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高浓度氨氮水源水处理的双层过滤装置,它涉及一种饮用水处理装置,以解决凹凸棒石合成的沸石粉末或颗粒在高浓度氨氮水源水处理中应用的空白、粉末滤料过滤装置的使用受到局限性的问题。滤板水平设置在钢罐体内腔的中部,滤板的端面上均布设有数个通水孔,每个通水孔的下方对应一个滤管,滤管的上端与滤板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滤管的下端为封闭端,滤管的管壁上设有数个圆形微孔,每个滤管的管壁外表面上缠绕有聚丙烯丝,侧壁出水管和气水反冲洗管均位于滤板的上方,第一格栅板水平设置在钢罐体的内部,第一格栅板位于侧壁出水管的上方,第二格栅板设置在第一格栅板的上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高浓度氨氮水源水的处理。(*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饮用水处理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高浓度氨氮水源水处理的过滤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饮用水源大多受到氨氮污染,国内外对饮用水中的氨氮浓度有较严格的规定,我国《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把氨氮列为河流、湖泊水库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必测项目。我国现行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规定氨氮I、II、111、V类标准限值分别是O. 15mg/L、0. 5mg/L、l. 0mg/L、2. Omg/L ;一般认为氨氮水质指标超过II级标准限值的水源水,不宜作为生活饮用水的水源,而《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的统计表明我国地表水氨氮污染平均在2mg/L以上,最高可达6 7mg/L,因此针对如此高浓度的氨氮水源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刻不容缓。 目前,沸石颗粒吸附氨氮法以其廉价、高效、占地小等特点越来越受人瞩目,大量研究表明附氨氮法在滤料与过滤装置方面仍需要解决以下问题(1)天然沸石孔道体系结构不规则、孔径小或孔容小,杂质矿物大量存在,且不易分离,纯度、稳定性都较差;合成或改性沸石是过滤分离的关键步骤之一,大量学者为此分别进行了化工合成沸石吸附氨氮的研究、粉煤灰合成沸石吸附氨氮研究、矿物改性吸附氨氮的研究以及矿物合成沸石吸附氨氮的研究。近年来,凹凸棒石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倍受人们的重视,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凹凸棒石具天然隧道孔结构,经碱溶液处理后可作为晶种,有利于沸石的合成,目前已有相应的专利报道凹凸棒石通过高温(120°c 160°C)水热碱浸下合成方钠石(CN101066766A、CN101618880A)、丝光沸石(CN101066766A)、4A 沸石(CN101066766A、CN101618880A、CN101817539A)、X 型沸石(CN101337681A)、P 型沸石(CN101618880A),但凹凸棒石合成的沸石粉末或颗粒在高浓度氨氮水源水处理中的应用尚未见报道。(2)因粉末滤料不宜放置在滤池中,而常以与高浓度氨氮水源水混合搅拌的形式吸附去除氨氮,致使污泥排放量大。(3)基于颗粒滤料的上向流滤池处理效果优于普通快滤池、虹吸滤池、“V”形滤池和下向流滤池,但上向流过滤装置的过滤速度不易大于5m/h时,否则过滤层上部的细小滤料即易流失;向上反冲洗的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凹凸棒石合成的沸石粉末或颗粒在高浓度氨氮水源水处理中应用的空白、粉末滤料过滤装置的使用具有局限性、上向流颗粒滤料过滤池的过滤速度受限与反冲洗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用于高浓度氨氮水源水处理的双层过滤装置。本技术包括钢罐体、底部进水管、滤板、侧壁出水管、第一格栅板、第二格栅板、顶部出水管、气水反冲洗管、排气管和数个滤管,滤板水平设置在钢罐体内腔的中部,滤板的端面上均布设有数个通水孔,每个通水孔的下方对应一个滤管,且滤管的上端与滤板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滤管的下端为封闭端,所述滤管的管壁上设有数个微孔,且每个滤管的管壁外表面上缠绕有聚丙烯丝,侧壁出水管和气水反冲洗管对称设置在钢罐体的外侧壁上,侧壁出水管和气水反冲洗管均位于滤板的上方,且侧壁出水管高于气水反冲洗管,所述第一格栅板水平设置在钢罐体的内部,第一格栅板位于侧壁出水管的上方,第二格栅板设置在第一格栅板的上方,且第二格栅板与第一格栅板平行设置,顶部出水管设置在钢罐体的顶部外壁上,所述底部进水管和排气管均设置在钢罐体底部的外壁上,所述底部进水管、侧壁出水管、顶部出水管、气水反冲洗管和排气管上均安装有阀门。