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硫化热塑性聚烯烃防水卷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80855 阅读:2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31 21: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水卷材,特别涉及一种动态硫化热塑性聚烯烃防水卷材。其技术方案是:由主体层和外侧的增强层连接组成,主体层采用动态硫化热塑性聚烯烃弹性体,增强层包括中间增强层和表面背衬层中的一种或两种,中间增强层采用涤纶编织布,表面背衬层采用涤纶纤维无纺布。有益效果是:具有明显的使用范围广、高性能低成本、施工可靠性强及符合环保型要求等优点。因此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很强的实用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防水卷材,特别涉及一种动态硫化热塑性聚烯烃防水卷材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建筑技术及新型建筑材料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建筑工程领域对防水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为新型高分子卷材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目前国内比较成熟的高分子卷材主要有三元乙丙橡胶(EPDM)硫化卷材和聚氯乙烯(PVC)防水卷材等。但是三元乙丙橡胶(EPDM)硫化卷材属于非极性难粘材料,因而其粘结 问题一直困饶该材料的推广应用,近年来国内随已开发出与之配套的丁基橡胶胶粘带,解决了上述难题,不过丁基橡胶胶粘带的价格相对较高依旧是影响了三元乙丙橡胶(EPDM)硫化卷材的应用发展;聚氯乙烯(PVC)防水卷材相对价格较低,可以本体焊接施工,不存在粘结问题,但是聚氯乙烯(PVC)防水卷材也有致命的缺陷,即增塑剂易迁移外渗技术难题,最终也导致了推广应用受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高品质、低成本、可本体焊接施工的、使用范围广的、可回收利用的绿色环保型的动态硫化热塑性聚烯烃防水卷材。其技术方案是由主体层和外侧的增强层连接组成,主体层采用动态硫化热塑性聚烯烃弹性体,增强层包括中间增强层和表面背衬层中的一种或两种,中间增强层采用涤纶编织布,表面背衬层采用涤纶纤维无纺布。其中,优选的方案是主体层的中间夹层设有中间增强层,主体层的下表面设有表面背衬层。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和优异的力学性能。具有拉伸强度大、抗紫外线性好、比重小、施工应用中可焊接合缝及边角余料可回收利用等性能特点;另外,还具有明显的使用范围广、高性能低成本、施工可靠性强及符合环保型要求等优点,因此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很强的实用性。附图说明附图I是本技术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本技术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3是本技术的第三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上图中主体层I、中间增强层2和表面背衬层3。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本技术由主体层I和外侧的增强层连接组成,主体层采用动态硫化热塑性聚烯烃弹性体,增强层包括中间增强层2和表面背衬层3中的一种或两种,中间增强层2采用涤纶编织布,表面背衬层3采用涤纶纤维无纺布。实施例I中间和表面背衬双增强型防水卷材在图I中本技术的动态硫化热塑性聚烯烃防水卷材,由主体层I、中间增强层2及表面背衬增强层3组成,主体层I的中间夹层设有中间增强层2,主体层I的下表面设有表面背衬层3。实施例2中间增强型防水卷材在图2中本技术的动态硫化热塑性聚烯烃防水卷材,由主体层I及中间增强 层2组成。实施例3表面背衬增强型防水卷材在图3中本技术的动态硫化热塑性聚烯烃防水卷材,由主体层I及表面背衬增强层3组成。权利要求1.一种动态硫化热塑性聚烯烃防水卷材,其特征是由主体层(I)和外侧的增强层连接组成,主体层采用动态硫化热塑性聚烯烃弹性体,增强层包括中间增强层(2)和表面背衬层(3)中的一种或两种,中间增强层(2)采用涤纶编织布,表面背衬层(3)采用涤纶纤维无纺布。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动态硫化热塑性聚烯烃防水卷材,其特征是所述的主体层(O的中间夹层设有中间增强层(2),主体层(I)的下表面设有表面背衬层(3)。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防水卷材,特别涉及一种动态硫化热塑性聚烯烃防水卷材。其技术方案是由主体层和外侧的增强层连接组成,主体层采用动态硫化热塑性聚烯烃弹性体,增强层包括中间增强层和表面背衬层中的一种或两种,中间增强层采用涤纶编织布,表面背衬层采用涤纶纤维无纺布。有益效果是具有明显的使用范围广、高性能低成本、施工可靠性强及符合环保型要求等优点。因此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很强的实用性。文档编号B32B27/12GK202702767SQ20122032334公开日2013年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5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5日专利技术者吕国松, 张广彬, 李洪诚, 屈友方 申请人:胜利油田大明新型建筑防水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动态硫化热塑性聚烯烃防水卷材,其特征是:由主体层(1)和外侧的增强层连接组成,主体层采用动态硫化热塑性聚烯烃弹性体,增强层包括中间增强层(2)和表面背衬层(3)中的一种或两种,中间增强层(2)采用涤纶编织布,表面背衬层(3)采用涤纶纤维无纺布。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国松张广彬李洪诚屈友方
申请(专利权)人:胜利油田大明新型建筑防水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