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287427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1 01: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调湿装置。调湿装置(10)包括空气单元(11a)和调湿单元(11b)。两个吸附热交换器(75、76)水平排列着设置在调湿单元(11b)中。而且,调湿单元(11b)构成为:该调湿单元(11b)将吸附空气和再生空气中的一空气朝着两个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上方引导,并将另一空气朝着两个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下方引导,并且,再生空气朝向与吸附空气流经各个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流经各个吸附热交换器(75、76)。因此,能够在维持调湿装置的保养维修性能且不使调湿装置大型化、复杂化的状态下,使吸附热交换器内的空气在吸附动作时的流动方向和在再生动作时的流动方向彼此相反。(*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调湿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吸附热交换器的设置方式。
技术介绍
迄今为止,下述调湿装置已为众人所知,即该调湿装置包括连接有两个吸附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回路,对室外空气或室内空气的湿度进行调节,并向室内供给已调节湿度的空气。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这种调湿装置。在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调湿装置中,通过可逆地切换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循环方向,从而交替进行下述两种动作,即第一吸附热交换器起冷凝器的作用且第二吸附热交换器起蒸发器的作用的动作、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起蒸发器的作用且第二吸附热交换器起冷凝器的作用的动作。因此,在该调湿装置中,通过可逆地切换制冷剂的循环方向,来切换状态而交替成为下述两种状态,即在一吸附热交换器内进行吸附动作且在另一吸附热交换器内进行再生动作的状态、和在该一吸附热交换器内进行再生动作且在该另一吸附热交换器内进行吸附动作的状态。在调湿装置中,将已通过各个 吸附热交换器的空气中的一空气供向室内,并将另一空气排向室外,由此进行除湿运转或加湿运转。专利文献I :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9 - 92299号公报在上述种类的调湿装置中,优选在一吸附热交换器内的空气在吸附动作时的流动方向和在再生动作时的流动方向彼此相反。这是因为这样做以后,能够防止在成为蒸发器的吸附热交换器的出口一侧流动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变得过高,并能够防止各个路径之间的过热度产生偏差,因而能够有效地利用所述吸附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潜热之故。然而,在所述调湿装置中,若让流经一吸附热交换器的空气流动方向彼此相反,就需要将室外吸气口和室内吸气口中一个口设置在背面一侧。在该情况下,因为不再能够从正面对与室外吸气口和室内吸气口一一对应地设置在这两个口中的过滤器进行更换等,所以调湿装置的保养维修性能会下降。另一方面,若要在维持调湿装置的保养维修性能的状态下使空气在吸附动作时的流动方向和在再生动作时的流动方向彼此相反,空气管道就会增加。也就是说,若要在确保调湿装置的保养维修性能的状态下改变空气的流动方向,就会导致调湿装置本身的大型化和复杂化。这是一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一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一本技术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维持调湿装置的保养维修性能且不使调湿装置大型化、复杂化的状态下,使吸附热交换器内的空气在吸附动作时的流动方向和在再生动作时的流动方向彼此相反。—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一第一方面的技术以下述调湿装置作为对象,该调湿装置包括空气单元Ila和调湿单元11b,在该空气单元Ila上形成有与室外空间相通的室外吸气口 50及室外排气口53、和与室内空间相通的室内吸气口 52及室内供气口 51,该调湿单元Ilb设置在该空气单元Ila的下方,该调湿单元Ilb包括设置有两个负载有吸附剂的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制冷剂回路70,以已从所述室外吸气口 50吸入的空气和已从所述室内吸气口 52吸入的空气中的一空气作为吸附空气,并以另一空气作为再生空气,并且可逆地切换所述制冷剂回路70的制冷剂循环,交替进行所述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吸附剂的吸附动作和再生动作,来调节空气的湿度,室外吸气口 50和室内吸气口 52设置在所述空气单元Ila上且前侧,两个所述吸附热交换器75、76水平排列着设置在所述调湿单元Ilb中,所述调湿单元Ilb构成为该调湿单元Ilb将所述吸附空气和所述再生空气中的一空气朝着两个所述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上方引导,并将另一空气朝着两个所述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下方引导,并且,所述再生空气朝向与所述吸附空气流经各个所述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流经各个所述吸附热交换器75、76。