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高温隔热防水防静电的多功能面料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65579 阅读:2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30 19: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多功能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耐高温、隔热、防水、防静电的多功能面料,由上到下依次包括耐热防水层(1)、耐热隔热层(2)和阻燃舒适层(3);所述耐热防水层(1)包括经过防水处理的耐高温防静电织物(11),以及所述耐高温防静电织物(11)下表面贴覆的防水贴膜(12);所述耐热隔热层(2)为多层水刺无纺布,由耐高温纤维制成;所述阻燃舒适层(3)为阻燃平纹织物。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多功能面料同时具有耐高温、隔热、防水、防静电等功能,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材料可制成防护服、防护手套等防护用品,兼具耐高温、隔热、防水、防静电功能,用于危险条件下作业时的全身防护或局部防护,极具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多功能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耐高温、隔热、防水、防静电的多功能面料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劳动防护面料是一种使人体免遭或减轻劳动作业伤害的个体防护面料。目前,劳动防护面料大多仅具有单一功能或两种功能。但作业人员面临的工作环境有时并不是单一的作业危险,如在高温蒸汽环境中,则要求防护面料不仅具有耐高温、隔热功能,还要求具有防水功能。如果再有可能接触带电体时还要求具有抗静电功能。这就要求有一种多功能面料,同时具有耐高温、隔热、防水、防静电功能。 CN201869829U公开了一种保暖隔热手套,由娃胶隔热层和耐高温棉质保温层组成,硅胶隔热层外有凹凸花纹,起到防滑作用。CN201986746U和CN101999768SA公开了一种复合阻燃面料,具有阻燃隔热功能,由耐火纤维层、耐火隔热层和舒适层组成。耐火纤维层含有陶瓷纤维材料,耐火隔热层含有耐热玻璃纤维,舒适层为织物纤维材料。涤纶、锦纶66、氨纶中的一种或几种与天然棉纤维的混纺织物。CN200962868Y公开了一种耐高温防护手套,由连续玄武岩纤维织物外层和棉布内层以及玄武岩纤维填充物组成,具有耐高温、隔热性能。CN102615912A和CN202017148U公开了一种纳米隔热手套面料,由纳米隔热涂层和机织面料组成,具有隔热、防水作用。CN202098018U公开了一种纳米防辐射手套面料,从外到内由纳米隔热涂层、机织面料和防辐射层组成,具有隔热、防水、防辐射作用。上述专利产品有的不具有防水功能,在高温热湿环境中时,水分的渗透会造成产品隔热性能的急剧降低;有的不具有耐高温和防静电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耐高温、隔热、防水、防静电的多功能防护面料以及该多功能面料的应用。本专利技术的多功能防护面料同时具有耐高温、隔热、防水、防静电作用,由该面料制作的个体防护产品可用于危险条件下作业时人体的全身防护或局部防护。本专利技术首先公开了一种耐高温、隔热、防水防静电的多功能面料,由上到下依次包括耐热防水层I、耐热隔热层2和阻燃舒适层3 ;所述耐热防水层I包括经过防水处理的耐高温防静电织物11,以及所述耐高温防静电织物11下表面贴覆的防水贴膜12 ;所述耐热隔热层2为多层水刺无纺布,由耐高温纤维制成;所述阻燃舒适层3为阻燃平纹织物。耐热防水层较优的,所述耐高温防静电织物采用耐高温纤维与防静电纤维的混纺纱线织造而成,其中防静电纤维混纺比例为I. 2 3%,耐高温纤维混纺比例为97、8. 8%。本专利技术所述混纺比例的百分数均为质量百分数。更优的,所述耐高温纤维采用芳纶类纤维。最优的,所述芳纶类纤维选自芳纶1313纤维、芳砜纶纤维、芳纶1313纤维与芳纶1414纤维的混合纤维,或者芳砜纶纤维与芳纶1414纤维的混合纤维。较优的,所述防静电纤维为碳纤维。更优的,所述耐高温防静电织物所采用的耐高温纤维与防静电纤维的混纺纱线的细度范围为3072 4072,优选为3272。本专利技术所述耐高温防静电织物的静电半衰期不大于2. Os。 较优的,所述防水处理所采用的试剂选自特氟纶助剂,或者四氟及四氟以上有机氟类助剂。