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布了一种污水净化装置,其技术方案是:该装置可以是圆柱形或者长方体形;壳体内至上而下依次由上、下隔板分割成粗虑段、净水储存段和沉淀段,粗虑段的沉淀斗上隔板之间有相套的导流板,粗虑段和沉淀段通过水管连通,下隔板上设置有连通净水储存段和沉淀段的渗透装置,污水净化装置对应净水储存段位置处的侧壁上有净水出口;沉淀段分别是由下隔板和壳体的下部密封成的空腔,沉淀段底部有排污口;沉淀段设置有泄压管。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利用水压进行逆渗透的方式过滤污水的污水净化装置。并且该污水净化装置不易堵塞渗透层,可以通过壳体内的水的压力自然渗透,也可以在进水口有一定压力下进行渗透过滤污水。(*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污水净化装置。
技术介绍
传统的污水净化装置污水的流向是向一个方向顺序进行的,这样污水中的沉淀容易对渗透装置造成污染。堵塞渗透层,降低了污水的处理的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
技术介绍
而提供了一种利用水压进行逆渗透的方式过滤污水的污水净化装置。并且该污水净化装置不易堵塞渗透层,可以通过壳体内的水的压力自然渗透,也可以在进水口有一定压力下进行渗透过滤污水。本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实现的一种污水净化装置,壳体内至上而下依次包括粗虑段、净水储存段和沉淀段,壳体为圆柱形的罐体或者立方体形的箱体。其中,粗虑段上有包括凹形的的沉淀斗,沉淀斗下面有上隔板,沉淀斗和上隔板之间有至少两层大小相套的导流板;固定在沉淀斗上的导流板和固定在上隔板上的导流板交错排列;在所述沉淀斗上位于最外层导流板和沉淀斗外边缘之间有过滤孔。净水储存段是由上隔板、下隔板和壳体侧壁密封成的空腔;净水储存段的壳体侧壁上有净水出口。沉淀段分别是由下隔板和壳体的下部密封成的空腔,所述沉淀段底部有排污口。粗虑段和沉淀段通过水管连通,上述水管的上端与上隔板的中心位置处连接,水管的下端与下隔板连接。下隔板上开有过孔,过孔上下固定有连通净水储存段和沉淀段的渗透装置。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本技术的技术特征有壳体为圆柱形的罐体;所述沉淀斗倒锥形,所述导流板为直筒形。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本技术的技术特征有壳体为立方体形的箱体;所述沉淀斗为凹形,所述导流板为多层相套的方框板筒。为了使得该塔能在自然渗透状态下排出沉淀段中的空气,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本实用型新的进一步特征还有,上述沉淀段设置有泄压管,所述泄压管的高度高于壳体,泄压管上设有泄压阀。作为优选的方案,本技术的进一步特征有,过滤孔内固定有锥形的毛细锥管。毛细锥管的尖端斜向下朝向箱体内中心。其中,渗透装置包括固定在下隔板上面的上漏斗、固定在下隔板下面的连接管、与所述连接管连接的下漏斗筛。其中,连接管为喇叭状。另外,下漏斗筛上有虑孔,所述下漏斗筛内设置有若干层漏斗状的筛子。为了方便观察塔内的水位,以及方便更换渗透装置中的填料,本技术的特征还有,壳体对应净水储存段的位置处的侧壁上有检查窗。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第一,采用了相互交错设置的导流板,使得污水能在下漏时有一定的自吸的作用,加快了水的流动,并且污水中的沉淀能有效的被阻隔在导流板里。其次,采用了沉淀段在下,净水储存段在上,并通过渗透装置向上渗透净水的过滤方式,这样的过滤方式不杂质对渗透装置的污染小。过滤速度快。第三,污水中的沉淀向下沉并通过在沉淀段底部的凹面聚集并通过排污口排出。第四,本装置中在沉淀段设置有泄压管,泄压管的高度高于壳体,泄压管上设有泄压阀。使得该塔能在自然渗透状态下排出沉淀段中的空气。综上,该污水净化装置有使用寿命长,处理速度快,能实现常压渗透和高压渗透两种渗透方式等优点。附图说明 图I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沉淀斗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上隔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沉淀斗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下隔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渗透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渗透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沉淀斗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的仰视图。