根据上述第一方面的技术,已从室外吸气口 50被吸入空气单元Ila内的空气流向位于下方的调湿单元lib。在调湿单元Ilb内,已从室外吸气口 50吸入的空气由吸附热交换器75、76调节湿度,再从室内供气口 51供向室内。另一方面,已从室内吸气口 52被吸入空气单元Ila内的空气流向位于下方的调湿单元lib。在调湿单元Ilb内,已从室内吸 气口 52吸入的空气由吸附热交换器75、76调节湿度,再从室外排气口 53排向室外。 具体而言,在调湿单元I Ib内,通过可逆地切换制冷剂回路70的制冷剂循环方向,来交替进行吸附剂的吸附动作和再生动作。在制冷剂回路70中,交替进行下述两种动作,其中的一种动作是一吸附热交换器75起放热器(冷凝器)的作用且另一吸附热交换器76起蒸发器的作用的动作,另一种动作是一吸附热交换器75起蒸发器的作用且另一吸附热交换器76起放热器(冷凝器)的作用的动作。在例如吸附动作中,成为在制冷剂回路70中流动的制冷剂对一吸附热交换器75、76中的吸附剂进行冷却的状态。若吸附空气通过该吸附热交换器75、76,空气中的水分就被该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吸附剂吸附,此时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其结果是,空气由于该吸附热交换器75、76而被除湿。在再生动作中,成为在制冷剂回路70中流动的制冷剂对一吸附热交换器75、76中的吸附剂进行加热的状态。若再生空气通过该吸附热交换器75、76,水分就从已被加热的吸附剂上脱离,脱离出的水分提供给空气。其结果是,空气由于吸附热交换器75、76而被加湿。因此,在该调湿装置中,通过可逆地切换制冷剂的循环方向,来切换状态而交替成为下述两种状态,即在一吸附热交换器75内进行吸附动作且在另一吸附热交换器76内进行再生动作的状态、和在该一吸附热交换器75内进行再生动作且在该另一吸附热交换器76内进行吸附动作的状态。在此,空气单元Ila设置在调湿单元Ilb的上方。在该调湿单元Ilb内,两个吸附热交换器75、76水平排列着设置。已从空气单元Ila的室外吸气口 50和室内吸气口 52吸入的空气流入位于下方的调湿单元Ilb内。之后,已从室外吸气口 50吸入的空气和已从室内吸气口 52吸入的空气中的一空气被引向两个所述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上方。另一方面,已从室外吸气口 50吸入的空气和已从室内吸气口 52吸入的空气中的另一空气被引向两个所述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下方。已从室外吸气口 50吸入的空气和已从室内吸气口52吸入的空气根据吸附动作和再生动作之间的切换沿上下方向彼此逆向流经各个吸附热交换器75、76。例如当已从室外吸气口 50吸入的空气作为吸附空气从上方流经进行吸附动作的一吸附热交换器75时,已从室内吸气口 52吸入的空气作为再生空气从下方流经进行再生动作的另一吸附热交换器76。而在各个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吸附动作和再生动作切换后,已从室外吸气口 50吸入的空气就会作为吸附空气从上方流经进行吸附动作的另一吸附热交换器76,已从室内吸气口 52吸入的空气就会作为再生空气从下方流经进行再生动作的一吸附热交换器75。这么一来,在调湿单元Ilb内,已从室外吸气口 50吸入的空气和已从室内吸气口 52吸入的空气根据各个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吸附动作和再生动作之间的切换沿上下方向彼此逆向流经各个吸附热交换器75、76。第二方面的技术,是在上述第一方面的技术中,所述调湿单元Ilb构成为已从所述室外吸气口 50吸入的空气从上方供向所述吸附热交换器75、76,所述调湿单元 I Ib包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调湿装置,其包括空气单元(11a)和调湿单元(11b),在该空气单元(11a)上形成有与室外空间相通的室外吸气口(50)及室外排气口(53)、和与室内空间相通的室内吸气口(52)及室内供气口(51),该调湿单元(11b)设置在该空气单元(11a)的下方,该调湿单元(11b)包括设置有两个负载有吸附剂的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制冷剂回路(70),以已从所述室外吸气口(50)吸入的空气和已从所述室内吸气口(52)吸入的空气中的一空气作为吸附空气,并以另一空气作为再生空气,并且可逆地切换所述制冷剂回路(70)的制冷剂循环,交替进行所述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吸附剂的吸附动作和再生动作,来调节空气的湿度,其特征在于:室外吸气口(50)和室内吸气口(52)设置在所述空气单元(11a)上且前侧,两个所述吸附热交换器(75、76)水平排列着设置在所述调湿单元(11b)中,所述调湿单元(11b)构成为:该调湿单元(11b)将所述吸附空气和所述再生空气中的一空气朝着两个所述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上方引导,并将另一空气朝着两个所述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下方引导,并且,所述再生空气朝向与所述吸附空气流经各个所述吸附热交换器(75、76)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流经各个所述吸附热交换器(75、76)。...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水野伸一夏目敏幸成川嘉则斋藤和也
申请(专利权)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