的另一面形成与所述冷媒通道密封分隔的过冷却水通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涛谢一鹏李孟标梁志文夏小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力合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