所述防水处理为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防水处理工艺具体为浸轧(两浸一轧,轧余率 70-80%)-预烘(90 120°C)-焙烘(160 180°C,I. 5 5min)-定型。防水处理工艺优选为浸轧(两浸一轧,轧余率70-80%)——预烘(IO(TC)——焙烘(170°C,3min)——定型。采用氟类助剂对耐高温防静电织物进行防水处理后,按照GB4745-1997测试,耐高温防静电织物的抗沾水性不低于4级。较优的,所述防水贴膜选自聚四氟乙烯膜或聚氯乙烯膜,贴覆在耐高温防静电织物的内表面(位于耐高温防静电织物与耐热隔热层之间),具有耐热防水的作用,实现耐静水压值不低于20kPa。更优的,所述防水贴膜厚度为O. 018 O. 025mm。耐热隔热层较优的,所述耐热隔热层由Γ3层水刺无纺布构成。更优的,所述耐热隔热层厚度为O. 5^0. 8mm。所述水刺无纺布由耐高温纤维制成;优选的,所述水刺无纺布由芳纶类纤维制成。芳纶类纤维的细度为I. 5D 3. 3D,长度为35mm 70mm。本专利技术所述耐热隔热层的隔热值不低于O. 3克罗。制备所述耐热隔热层的芳纶类纤维与制备所述耐热防水层的芳纶类纤维种类相同,也选自芳纶1313纤维、芳砜纶纤维、芳纶1313纤维与芳纶1414纤维的混合纤维,或者芳砜纶纤维与芳纶1414纤维的混合纤维。阻燃舒适层较优的,所述阻燃舒适层为耐高温纤维与阻燃粘胶混纺平纹织物,其中耐高温纤维混纺比例为40飞0%,余量为阻燃粘胶。更优的,所述平纹织物所采用的耐高温纤维与阻燃粘胶的混纺纱线细度为30s 40s。更优的,所述耐高温纤维采用芳纶类纤维。最优的,所述芳纶类纤维选自芳纶1313纤维、芳砜纶纤维、芳纶1313纤维与芳纶1414纤维的混合纤维,或者芳砜纶纤维与芳纶1414纤维的混合纤维。即制备所述阻燃舒适层的芳纶类纤维与耐热防水层的芳纶类纤维种类相同。最优的,所述芳纶类纤维为芳砜纶纤维。本专利技术其次还公开了前述耐高温、隔热、防水防静电的多功能面料在个体防护产品中的应用,可以作为防护材料制作防护服、防护手套等产品。本专利技术的多功能面料同时具有耐高温、隔热、防水、防静电等功能,采用本专利技术多功能面料制成的防护服、防护手套等个体产品也兼具耐高温、隔热、防水、防静电功能,还具有成型性好、穿戴舒适等优点,可用于危险条件下作业时的全身防护或局部防护,极具实用性。附图说明图I :耐高温、隔热、防水防静电多功能面料的截面图(I.耐热防水层2.耐热隔热层3.阻燃舒适层11.耐高温防静电织物12.防水贴膜)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应理解,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专利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实施例I耐高温、隔热、防水、防静电多功能面料如图I所示的耐高温、隔热、防水、防静电多功能面料的截面图,包括耐热防水层I、耐热隔热层2和阻燃舒适层3 ;所述耐热防水层I包括经过防水处理的耐高温防静电织物11,以及所述耐高温防静电织物11下表面贴覆的防水贴膜12 ;所述耐热隔热层2为多层水刺无纺布;所述阻燃舒适层3为阻燃平纹织物。I)耐热防水层耐高温防静电织物采用芳纶1313纤维(购自烟台氨纶纤维有限公司)与防静电碳纤维混纺织物(购自日本钟纺公司),3/1右斜纹结构,防静电碳纤维混纺比例为2%,外表面经美国杜邦公司的特氟纶助剂防水处理。耐热防水层I的内表面贴覆的防水贴膜11为聚四氟乙烯膜,聚四氟乙烯膜厚度O. 02m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耐高温、隔热、防水、防静电的多功能面料,其特征在于,由上到下依次包括耐热防水层(1)、耐热隔热层(2)和阻燃舒适层(3);所述耐热防水层(1)包括经过防水处理的耐高温防静电织物(11),以及所述耐高温防静电织物(11)下表面贴覆的防水贴膜(12);所述耐热隔热层(2)为多层水刺无纺布,由耐高温纤维制成;所述阻燃舒适层(3)为阻燃平纹织物;所述耐高温防静电织物采用耐高温纤维与防静电纤维的混纺纱线织造而成,其中防静电纤维混纺比例为1.2~3%,耐高温纤维混纺比例为97~98.8%;所述阻燃平纹织物为耐高温纤维与阻燃粘胶混纺平纹织物,其中耐高温纤维混纺比例为40~60%,余量为阻燃粘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洪凤张富丽章建程李小啸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医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