本技术包含以下有益效果一、由于本技术将粉末滤料预涂膜技术和颗粒滤层相结合,即上向流过滤I区(滤管4所在的腔体区域为I区)和上向流过滤II区(第一格栅板7、鹅卵石或石英砾石承托层8、凹凸棒石合成沸石颗粒滤层9和第二格栅板10为II区)双层过滤过程一体化,并且采用了凹凸棒石合成沸石粉末或颗粒作为滤料,使过滤效果得到改善,即过滤后氨氮水的浓度从2mg/L 7mg/L降低至Omg/L O. 15mg/L,满足国家规定的I级水质标准要求;因本技术过滤II区采用粒径为O. 8mm I. 5mm的滤料,粒径自下而上依次减小,滤层厚度为1200mm 1500mm,且气水反冲洗过程为均勻恒速进水对滤层 进行冲洗,因此避免了过滤层上层细小滤料流失以及难以对滤料冲洗干净的现象发生,本技术将凹凸棒石合成的沸石粉末或颗粒在高浓度氨氮水源水处理中得到应用。二、本技术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使用方便,运行可实现全自动化控制,且高效经济,无二次污染。三、本技术可用于自来水净化、地下水处理、市政污源水处理,以及用于新建工程和改造工程中。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主视图,图2是凹凸棒石合成沸石粉末混合预涂液在滤管4的表面形成涂层滤膜的工艺过程流程图,图3是待处理高浓度氨氮水源水依次经过布水区15、中部集水区5、鹅卵石或石英砾石承托层8、凹凸棒石合成沸石颗粒滤层9完成的过滤过程工艺流程图,图4是过滤II区的反冲洗及反冲洗水放空过程工艺流程图,图5是过滤I区的反冲洗及反冲洗水放空过程工艺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I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包括钢罐体I、底部进水管2、滤板3、侧壁出水管6、第一格栅板7、第二格栅板10、顶部出水管12、气水反冲洗管13、排气管14和数个滤管4,所述滤板3水平设置在钢罐体I内腔的中部,滤板3的圆周外表面与钢罐体I的内壁固定连接,滤板3的端面上均布设有数个通水孔3-1,每个通水孔3-1的下方对应一个滤管4,如此设置,便于滤管4内的水通过通水孔3-1流入中部集水区5,且滤管4的上端与滤板3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滤管4的下端为封闭端,所述滤管4的管壁上设有数个圆形微孔,且每个滤管4管壁的外表面缠绕有聚丙烯丝,如此设置,利于凹凸棒石合成沸石粉末的附着,从而逐渐形成凹凸棒石合成沸石粉末涂层。所述侧壁出水管6和气水反冲洗管13对称设置在钢罐体I的外侧壁上,侧壁出水管6和气水反冲洗管13均位于滤板3的上方,且侧壁出水管6高于气水反冲洗管13,侧壁出水管6和气水反冲洗管13均与钢罐体I密封连接,所述第一格栅板7水平设置在钢罐体I的内部,第一格栅板7的圆周外表面与钢罐体I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一格栅板7位于侧壁出水管6的上方,第二格栅板10设置在第一格栅板7的上方,且第二格栅板10与第一格栅板7平行设置,使用时,第一格栅板7对鹅卵石或石英砾石起到承托的作用,第二格栅板10可以防止过滤层上层的细小滤料在水流的冲击下流失,顶部出水管12设置在钢罐体I的顶部外壁上,且顶部出水管12与钢罐体I密封连接,所述底部进水管2和排气管14均设置在钢罐体I底部的外壁上,底部进水管2与钢罐体I密封连接,所述底部进水管2、侧壁出水管6、顶部出水管12、气水反冲洗管13和排气管14上均安装有阀门,滤板3、滤管4、第一格栅板7和第二格栅板10均为不锈钢材质。高浓度氨氮水源水是指受污染的水源水中氨氮的含量在2mg/L 7mg/L。滤管4的下方为布水区15,滤管4所在区域为过滤I区16,第一格栅板7与第二格栅板10之间为过滤II区17,滤板3与第一格栅板7之间为中部集水区5,第二格栅板10的上方为上部集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高浓度氨氮水源水处理的双层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装置包括钢罐体(1)、底部进水管(2)、滤板(3)、侧壁出水管(6)、第一格栅板(7)、第二格栅板(10)、顶部出水管(12)、气水反冲洗管(13)、排气管(14)和数个滤管(4),所述滤板(3)水平设置在钢罐体(1)内腔的中部,滤板(3)的端面上均布设有数个通水孔(3?1),每个通水孔(3?1)的下方对应一个滤管(4),且滤管(4)的上端与滤板(3)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滤管(4)的下端为封闭端,所述滤管(4)的管壁上设有数个圆形微孔,且每个滤管(4)的管壁外表面上缠绕有聚丙烯丝,所述侧壁出水管(6)和气水反冲洗管(13)对称设置在钢罐体(1)的外侧壁上,侧壁出水管(6)和气水反冲洗管(13)均位于滤板(3)的上方,且侧壁出水管(6)高于气水反冲洗管(13),所述第一格栅板(7)水平设置在钢罐体(1)的内部,第一格栅板(7)位于侧壁出水管(6)的上方,第二格栅板(10)设置在第一格栅板(7)的上方,且第二格栅板(10)与第一格栅板(7)平行设置,顶部出水管(12)设置在钢罐体(1)的顶部外壁上,所述底部进水管(2)和排气管(14)均设置在钢罐体(1)底部的外壁上,所述底部进水管(2)、侧壁出水管(6)、顶部出水管(12)、气水反冲洗管(13)和排气管(14)上均安装有阀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楠,李岿然,
申请(专利权)人:东北农业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