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上隔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的俯视图。图中,I、壳体,2、粗虑段,3、净水储存段,4、沉淀段,5、沉淀斗,6、上隔板,7、导流板,8、净水出口,9、下隔板,10、排污口,11、水管,12、渗透装置,13、检查窗,14、过滤孔,15、毛细锥管,16、过孔,17、上漏斗,18、连接管,19、下漏斗筛,20、筛子,21、泄压管,22、泄压阀。具体实施方式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两个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方案进行阐述。实施例一如图I至图7所示的一种污水净化装置,壳体I内至上而下依次包括粗虑段2、净水储存段3和沉淀段4。壳体I为圆柱形的罐体;沉淀斗5倒锥形,导流板7为直筒形。其中各段的具体结构如下粗虑段2包括如图2图3所示的倒锥形的沉淀斗5,沉底斗5下面有上隔板6,沉淀斗5和上隔板6之间有若干层圆筒形的交错的导流板7 ;如图4所示,在所述沉淀斗5上位于最外层导流板和沉淀斗外边缘之间有过滤孔14。过滤孔14内固定有锥形的毛细锥管15。毛细锥管15的尖端斜向下朝向箱体内中心。净水储存段3是由上隔板6、如图5所示的下隔板9和壳体侧壁密封成的空腔;在污水净化装置对应净水储存段位置处的侧壁上有净水出口 8。在所述壳体对应净水储存段的位置处的侧壁上有检查窗13。另外,在净水储存段的壳体也可以设置泄压口。沉淀段4分别是由下隔板9和壳体的下部密封成的空腔,沉淀段的底部为球面或者圆锥面以便排出杂质。沉淀段底部有排污口 10。沉淀段4设置有连通大气的泄压管,泄压管的高度高于壳体,泄压管上设有泄压阀22。其中,各段的位置及连通关系为粗虑段2和沉淀段4通过水管11连通,水管11的上端与上隔板6的中心位置处连接,水管11的下端与下隔板9连接;下隔板9上开有过孔16,过孔16上下固定有连通净水储存段3和沉淀段4的渗透装置12。其中,如图6图7所示的渗透装置12包括固定在下隔板9上面的上漏斗17、固定在下隔板9下面的喇叭状的连接管18、与所述连接管18连接的下漏斗筛19。下漏斗筛19上有虑孔,下漏斗筛19内设置有若干层漏斗状的筛子20。渗透装置内填充沙子、活性炭或明矾的一种或者其混合物。多层的筛子20上边缘之间相互密封使得污水能依次通过筛子20,在该实施例中布置了 3层筛子。·实施例二 如图8至图12的污水净化装置,壳体I内至上而下依次包括粗虑段2、净水储存段3和沉淀段4。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如图8所示的该实施例中,壳体I为立方体形的箱体;如图9图10所示的沉淀斗5为凹形,如图11图12所示的导流板7为多层相套的方框板筒。其他区别还有,下隔板为方形。其他的结构特征相同。在此不再赘述。该污水净化装置的工作原理为污水从壳体I顶部的入水口注入,污水有部分大颗粒的杂质沉积在沉淀斗5内,并通过毛细锥管15粗过滤,流下的污水在相互交错的导流板7内回转,并通过水管11导入到沉淀段中,打开泄压阀22排出沉淀段内的空气,若一直开通泄压阀22则塔内通过常压进行渗透。关闭泄压阀22后可以进行高压渗透。然后沉淀沉降到塔底可通过定期打开排污口 10进行排出沉渣。净水通过下漏斗筛19,并通过若干层漏斗状的筛子20进入到渗透装置内。渗透装置内有填料如沙子或者活性炭对其进行吸附过滤。过滤后的净水流入净水储存段,并通过出水口 8排出。这样在两个实施例中沉淀斗5和壳体之间是保持密封状态的。本技术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污水净化装置,壳体(I)内至上而下依次包括粗虑段(2)、净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污水净化装置,壳体(1)内至上而下依次包括粗虑段(2)、净水储存段(3)和沉淀段(4);其特征是:所述壳体(1)为圆柱形的罐体或者立方体形的箱体;所述粗虑段上有包括凹形的的沉淀斗(5),沉淀斗(5)下面有上隔板(6),沉淀斗(5)和上隔板(6)之间有至少两层大小相套的导流板(7);固定在沉淀斗上的导流板和固定在上隔板上的导流板交错排列;在所述沉淀斗(5)上位于最外层导流板和沉淀斗外边缘之间有过滤孔(14);所述净水储存段(3)是由上隔板(6)、下隔板(9)和壳体侧壁密封成的空腔;净水储存段的壳体侧壁上有净水出口(8);所述沉淀段(4)分别是由下隔板(9)和壳体的下部密封成的空腔,所述沉淀段底部有排污口(10);所述粗虑段(2)和沉淀段(4)通过水管(11)连通,上述水管(11)的上端与上隔板(6)的中心位置处连接,水管(11)的下端与下隔板(9)连接;所述下隔板(9)上开有过孔(16),过孔(16)上下固定有连通净水储存段(3)和沉淀段(4)的渗透装置(1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玉涛,
申请(专利权)人:王玉涛,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