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导正组件的枢纽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85867 阅读:1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1 01: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导正组件的枢纽器,包括有:基座,该基座包括有枢转端,该枢转端设有一个转轴呈圆柱状;固定架,该固定架包括有枢转部、连接面、第一导正组件及第二导正组件,该枢转部设有一个套筒呈空心圆柱状,该连接面与该套筒相连接,该第一导正组件与该第二导正组件分别穿设有第一定位孔及第二定位孔,该第一导正组件与该第二导正组件分别设于该连接面的两侧,并且该第一定位孔及该第二定位孔分别位于该套筒的两端与该套筒相对应,该套筒套设于该转轴外时,该转轴同时穿过该第一定位孔与该第二定位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枢纽器各组件的轴心在各组件相对枢转的过程中不会产生角度的偏移,能够提供导正及稳定扭力的效果并延长枢纽器的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主要揭示一种枢纽器,尤指一种具有导正组件以强化枢转部位的定位强度的枢纽器,使两相对枢转的组件的转动轴心保持在同一轴在线。
技术介绍
多种现有的电子产品皆采用折叠式的设计,例如笔记型计算机或翻译机,即,将电子产品分为上盖(如屏幕)及底座(如键盘)两部分,使用此种结构能够使电子产品携带方便,此外,在携带的同时也能够用较坚硬的外壳保护内部较脆弱的电子组件,欲使用这种结构的设计则必须在上盖及底座间加设枢纽器,故枢纽器的设计必须包括一个与底座连接的部位、一个与上盖连接的部位及一个使两部位相对枢转的转轴。然而现今的枢纽器与底座连接的部位及与上盖连接的部位皆采用单一平面的设 计,且该平面多与转轴的轴心平行或重合,因组件的强度不足,使枢纽器中的组件在相对枢转时,枢转轴心并无法保持在同一轴在线,使电子产品在开合时上盖与底座产生不稳定的情形,并且此种情形对枢纽器来说也是一种破坏,经长期的使用过后,电子产品枢纽器部位损坏的可能性相当高。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授权公告号第CN 201763797 U号的“自动闭合的双胞枢纽器”专利案,其为一种具有自动闭合功能的枢纽器,而该枢纽器则采用上述的设计结构,单一平面的连接方式使枢纽器无法拥有较长的使用寿命,且电子产品的枢纽器并无法自行更换且更换维修困难,耗费的组件与人力成本较高,故有强化枢纽器的强度以延长电子产品的使用寿命的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具导正组件的枢纽器欲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枢纽器的强化结构,在枢纽器的固定架上设置一个第一导正组件及一个第二导正组件,第一导正组件与第二导正组件呈平板状,第一导正组件与该第二导正组件分别设有一个第一定位孔及第二定位孔,第一导正组件与第二导正组件分别设于该连接面的两侧,并且第一定位孔及第二定位孔分别位于套筒的两端与套筒相对应,套筒套设于转轴外时,转轴也会同时穿过第一定位孔与第二定位孔,则第一导正组件与第二导正组件能够使转轴的轴心与套筒的轴心在枢转部与枢转端相对枢转的过程中保持在同一轴在线,第一导正组件与第二导正组件能够提供导正及稳定扭力的效果。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导正组件的枢纽器,包括有一个基座,该基座包括有一个枢转端,该枢转端设有一个转轴呈圆柱状;一个固定架,该固定架包括有一个枢转部、一个连接面、一个第一导正组件及一个第二导正组件,该枢转部设有一个套筒呈空心圆柱状,该连接面与该套筒相连接,该第一导正组件与该第二导正组件分别穿设有一个第一定位孔及一个第二定位孔,该第一导正组件与该第二导正组件分别设于该连接面的两侧,并且该第一定位孔及该第二定位孔分别位于该套筒的两端与该套筒相对应,该套筒套设于该转轴外时,该转轴同时穿过该第一定位孔与该第二定位孔。优选的,该第一导正组件与该第二导正组件呈平板状,该第一定位孔连通该第一导正组件面积较大的两侧,该第二定位孔连通该第二导正组件面积较大的两侧。优选的,该套筒设有一个缺口使该套筒的截面呈C字形,该连接面延设有一个转折面,该转折面连接于该缺口的一侧。优选的,该转轴的侧面切设有一个第一限位面,该套筒内部设有一个第二限位面,该第一限位面与该第二限位面相抵靠。优选的,该套筒紧紧包覆该枢轴的转轴呈紧配合。优选的,该基座包括有一个底架及一个枢轴,该底架呈平板状,该底架的一端包括有两个第一连接孔,该枢轴设有一个连接端,该连接端设于该枢轴的一端,该枢转端设于该 枢轴上相反于该枢转端的一端,该连接端呈平板状,该连接端上设有两个第二连接孔,所述的两个第二连接孔与所述的两个第一连接孔相对应,该第一连接孔与该第二连接孔间以连接件相连接。优选的,连接件为铆钉。优选的,该基座与该固定架能够分别装设于电子产品的两个组件上。优选的,该基座包括一个底架,该底架设有一个底面,该固定架的连接面与该底架的底面间设有一个夹角,当该夹角约为10度时,该转轴的第一限位面与该套筒的第二限位面会因该套筒的弹力以及电子产品本身的重量而互相抵靠,使该基座与该固定架重新回到闭合状态。优选的,在闭合状态时该夹角约为-10度。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I.本技术具导正组件的枢纽器,其中该连接面的两侧分别设该第一导正组件与该第二导正组件,该第一导正组件与该第二导正组件分别设有一个第一定位孔及一个第二定位孔,该第一定位孔连通该第一导正组件面积较大的两侧,该第二定位孔连通该第二导正组件面积较大的两侧,并且该第一定位孔及该第二定位孔分别位于该套筒的两端与该套筒相对应,该套筒套设于该转轴外时,该转轴也会同时穿过该第一定位孔与该第二定位孔,则该第一导正组件与该第二导正组件能够使该转轴的轴心与该套筒的轴心在该枢转部与该枢转端相对枢转的过程中保持在同一轴在线,该第一导正组件与该第二导正组件能够提供导正及稳定扭力的效果。2.本技术具导正组件的枢纽器,其中该固定架从该基座掀开时,该第一限位面与该第二限位面脱离,且在上掀状态时,作用于该套筒的摩擦力为弹力的反向力,使该套筒呈现较松弛的状态,故能够使用较小的力量将该固定架上掀,使该基座与该固定架脱离闭合状态。当要使该基座与该固定架回到闭合状态时则相反,下盖该固定架时,作用于该套筒的摩擦力会使该套筒的弹力增加而使摩擦力增大,所以在下盖该固定架使该基座与该固定架回到闭合状态时需要使用较大的力量,并且因该套筒具有弹性,能够使该套筒与该转轴间持续的具有摩擦力,在该固定架相对于该基座上掀下盖的过程中能够随时固定该固定架与该基座间的相对位置。附图说明图I :为本技术具导正组件的枢纽器的立体外观图。图2 :为本技术具导正组件的枢纽器的立体分解图。图3 :为本技术沿图I中3-3线所取的剖面图。图4 :为本技术沿图I中4-4线所取的剖面图。图5 :为本技术具导正组件的枢纽器的操作示意图。图6 :为本技术具导正组件的枢纽器的操作示意图。图7 :为本技术具导正组件的枢纽器的操作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0枢纽器20基座21底架22枢轴23第一连接孔24底面25连接端26枢转端27第二连接孔28转轴281第一限位面30固定架31枢转部32连接面321转折面33第一导正组件 331第一定位孔34第二导正组件 341第二定位孔35 套筒351 缺口352第二限位面90连接件Θ 夹角。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I至图3所示,为本技术具导正组件的枢纽器的立体外观图、立体分解图及剖面图。本技术枢纽器10包括有一个基座20及一个固定架30 ;其中该基座20包括有一个底架21及一个枢轴22,该底架21呈平板状,该底架21的一端包括有两个第一连接孔23及一个底面24。该枢轴22包括有一个连接端25及一个枢转端26,该连接端25设于该枢轴22的一端,该枢转端26设于该枢轴22上相反于该连接端25的一端,该连接端25呈平板状,该连接端25上设有两个第二连接孔27,所述的两个第二连接孔27与所述的两个第一连接孔23相对应,该第一连接孔23与该第二连接孔27间以连接件90相连接,连接件90在本技术中是使用铆钉,使该枢轴22固定于该底架21上,该枢轴22的枢转端26设有一个转轴28呈圆柱状,该转轴28的侧面切设有一个第一限位面 281。该固定架30包括有一个枢转部31、一个连接面32、一个第一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导正组件的枢纽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个基座,该基座包括有一个枢转端,该枢转端设有一个转轴呈圆柱状;一个固定架,该固定架包括有一个枢转部、一个连接面、一个第一导正组件及一个第二导正组件,该枢转部设有一个套筒呈空心圆柱状,该连接面与该套筒相连接,该第一导正组件与该第二导正组件分别穿设有一个第一定位孔及一个第二定位孔,该第一导正组件与该第二导正组件分别设于该连接面的两侧,并且该第一定位孔及该第二定位孔分别位于该套筒的两端与该套筒相对应,该套筒套设于该转轴外时,该转轴同时穿过该第一定位孔与该第二定位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朝吉
申请(专利权)人:陆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